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

1926年,江先生出生在扬州一个优渥的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江石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后又在那个离乱时代里,一脚踏入了商圈。

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1)

江石溪踏入商圈后发展的如何?从江家传统且带有精美雕花的中式大院来看,江石溪在那个年代过得非常好,而且有些资料记载江石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7岁那年,江先生的祖父江石溪病逝。

那一年,尚在琼花观小学读书的江先生对于人世间的生离死别,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对于这个年纪的孩童而言,老者的离去可能就是失去了一位疼爱他的人。

他的快乐时光还在继续。

江先生在琼花观小学学习了文学、书法、音乐、象棋四艺传统课程中,文学和音乐深受他的喜欢。

后来的他,会演奏竹笛、钢琴、二胡,甚至可以随意唱几句京剧。

1937年,江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录取率仅有2.7%的扬州中学。

在扬州中学六年的时间里,江先生每天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中国古典诗词、读苏联经典名著、西方经典名著,背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演讲稿。

这位酷爱读书的少年,可能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少年时期的这些爱好,会受益一生。

扬州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并不见证多少战乱的城市,这个城市在更多的王朝、更多的时代被定义为温柔富贵乡,也是多少帝王寻欢作乐的逐梦之地。

8岁那年,江先生所在的扬州城正在经历一场战乱年代难以得见的迹象。

北大高材生易君左写了一篇散文集《闲话扬州》,里面多为官宦人士寻欢作乐之事,地方官僚看到后竟然将易君左告上了法庭。

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2)

当地人甚至成立了“扬州究易团”,这件事情最终以易君左道歉结束。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比起同时期的更多人,江先生的革命思潮要远远比同时代的其他地方要慢。

那一年,江先生没有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他经常做的一件事情是:去史可法的墓前,盯着两句话看。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新。

这并非他少年时代的理想,这只是他看到列强侵略中国的无奈之举,这首诗是他当时的唯一情感寄托。

13岁那年,江先生被过继给叔叔江上青。(他的生父是江世俊)

少年的他,也开始目的残破的山河,开始目睹日本人入侵的种种罪行。他原本优渥的家族开始落幕,家人不论男女都走出了温室,选择谋生。

那个悲情时代大幕的开启,正在悄然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如果清王朝不那么腐朽无能,如果甲午海战我们打赢了,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当时唯一的东亚强国。

如果没有那场南京大屠杀的浩劫,以江先生的优渥家境,他会走入仕途,成为了一个彻底的读书人,或者说当一位博学多识的教书先生。

日本人进入南京之后,很快席卷了扬州,江先生所在的扬州中学也暂时停止了办学。

1939年,扬州中学恢复正常办学,重新走入课堂的江先生看到课表多了一门课程:日语。

在学校里成绩一向优异的他,极尽排斥,成绩每次都在及格线左右。

1943年,春季。

17岁的江先生从扬州中学毕业,又顺利进入了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电子系。

对于每一门课程,他总要事前预习,而且对他而言,预习就是自学的过程。很多课程基本不用课堂学习他就能够全面掌握。

凭借这项技能,江先生成为了同学中的老师,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学霸”。

至少,很多人都认为他太聪明了。

那个时代的少年,很少有人单纯以学业为重。大多数的人不仅能够学通、学精专业,各个方面也同样是一把好手。江先生不仅在学业上毫无压力,日常也经常学习中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戏曲、书法、体育。

1943年,江先生想要打击一下南京城内的鸦片市场。自日本人占领南京后,鸦片贸易仍旧是日本人稳定的经济来源,对于他的这个想法,想做的人很多,但真正做的人很少。

江先生提议的时候,一个宿舍只有三个人支持,还有一个临时畏缩选择留在了宿舍。

当晚,江先生的队伍已经有了100多人,出发前因为南京其他学校学生云集,队伍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

大家到达南京夫子庙烟馆集中地的时候,人数已经暴涨到了4000多人。

但日军宪兵队很快到达现场,可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他们也只是尾随其后,看着这群学生抢烟枪、烧烟馆。

那是江先生人生中第一次参加的学生运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蒋介石为了强化舆论宣传,将自己两年前由他人代笔所写的《中国之命运》搬入了大学课堂,每位学子要写两万多字的读后感,才能够顺利毕业。

江先生和大多数的今日学子一样,偶尔也会为了自己不喜欢的毕业论文发愁。

很多学生找了一个捷径,那就是加入国民党,成为学生党员,就不需要写两万字的论文,他身边的好友甚至劝说他用这种方法避免写读后感。

那时候的江先生,对加入国民党的行为嗤之以鼻。

“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国民党腐败透顶,人人都能看透他们,你怎么能加入这种党?你真是个傻瓜!”

