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记三个家庭一起丢失孩子(跨洋寻亲女孩找回丢失的13年)

2008年,梁华一家为新生的小儿子上户口,梁华父母都觉得既然梁晶浪生死未卜,建议在户口簿上删除梁晶浪,还可省去因超生引致的罚款,但梁华强烈拒绝,“只要她还没死,就必须得上”。

全文4739字,阅读约需9分钟

寻亲记三个家庭一起丢失孩子(跨洋寻亲女孩找回丢失的13年)(1)

▲2018年7月1日,广州,女儿梁晶浪靠在十三年未见的父亲梁华怀里,并给父亲爱的亲吻,还没反应过来的梁华眼睛里泛着泪光。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新京报记者 秦宽 编辑 胡杰 校对 郭利琴

每天清晨,43岁的梁华都会带上女儿梁晶浪逛菜市。

逢人打招呼,他都大声介绍“这是我女儿”。19岁的梁晶浪穿着长到膝盖的蓝色裙子,1.66米的身高刚刚到了父亲的肩膀。村里的人都知道梁华寻回女儿的事,“你美国那个女儿啊?”“是,是。”梁华回应着,笑得开怀。

梁华是广东雷州人,现在全家住在顺德杏坛村。7月6日晚,梁华一家去村口的饭馆吃饭,一口气为女儿叫了20道菜。第二天中午,因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耽误了做饭,梁华匆匆赶回家,半个小时就端上热气腾腾的一锅豆腐烧鱼、水煮虾、炸得金黄的鸡翅和三盘小菜。整个午餐时间,他忍不住起身为女儿添菜,又怕盛情吓着女儿而缓缓坐下。

失散13年后又重逢,小心翼翼,成为梁华与女儿相处的方式。

据媒体报道,2005年,当时5岁的梁晶浪跟随梁华去顺德打工时走失,后被人送往中山福利院。2012年,一个美国家庭将梁晶浪收养。 13年的漫漫时光里,梁华和梁晶浪从未放弃寻找对方。2018年5月,在多方帮助下,梁华和女儿认亲成功。

7月1日中午,梁晶浪搭机前往广州白云机场,终与父母相聚。

“哥哥,晶浪不见了”

7月的广东,雨下起来就像牛绳一样粗,顺德的空气里总浸着野草生长的味道。屋外的大雨又一次让梁华想起他永生难忘的2005年。

那年5月,他从湛江雷州老家前往顺德容桂镇打工。带上了5岁的女儿梁晶浪。

1999年,梁晶浪在雷州出生,家中排行老二。梁华一直觉得,梁晶浪“总是善解人意的”。她四岁那年的一个深夜,兄弟姐妹们都熟睡了,唯独梁晶浪看到梁华还没回家,就打着手电筒跑到他务农的田地里等梁华,“说要陪着爸爸一起回家”。梁华觉得,梁晶浪是学习上“最有天赋的那个”。因此他决心带她一同前往顺德,那里有比老家更好的教育环境。

在亲戚眼中,梁华是一个重视子女教育的人。在顺德出租屋中,墙壁上到处都是梁华挂上用来勉励子女读书的诗句,最醒目的,还是那一整面贴满儿子女儿奖状的墙。“一张一张,总共74张。”却唯独缺少梁晶浪的。

寻亲记三个家庭一起丢失孩子(跨洋寻亲女孩找回丢失的13年)(2)

▲家里的墙上贴满奖状。新京报记者秦宽 摄

2005年5月19日,初到容桂,父女二人还没有独立住所。梁华的工厂宿舍又明令禁止外人入住。他将女儿暂时安置在弟弟梁峰位于顺德和中山市东凤镇交界的员工宿舍。一天之内,他迅速在东凤镇找到新住地,又就近找好了幼儿园,“一切都很顺利”。

20日上午10点,下了早班的梁华打算去接女儿。室外突然变了天,狂风暴雨。半个小时后,他接到了一个弟弟打来的电话——“哥哥,晶浪不见了”。

梁华的第一感觉是“女儿被拐跑了”。在通往梁峰宿舍不到三公里的路途中,他一路走一路望,始终不见女儿踪影。梁华又跑到弟弟宿舍附近几条交错的小路寻找。但终一无所获。这个三十岁的男人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哇哇地哭了。

