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心人的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会有负罪感)

负心人的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会有负罪感)(1)

负心人的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会有负罪感)(2)

负心人的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会有负罪感)(3)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因为每个人身上莫名的负罪感太重了。

负罪感和其他感情不一样,它的杀伤力完完全全作用于自己本身,让自身时刻处于一种自我折磨的状态,不断产生羞愧、自责的情绪。

前阵子黎先生和我说,他父母(也就是我的公公婆婆)十一要来京。一是看我,二是看看生产用的东西现在有什么、缺什么,和我一起准备准备。

我说:好哇,咱们带他们在北京玩玩,车票我来买吧!

黎先生说不用不用,父母非要自己买。

我就没坚持。

后来才知道,公公婆婆不会用手机买票。婆婆跑票务代理买。结果人家告诉她,只能提前28天买。婆婆6月摔了腿,来来回回一折腾,腿便开始疼。

我问黎先生:为什么公公婆婆这么坚持自己买票?明明我用手机点两下的事儿,他们为啥非要往返奔波?

黎先生说:因为他们说再让咱们出钱买车票就更对不住你了!

我很诧异:啥意思?对不住我?还更?

黎先生说了一堆,我概括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点:

双方父母商议婚事时,我父母明确表示彩礼有没有都无所谓,两个孩子好好过最重要。公公当时感动得抹眼泪。

公婆给的10万彩礼我父母没要,给了我和黎先生,作为小家庭建设基金。

婚礼全程按黎先生老家习俗准备,我父母对三金、婚礼规格、婚宴、娘家人伴手礼什么的没提任何要求。

公婆生日、过年过节都给钱。十一、过年带公婆和我父母出去玩。从来没问公婆要钱啥的。

三月初发现怀孕,黎先生给婆婆打电话,让她来照顾我。婆婆说和领导说了,领导不同意。后来就没来。我觉得很能理解,黎先生倒是有点耿耿于怀。

我一听乐了,一边火速给公婆买票,一边念叨:这有啥啊?我们做的都是应该做的,啃老是不正常的,不啃老是正常的。

黎先生说:在老家,年轻人一般都啃老。即便是结了婚生了孩子,都需要父母贴补。但我们从来都不啃老。

我说:那是因为小地方工资低,不啃老养不了孩子。北京工资高,我们自给自足为什么还啃老?还有,本来怀孕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是给自己生孩子,不是给父母生孩子。和父母有啥关系啊?

况且婆婆还给我快递过水果,加邮费估计得700块(后来在我的要求下,终于不继续快递了)。

月嫂也是婆婆找的,人家以前是北京金牌月嫂,做累了也赚到钱了,就不做了。婆婆费了好大力气才请到人家。

黎先生说:在他老家,女人怀孕是一件大事。怀了孕,就是家里的皇太后,一大家子人都得围着转。

想吃什么,多贵都得买;多麻烦婆婆都得给做,而且是天天做。很多都是一发现怀了就不上班了,躺床上婆婆伺候着。

我哈哈大笑:哪有那么夸张,说得怀个孕跟快挂了一样!

黎先生莫名其妙地看着我,很认真地说,他说的都是事实。

我只好止住笑,说怀孕生子是你我的责任,不是公公婆婆的责任,他们不应该有任何压力,更不应该有负罪感。

黎先生说:他们不会这么认为的。

我说:那你有空儿就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他们啊!

黎先生说他做不到。

02

我知道他做不到,因为他也是一个负罪感很重的人。

他一直觉得对不起我,已经说了好几次,我都没在意。现在想想,他和公公婆婆是一种类型。

因为高速很堵,他每天6:15必须出门。他虽然在国企,但工作任务繁重,经常加班,所以晚上一般是8:30甚至更晚到家。

我早饭做自己的,中午在公司食堂吃,晚上做我们两个人的。

晚饭做好后我先吃,吃完顺带把碗洗了,厨房收拾了,给他留好。

他经常感慨:“人家怀孕了都是家里人变着法给做好吃的,我这倒好,天天让一个孕妇给我做饭”

他周末也要加班,所以怀孕后我们很少出去玩。而他的好哥们儿基本上每周都会带怀孕的媳妇儿开车出去玩。

中间他还出了几次差,短差长差都有。每次出差前都把饮用水打好,走前絮絮叨叨叮嘱我:不要够高处的东西,不要提重东西,不要洗床单被罩……一切等他回来再说。

他觉得他每天忙于工作,没有怎么照顾我。所以很对不住我。

不过我不这么认为。

他平时晚上到家后如果不是特别累,都会陪我下楼走两圈儿;周末一定会给我做好吃的;产检也一次不拉地陪我去,只有一次因为要开个很重要的会,领导不许请假,但也开车把我送到了医院门口。

我跟他说了很久,他还是一副“我真是对不住你”的样子。

03

我突然明白了中国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因为每个人身上莫名的负罪感太重了。

负罪感和其他感情不一样,它的杀伤力完完全全作用于自己本身,让自身时刻处于一种自我折磨的状态,不断产生羞愧、自责的情绪。

更要命的是,假如对方明确告诉你“没有关系”,你不仅不会释然,反倒会更加愧疚。

为什么黎先生和公婆有这种负罪感呢?我觉得有几点。

一.传统文化

正如武志红在《中国式的情与爱》里所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混沌的、黏糊的,人和人之间的界限极不清晰,彼此越位、侵蚀严重。

