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语言运用)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语言运用)(1)

考法二 创新新形式,适应新课改

1.(命题新形式)近日,领导人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请根据以下采访记录,分别概括研究员和教授的发言要点,并推测记者所提的问题,每条横线不超过15个字。

陈君石: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性的话题,食物浪费是其中之一。严格来说,粮食安全是指食物的供应安全。中国现在粮食年年丰收,看起来供应很丰富,但中国的食物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一方面中国人要有忧患意识,就是要加强生产食物的供给侧,加强自我保障;另一方面要杜绝食物浪费。

①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立家:从立法来看,餐桌上的事情要站在道德立法的角度,从正面引导。因为餐饮浪费行为是个人品质方面的瑕疵,量化较难,且不构成行政违法或犯罪,所以要通过伦理法、道德法来纠正。从监管来看,可以尝试以成立社区或学校餐饮监督委员会等方法,加强对采购、供应、餐食垃圾处理等环节的管理,减少浪费。管理要细化,要具有可操作性,一环扣一环,包括食品流程、监管过程、可操作性的处罚措施等,实现监管的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

②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要点:对食物供应安全要有忧患意识。问题:为何要制止餐饮浪费?

②要点:道德立法,科学监管。问题:如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领导人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和采访记录,可以确定提问与回答围绕的都是餐饮浪费这一话题。首先,分析陈君石的回答,该回答从粮食安全谈起,落脚点是中国人要有忧患意识。所以其要点可以概括为:对食物供应安全要有忧患意识。由此可以推断出记者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制止餐饮浪费?其次,分析竹立家的回答,该回答明显可以分为两层(语言标志是“从立法来看”“从监管来看”),他主要谈了两个方面,即道德立法和监管,由此可以概括出其要点是:道德立法和科学监管。进而可以推断出记者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2.(命题新形式)阅读所给的图片与文字,用文中加点的词语,以顺口溜的形式写一则公益广告,要求押韵,不超过30个字。

近期为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大部分人都选择减少外出。可当人们的身体出现轻微不适或想了解疫情相关信息时,该怎么办?近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开通,该平台采用人工智能、视频通信、远程医疗等技术,7×24小时面向北京市民提供咨询服务。市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医生专业指导,既安全又方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外出需要减少,线上求医问药。打造咨询平台,专业安全可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四点内容:一是明确文本信息与题干要求,即把关键信息进行压缩;二是注意“顺口溜”的要求;三是注意用上其中的关键词;四是要控制字数,不超过30个字。语段核心内容是线上咨询与就诊,明确了这一话题中心,再考虑到三个加点的关键词就确定了公益广告的基本内容。此外,学生需要综合考虑韵脚的选择。

3.(命题新形式)东汉刘劭在《人物志·英雄》中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英雄呢?请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写一段文字来陈述你的看法,字数(包括标点符号在内)在 150到180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什么样的人是真英雄?鲁迅、杨利伟、黄旭华等人是真英雄,他们胸怀大志,光耀史册;吴菊萍、吴斌、吕保民等人也是英雄,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为人之所不敢为的是英雄,不为人所敢为的也是英雄;屡战屡胜能笑傲群雄的是英雄,命运多舛却屡败屡战的也是英雄……英雄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本质都相同——为国为民,求真向善。

解析:紧扣“英雄”的内涵和表现来论述,同时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符合字数要求。

4.(命题新形式)在某次“中国好网民”公益广告作品网上评选活动中,小马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下面这幅作品,请帮小马配上一段文字,描述作品内容,阐述推选理由,以便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画面中三人团结协作,共骑一辆自行车,一路搭载着“文明、网络、和谐”三个醒目标语。整幅作品构图形象,设计简洁,生动地表达了中国网民“网络文明,你我同行”的心声。支持优秀公益广告,希望你也能转发!