那一天,梁华报了警、辞了工。从此,寻找女儿成为了梁华一生的宿命。“哪怕一无所有,我也要找到她。”

事后据梁晶浪回忆,当时她从叔叔梁峰的宿舍里出来,穿过几条小路,走到了前往中山的大路,她印象中还走过了一座桥。而按梁华的测算,那座桥距离梁峰的宿舍已有5公里左右。

“当时想她一个5岁的孩子,不可能走那么远,也没往那么远去找,就是觉得她是被拐跑了。”梁华说,而当时这一念之差,让他们再次相见,隔了13年。

孤军奋战

在梁晶浪走失的2005年,失踪人口的信息通报机制还未见雏形,警方的天眼监控不像今天这样遍布大街小巷,公安部的“打拐”数据库还有5年才建立,DNA亲缘鉴定技术的权限也没有下放到区县级。

所有的寻人手段都是原始的。

女儿失踪后,梁华写下了数以百计的寻人启事,短短的120个字记下女儿失踪的时间地点,以及她“留着短发、头顶两个旋螺、鼻梁一颗小黑痣、高80-90厘米、身体极瘦”等特征。

寻亲记三个家庭一起丢失孩子(跨洋寻亲女孩找回丢失的13年)(3)

▲梁华当年写下的寻人启事。新京报记者秦宽 摄

女儿失踪后的第一个星期,梁华不吃不喝,独自在顺德容桂遍地贴寻人启事。寻人第7天,梁华回到家后,用尽了力气也爬不上楼,最终晕倒在了家门口。

多年以后,曾帮助寻找梁晶浪的顺德公安局刑侦大队四中队副队长马宏声回忆,当年接警后,他们就开始在容桂展开寻人行动,但浩浩荡荡的寻人队伍走遍了顺德,始终无果。

断断续续的寻人行动持续了一年,没有突破。马宏声在接受采访时说,与重大刑事案件不同,警方在侦查人口失踪案相当长时间而毫无进展后,案件就会被列为“冷案”。2006年,顺德警方将梁晶浪失踪案列为“冷案”,这意味着,除非有重要线索,否则此案将不再倒查。

梁华从此孤军奋战,2006年一过,他就决定将搜寻的范围由顺德扩至整个广东。3年里,他辗转于广州、深圳、中山等地。通常的情况是,在一份工作做了几个月后,攒下两三千块就辞职,他将一大半工资都给留守在老家的妻儿寄去,留下的再作为寻找女儿的盘缠。

梁华的亲友说,13年来,由于没有稳定工作,梁华一家常常举债度日,至今仍欠下五六万外债。不少亲人都曾劝梁华放弃寻亲,他却不依不饶。2008年,梁华一家为新生的小儿子上户口,梁华父母都觉得既然梁晶浪生死未卜,建议在户口簿上删除梁晶浪,还可省去因超生引致的罚款,但梁华强烈拒绝,“只要她还没死,就必须得上”。

他的几个子女渐渐长大,梁华反复给他们看梁晶浪3岁时的照片。他敦促子女努力学习,长大后一起找姐姐,他的一位亲戚说:“可整个家里,就只有梁华相信她还在世上”。

“总觉得自己有一天会回家的”

7月7日,梁家父女重逢的第七天。午饭过后,梁晶浪与弟弟妹妹们在房间里玩牌。几个回合后,弟弟输了,却抵赖不洗牌,最小的妹妹为此和哥哥拌嘴,两人互不相让。梁晶浪从后面紧紧抱住了妹妹安慰她,她又给了弟弟几个会心的眼神,微妙地化解了这场僵局。站在门前的阴影里,梁华看着这个画面,他觉得女儿“好像从没有离开过”。

寻亲记三个家庭一起丢失孩子(跨洋寻亲女孩找回丢失的13年)(4)

▲7月7日下午,梁晶浪(左一)与弟妹在顺德家中房间谈心聊天。新京报记者秦宽 摄

在梁晶浪模糊的记忆中,2005年,在顺德与父亲走失后,她一个人走过马路、跨过大桥,走到了中山。有好心人发现了她,带她去警察局。警察说广东话、普通话,她一句也不懂,吓得一直哭。这位好心人随后将她安置在中山福利院,一住就是七年。