我不知道19岁的江先生为何当时对国民党如此厌恶,但从简单的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到,国民党、共产党两党对于青年学子的影响空前巨大,那个党派都并非是某个学子的唯一选项。

而江先生却坚守了正确的一方,很明显,他的选择不是作为当时中国合法政府的国民党。

1945年,10月。

随着南京中央大学被拆解,江先生转入了上海交通大学。

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3)

那一年全国经济开始崩塌,因为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下令各军迅速接收原本日军占领的各大城市,导致国军体系中的军人、政客纷纷冒充国民政府接受机构,如豺狼虎豹般肆意抢占城市中的房子、车子、金条。

这场“劫财运动”最终导致国民政府经济的迅速崩塌,一直到蒋介石退守孤岛也未能恢复。

因此,刚刚来到上海的江先生日子也并不好过。

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代课,教学生代数和三角学。

1946年,4月。

20岁的江先生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候也是他学业最为繁重的时候,他却义无反顾的挑起重担,选了机械系和电力系两个系的课程,主专业攻读发电、运输。

苦闷的日子里,江先生从不随意发脾气,更多的时候,他选择盘腿卧床,诵读唐诗宋词。

这一年,江先生除了学业繁重,已经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反美抗议、反饥饿抗议全部都有他的身影。

1947年,夏日。

他毕业了。

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同学们相继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他的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尤其精于数学,他喜欢辩论并往往赢得胜利,鉴于此,我们授予他“博士”头衔。

近来,他特别喜欢写诗和吹琴,颇有乃祖“江公”之风。

我们看的出来,他在众多同学心目中,是一位优秀的少年。

二、人生坦途

名校头衔、专业大拿,但在找工作这条路上,很少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江先生也一样,在那个离乱的时代里,江先生还是失业了。

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四处打零工。

后来,他在同学的介绍下,进入上海海宁洋行工作,成为电力供应部工程科的一名工作人员。

这家外资企业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冰激凌和果味冰冻企业。

而进入大公司后的江先生,很快就遇到了难题。课堂上学的再好,面对机器还是无用武之地,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现实的问题,仍旧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学习,不断解决。

20世纪40年代是个风云迹变的年代,在上海工作的江先生很快就听到了国民党败北的消息。饮马长江的解放军,没过多久就直接拿下了南京。

上海近在眼前。

在工厂的江先生,召集了年长的工人师傅,再一次扛起了时代的大梁,将工人分为三班,轮流保卫工厂机器。上海电厂被轰炸后,单纯、善良的江先生立马启动了工厂里面的备用发电机。

那时候他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全厂的冰淇淋。但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这些都是国家财富,这个少年做的很对。

从那一刻起,江先生虽然没能成为工厂的一把手,但现实情况是他已经成为了整个厂子的顶梁柱,原料、销售思路、商业策略均由他负责。

仅仅几个月的时候,江先生已经被提拔为工厂技术保障科科长和副总经理。

再过几个月,他就成为了工厂的第一副厂长和党支部书记。

那时候,25岁的江先生成为上海工商界中位数不多的管理精英。

1955年,江先生被调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这是一家由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汽车工厂,也是中国第一家汽车工厂。

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4)

为了便于以后的工厂管理工作,江先生又被第一机械工业部选拔前往苏联学习。

第二年,朱德前往苏联访问,在莫斯科包括江先生一起的中国青年骨干技术人才受到邀请,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中国朱德元帅。

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5)

虽然他们之间没有讲话,但是他觉得非常自豪。

那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高光时刻。

回国后的江先生,很快和东北工厂的工人打成一片,因为大家发现这个年轻人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往往他人擅长的东西他都会。

工人会唱京剧,他就和工人一起唱。

1962年,江先生被调往上海担任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第一副所长,并分配逃了一套两居室公寓房。

这是他从业以来,从来都不敢想象的。

这一年,他36岁。

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6)

我们常常羡慕曾经那个分配放在的时代,但真正意义上房子分配,可能要等待漫长的时光。可能是五年、十年,也有可能是终生。

江先生的第一套房子,距离他参加工作已经过去了15年。

这个时间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已经足够的漫长。

此后的江先生的职业生涯,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沉浮期。

推动时代大幕的人

近二十年的空窗期,很多人都经历过相同的生活。或悲情、或无奈,江先生唯一不同的是,因其性格上的巨大优势,他没遭受多少的苦难。

但他在那个年代,也的的确确受了苦。

曾经,他的信仰也曾崩塌过。

当新时代来临,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的他已经彻底换了一种工作方式。长者不在以技术性人才从业,而是变成了一位政策性人才。

这种转变,在中国古代甚至现代的官僚体系中,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和成功。

他注定要成为新时代第一批脱颖而出的那个人。

1982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他被任命为电子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彻底脱离了技术层面的管理,成为了一位政策引领者。

改革开放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式的开始其实也是1982年,不过真正的执行还要推迟到1992年。

因为1992年邓公的南方讲话,才算真正打破了几十年来民众的思想禁锢,彻底放开了中国的市场。

那毫无疑问,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启。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上海的浦东也成为了成长要地,江先生提出了《上海总体规划》,一举奠定了上海今日的辉煌。

作为他的时代悄然开启。

然而,那是一个并不理想化的时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霸权、九八抗洪。

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7)

一切似乎回到了一个可怕的原地,禹禹而行的中国新时代大船似乎就要停下。

可他成功的稳住了船舵,让所有人、让世界上所有国家见证了一个腾飞而起的、真正的新中国。

而我们难以想象的是,他的时代,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那是真正属于普通人的黄金时代。

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1946年江泽民不顾同学劝阻)(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