考法三 渗透新教材,打通教考关

1.(渗透新教材)回目是对章回体小说内容的概括,许多古文内容也可以借用回目来概括。请仿照所给的示例,依据所提供的古文名篇内容补写回目,选填两空。

示例:《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1)《项脊轩志》:一株枇杷饱含伉俪两厢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刚愎自用项羽失良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百年老屋承载儿孙几世情 (2)一言利辩荡气回肠化干戈 (3)韬光养晦刘邦得主动

解析:对于对联式、对偶句式的仿写,形式上要做到严格对应。分析句子形式时,要细化到每个字词,比如词性(动词、名词、数量词等)、短语结构(偏正、状中、动补)等。解答这道题,要先明确题干,“回目”即标题,章回体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对偶句做回目。分析示例:形式上,上下句对仗非常工整;内容上,上下句是顺承和补充的关系,是对内容的整体概括;语言风格上,比较简略,通俗易懂。具体解答时,如第(1)题,首先分析上句,“一株枇杷”是归有光与妻子共植,饱含着夫妻的“伉俪”情深,“两厢爱”是写夫妻两世情爱。句式结构:数量词+名词+动词+名词+偏正短语(数量词+名词);由此可回想《项脊轩志》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意象、对应的人物和情感进行拟写,如“百年老屋承载儿孙几世情”等。

2.(渗透新教材)在浙江省“乡情”主题诗歌大赛上,下面这首小诗获得了一等奖。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真小

小得只盛得下

两个字

(1)请在方框中填入一个恰当的名词,使之符合语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这首小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故乡(或“家乡”)

(2)①用“小”字形容故乡(家乡),新颖独特,富有亲切意味,又举重若轻,饱含对故乡(家乡)的深情。②“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却又不明说是哪两个字,为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与解读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第(1)题,根据题干中的“乡情”可知,本诗表达的是乡情,故方框中应填“故乡”“家乡”之类的名词。第(2)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最典型的鉴赏点,如“小”“两个字”等,然后从“小”的意味和“两个字”的模糊性等角度进行鉴赏即可。

3.(渗透新教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领导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众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它们书写着历史和时代,弘扬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你所在学校的校刊准备登载“中国精神”系列文学作品推介,请你从《离骚》《窦娥冤》《水浒传》《呐喊》中任选一部或一篇,写一段评介文字,并结合作品内容展现其“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中的一方面或兼而有之的特点。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生动,120个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 《离骚》:当众人皆醉、举世混浊时,当君王疑忌、众女谣诼时,当世俗工巧、绳墨歪曲时,渺小的个人能做什么?他,屈子,出淤泥而不染,伏清白以死直,展现着兰芷之清香、松竹之筋骨,体解未改,九死不悔。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长歌——《离骚》!

示例二 《窦娥冤》: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弱女子,温柔善良,自己置身苦难,仍牵挂婆婆的冷暖;敢于抗争,指斥社会的黑暗;刚烈坚毅,坚守人格的尊严;三桩誓愿,把丑恶埋葬,把正义彰显——不仅感动中国,而且感动天地。

示例三 《水浒传》:“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一百零八位义士,一百零八位英雄,被逼上梁山。他们替天行道,扶危济困,除暴安良;他们嫉恶如仇,伸张正义,向往和谐温暖,完美地诠释了“忠义”的中华传统美德。

示例四 《呐喊》:棱角分明、横眉冷对,执着匕首和长枪向病态社会、丑陋人性作韧性进攻:这是作为斗士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呐喊“救救孩子”,在《故乡》中悲悯苦难的闰土,在《药》中为夏瑜的坟头曲笔添上花环:这是满含温情的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这样的先生让人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写对“中国精神”系列文学作品的评介文字,内容上要求展现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特点。“有筋骨”,就是有思想立场,有信仰坚持;“有道德”,就是教人向上向善;“有温度”,就是情感价值取向上具有感染力。内容上,可以具体展现其中的一点或多点,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语言上,可使用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做到语言生动。

4.(渗透新教材)根据提供的材料,按照示例中体现的内在逻辑关系,仿写三句,句式大致相同即可。每句不超过50个字。

材料:《骆驼祥子》《哈姆雷特》《庄子》《雷雨》《孟子》《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彷徨》《论语》

示例:欣赏《牡丹亭》《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动人戏曲,让我们看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观看《骆驼祥子》《彷徨》《雷雨》等中国现代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朗诵《论语》《孟子》《庄子》等古代经典,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3)阅读《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哈姆雷特》等外国名著,让我们思考着人性的光辉。

5.(渗透新教材)有不少知名人士的名字来源于古代名句。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周信芳(京剧艺术大师)、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四个知名人士的名字中任选两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与例句完全一致,言之有理即可。不超过150个字。

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大师开阔的胸襟和谦虚的品德。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使人不由想起这位大师不但演艺精湛,而且不流世俗、宁折不弯的高大形象。

示例二:“朝闻道,夕死可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不惜以全部生命追求美学之“道”的决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学术研究上努力奋进、永不停息的精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