梁晶浪记得,被送入福利院后的第一个星期,她一到晚上“总是哭得最大声那个”。由于语言不通,她无法与大部分人交流,福利院唯一会雷州话的姑娘问她个人信息、家庭背景,她都只摇头。因为太过害怕,一个星期内她忘了方言、身世,甚至名字。福利院为她取名“中凤敏”,“梁晶浪”成为了无法追踪的符号,而此后在福利院生活的7年里,她唯一记住的5岁之前的事,就是那条大路、那座桥、失散的爸爸,还有原乡那座唱京剧的戏台。

七年的福利院生活,她成长的记忆被不断切割。2012年,美国人Sandy来到中山福利院,通过一家基金会将她收养。当时,Sandy仅仅拿到了一份描述中凤敏“7岁会做简单手工”、“9岁会洗衣服”,“营养不良”的基础报告,没有人知道她的背景。

寻亲记三个家庭一起丢失孩子(跨洋寻亲女孩找回丢失的13年)(5)

▲12岁被美国家庭收养前,梁晶浪在中山麦当劳餐厅与麦当劳叔叔合影。新京报记者秦宽 摄

Sandy记得,来到美国后,中凤敏总是很努力开口说话,或是几个零散的词,或者是几个毫无逻辑的句子,让她觉得,“她好像总是很急于去表达些什么。”

六个月后,中凤敏学会了基本的表达,她准确向Sandy说出自己要寻回中国的原生家庭的愿望。中凤敏坚信自己并不属于报道里的“弃儿”,她仅仅只是在一次顽皮之后与父亲走失了,“终有一日,她要找到自己的父亲。”Sandy回忆。

Sandy很快就答应了中凤敏的要求,承诺在她成年后,可以回到中国寻亲。“这是她的自由和权利。”。

2014年,中凤敏15岁,Sandy和丈夫陪着她前往中山寻亲。他们凭借着中凤敏的依稀记忆来到顺德容桂和中山交界处——这个当年她走失的地方,希望能寻回一点点线索。“可除了那座桥,什么都面目全非了。”中凤敏回忆说。

昔日种满庄稼的农田早已竖起一幢幢高楼,大道也改成了错综复杂的辅道。梁晶浪走到“记忆中的”那座桥,“就再也走不下去”。时过境迁加重了中凤敏的无助感,毫无收获,他们三人打道回府。

寻亲记三个家庭一起丢失孩子(跨洋寻亲女孩找回丢失的13年)(6)

▲2018年7月1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梁晶浪和她美国养母走出接机口前来与十三年未见的亲生父母重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此后,中凤敏更加努力读书,她求知欲强,学校里门门功课都拿A。今年考入了一所美国的著名学府。她开始计划打工,等到攒够钱了,就可以再回中国找爸爸。她也开始留意国内宝贝回家等寻人网站,尝试发帖,“总觉得自己有一天会回家的”。

“爸爸,你说对了”

今年1月20日左右,中凤敏在宝贝回家上登记的个人信息被网站管理员留意,并交给了负责海外寻亲的志愿者云谷。云谷通过寻人帖上的QQ联系上中凤敏,在询问了身世、名字,同时确认中凤敏并非被拐卖或遗弃人口后,她决定为中凤敏寻亲。

3月,云谷组建了为中凤敏寻亲的志愿者服务群,48个志愿者开始为中凤敏寻亲发力。中凤敏寻亲的消息得到了南方日报记者徐勉的注意,他用整版篇幅做了报道。

5月2日深夜,报道被远在湛江的成华(化名)看到,成华是梁华弟媳的同事,清楚记得同事曾说过自己的大哥曾丢失过一个女儿。她立即给同事去电,并在微信上截图、留言。弟媳将这个消息转告梁华。梁华看到照片上一个剪着短发、鼻子上有颗黑痣的女孩,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她就是我的女儿。”志愿者们仔细比对了梁华与梁晶浪二人的信息后,让他们互加微信,并为他们安排亲子鉴定。

通过微信,中凤敏小心翼翼地向梁华求证了几个没写在寻人启事上的问题:

“我以前在家里有没有受过哪些伤?”