因为混沌和黏糊,所以明明是小夫妻两人生孩子,却变成媳妇儿给公公婆婆生孙子。

明明生儿育女这件事需要承担责任的人是小夫妻两人,传统文化却理所当然地把公公婆婆扯了进来。

从怀孕到生产再到养育,男方父母一下子背负上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尤其是心理压力——总是怕自己付出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表现得不够卖力;怕儿子说自己,怕儿媳妇儿说自己;怕给亲家落话柄……

插一句,我每次听到女孩子振振有词地对配偶说:“我为你生孩子”,就觉得特别可怕。生孩子一半是为了自己,一半是为了配偶。认为生孩子这事完全是牺牲自己、满足对方,多少有点耍流氓。

二.年轻一代尚未觉醒

如果说老年人理不清思路倒也算了,很多年轻人也不清楚。或者是明明心里清楚,却假装不清楚。

我曾无数次听身边的女性朋友、女同事抱怨:怀孕了公公婆婆不来照顾;照顾得不好、做饭难吃;公公婆婆靠不住、关键时候还是得靠自己亲妈……

唯一一个特例是我的乙方高管。

她比我大几岁,几年前一次过节她请我们吃答谢宴,吃完饭送我回家。

在路上,聊起各自的生活。

她说,她儿子一直是婆婆帮忙带,都五六年了,自己和婆婆从来没红过脸。

我很佩服,问她是怎么做到的?

她说:养孩子是我和我老公的事。公婆不帮是本分,帮是情分。能来帮忙我已经很感激了,自然要对公婆加倍的好。

我听了大为触动。

她又补充一句:“人家老头老太太,本来在老家过得舒舒服服自自在在的,非被弄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熟人也没有,生活也不习惯,过个马路都紧张兮兮的,搞个牌搭子都搞不起来,一天到晚只能围着咱的小家和咱的娃转,你说是不是牺牲挺大的?“

我连连点头。

她说:“好多媳妇儿和公婆吵架,就是没理清这个道理”

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说这些,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我发现婆媳矛盾激烈的人中,许多媳妇儿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婆应该来带孙子,而且必须要带好的那种类型。

三.对比

中国人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和别人不一样就意味着不正常。所以时时刻刻喜欢和别人比,一天不比就觉得难受。

但从未思考过别人的做法是对是错、有无必要,只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例如,公公婆婆发现别的老头儿老太太都得拿钱贴补儿子和孙子,他们没拿就内心有愧。

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女生节、我生日、我和黎先生结婚纪念日……婆婆都要给我发红包(这个节其实我都忘了)。

婆婆亲姐姐的儿媳近期也怀了孕,老太太每天燕窝、海参、鸡鸭鱼虾伺候着。中间儿媳出了荨麻疹,老太太马上送省会医院医治;有个头疼脑热,医院查不出原因,老太太就四处奔走请大仙儿、烧纸……

可能是亲姐姐带来的压力,婆婆见状,要从开药店的熟人那里给我买燕窝快递过来,被我婉拒了(我实在不愿意吃人家的房子)。

此外,外界和舆论的压力也很大。

端午节我们自驾回公婆家。和公婆出门时遇到一个老熟人,很热络地问婆婆:你媳妇儿什么时候生?婆婆答11月。

人家又问那现在谁在照顾?婆婆说小两口自己在北京(生活)。

对方听了,虽极力掩饰,但诧异的表情还是呼之欲出,公婆也被搞得很尴尬,有点儿下不了台。

04

黎先生虽然是85后,但也难逃盲目对比的本能。

他的好哥们儿也在北京工作,但女方家里是富二代,婚后小家一直都有保姆。

女方一直在家族企业工作,怀孕后就不去上班了,一个人呆家里和保姆大眼儿瞪小眼儿,很是烦躁。而男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周末不加班,于是每个周末都带女方出游。

老家的好哥们儿也爱带怀孕的媳妇儿出游解闷儿,那是因为小地方工作强度低,平时到点下班,周末从不加班,所以每周开车出去玩一下很容易实现。

而对黎先生这种平时都累得要死、周末还要加班的人而言,周末能陪我去超市采购采购、去商场吃顿甜品、给我做两顿好吃的,已是很不易了。

就如同古训所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所有的事要从客观情况和条件出发,尽心尽力就好。

05

莫名的负罪感是一种消极的能量,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明明很简单的事,却被搞得很复杂。

而且一个满怀负罪感的家庭成员会让整个家庭处于微妙的压力状态。

只有每个人都卸下这种负罪感,我们才会生活得越来越轻松愉快。

事实上,公婆对儿媳、丈夫对妻子的负罪感不算特别可怕,世界上最可怕的负罪感是子女对父母的。

因为中国的父母,特别是妈妈,是制造内疚感的顶级高手。她们出于某种本能或者是无意识地让子女一辈子生活在负罪感中。这个有机会再写。

注:此文发出去,肯定会有很多人说年轻人工作忙,公婆不帮忙根本没法生孩子。事实确实如此,但从道理本身来说:父母不帮是本分,帮是情分。能来帮就已经很不错了,其他的咱就别苛求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