梁华记得,她3岁时,和邻居家小孩在乒乓球台上追跑,“你被人狠狠从台桌上推了下来,手脱臼了。”

“为什么我小时候脚受过伤?”

梁华回想起那个血肉模糊的画面。女儿4岁时曾爬到学校的窗台听人上课,结果从窗台上摔下来,一地的碎玻璃扎伤了她的脚。

几分钟后,梁晶浪传来讯息,“爸爸,你说对了。”

大洋彼岸这头的梁华哭了整整一夜。父女二人隔着电话,努力拼凑出那被命运丢失的13年——那些被遗忘的人和名字,还有那写满爱的、坚持的、以命抵抗的时光。

5月9日,在志愿者和广东省公安厅的协调下,梁华夫妇来到顺德公安厅为DNA亲缘比对采样。马宏声当时也在场,他看到梁华整个人都很平静,“其实他已经认定,那就是他女儿了。”DNA检验报告一天后出炉,梁华夫妇和梁晶浪三人的21个基因位点比对成功,证实中凤敏就是他们寻找多年的女儿梁晶浪。7月1日,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这个家的所有人在广州白云机场相拥、哭泣。

寻亲记三个家庭一起丢失孩子(跨洋寻亲女孩找回丢失的13年)(7)

▲2018年7月1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梁华和十三年未见的女儿梁晶浪紧紧相拥,泣不成声。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女儿终究是自由的”

回国认亲的13天里,梁华忙着带女儿回雷州认祖归宗,当了20多年厨师,他努力用一桌又一桌菜表达对女儿的爱与祝福。

在一些人看来,当年的那场走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梁晶浪的命运。自从2012年被领养到美国伊利诺伊州后,梁晶浪在当地接受了精英教育,还考入了国际一流高校。“其实梁华是接受这个结果的。”马宏声说。

但或许只有梁华自己知道,这场13年的阔别为这个家庭留下了哪些难以弥合的伤痕。

“我现在是美国人了。”第一次会面,谈到此次认亲后她是否回到中国生活时,梁晶浪不好意思地对新京报记者说。

梁晶浪的生母总是不知所措。在昏暗的房间里,佝着背,来回踱步。一整个下午,她一会儿送来几片西瓜,一会儿又端来水,却始终一言不发。梁华说,由于语言障碍,妻子至今还无法和女儿交流,自从他们一家2012年从雷州搬至顺德后,妻子还无法听懂普通话和广东话,而女儿也忘记了雷州话。但梁华告诉新京报记者,“我和她妈妈都爱她。”

寻亲记三个家庭一起丢失孩子(跨洋寻亲女孩找回丢失的13年)(8)

▲梁华雷州的家中。新京报记者秦宽 摄

在短暂的13天后,7月12日,梁晶浪要为新学期返美筹备,一家人又走到了分别的时刻。梁华曾为这个时刻难过了好几天,“很怕她这一走又不回来了”。但女儿告诉他,打算在大二通过游学项目回到中国,地点兴许是香港,又或者是北京,“总之,会回来的。”

前几天,梁华专门到顺德公安局取了DNA亲缘认证报告,它成为梁华一家如今最重要的物件——有了它,梁晶浪就可以办理探亲签长期回国,从此在中美两国间往返便利。

7月12日离别那天,梁华一家人早早吃过午饭,从顺德前往广州白云机场。离别的愁绪在一家七口间又弥漫开来,梁晶浪的生母痛哭起来,她依依不舍,自言自语地对女儿说了几句祝福的话。但由于语言障碍,梁晶浪终究无法听懂妈妈说了什么。

梁华说,那天他好像又体会到当年女儿走失后那种撕心之痛。但当他意识到,女儿这次再也不会走丢了,他的情绪又慢慢平复下来。几分钟后,一家人目送梁晶浪与养母Sandy缓缓离开。

她们二人最终消失在安检口后。他感到自己心头那把13年的枷锁卸下了,再也没有患得患失的感受。

他忽然觉得,“女儿终究是自由的。”

值班编辑 花木南 吾彦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