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的成果(生态文明关键词)

生态文明思想的成果(生态文明关键词)(1)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生态底线

生态文明思想的成果(生态文明关键词)(2)

生态底线的基本原理是生态平衡原理及其阈值法则。

生态平衡是当今人类最关注的理论问题和最重要的实践问题,是自然一人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最基本法则,人类一切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首先要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使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因子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因为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也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生态平衡具有整体性特征,是自然界大系统生态平衡和局域小系统生态平衡的协同统一。生态平衡不单指某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是指许多个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甚至是全球的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这是因为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而又相当有序。各子系统的生态平衡是母系统生态平衡的基础,而母系统的生态平衡是各子系统生态平衡的保障。如果母系统失衡就会影响到所有子系统的失衡,如果一定数量的子系统失衡或是某个子系统失衡到一定程度,也会导致母系统的失衡。所以,一方面只有大系统的生态平衡了,才能为小系统的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全球气候各因子平衡,气候灾害就少,海洋生态,森林生态、农田生态、草原生态、湿地生态、城市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都会比较稳定,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就会有保障。另一方面,只有所有的小系统的生态平衡了,才能促进全球的生态平衡,森林的生态平衡了、海洋的生态平衡了、草原的生态平衡了,乡村和农田的生态平衡了、城市的生态平衡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了……全球的生态才能平衡。还是以气候为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控制在阈值之内),森林生态、农田生态和海洋生态系统优化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为增强,那么全球的温室效应就可逐渐减小。气候变得适宜,又促进了小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样循环往复,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2)生态平衡是开放性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遵循耗散结构原理,必须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促进其平衡,并往高层次的平衡发展。所以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生态平衡需要有内部因子的自控制、自调节和自发展的潜能,它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智慧。同时也需要有外部环境的补偿,如果环境太恶劣,生态系统无法从环境中得到补偿,就会衰退甚至消亡,所以生态平衡是由内部因子潜能和环境国素共同决定的,必须有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稳定发展,所以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是一种开放性的动态性的平衡。人类如果一味对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而不给予补偿,生态系统就会出现输出多输入少(即入不敷出),生态系统就会失衡甚至破坏,最终损害人类自己。

(3)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是生态平衡的内在决定因素。如果功能结构合理,就能促进生态平衡。如果功能结构不合理,或结构中某个因子缺失,就会导致生态失衡。所以,生态系统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内的因子多样性和功能结构的完善性,生态等统中的每一种因子(包括生物的和环境的因子)和每一种信息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随改变某种因子或某种信息,都可能导致生态失衡。比如在生态链中,如果某一种物种灭绝,它会引起28种物种的相继灭绝,这样以28的几何级数上升,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通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演替而成的,人们在改变生态因子时(如增加外部的因子或减少其中的因子)必须持慎重态度。生态系统中有不少动植物是靠发出信息(如气味信息、声音信息、光信息等)进行交配繁殖的,如果信息系统发生梗阻,就会破坏了这种交配繁殖,导致生态系统中某些物种骤减,而某些物种就会泛滥,生态也会失衡。

(4)在生态平衡中,生态系统具有自调节、自控制和自发展能力,这是生态平衡的内在动因。所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和抗风险的能力。其中因子与子系统的自调节潜能是关键。但是这种自调节、自控制和自发展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限度在现代生态学上称为阈值,即各子系统、各种因子都必须维持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阈值,自调节就失灵,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甚至瓦解。所以,研究并掌握生态系统的阈值,促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控制在其朗值之内,是十分关键的,这就是阀值法则。比如对于森林的管理,如果采取合理强度择伐的经营措施,那么就能使森林生态系统借自调节能力保持在阅值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生物潜能,生态系统仍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正常发挥其功能。如果采取大强度的砍伐或者皆伐,那么森林生态系统内的自调节能力就失灵了,森林就会衰退为疏林地(这时林地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自调节能力都会越变越差),最终衰变成沙漠。所以人类的活动要使生态系统保持在其阅值之内,是取得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相统一和最优化的重要前提。阈值法则是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的。

在充分理解上述生态平衡原理及其阀值法则的基础上,就不难理解:生态底线是指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所必需的阈值,这种阈值包括数量的和结构的(两者一样重要,不可偏废,但是在为数不多的学术文献和地方的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数量概念而忽视了结构概念)。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阈值,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自控制和自发展能力就失灵,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甚至瓦解。可以说,生态底线就是生态阀值,是划定生态红线的科学依据,但是它没有法律或制度的效应,而生态红线是用法律与制度手段保护生态底线,使生态系统不突破生态底线从而实现平衡。“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生态底线是国家、区域安全的生命线,要根据生态底线“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不能超过生态阀值。如我国必须严守18亿亩土地、自然保护区和水的生态红线,不能越过森林、湿地、海洋、草原、沙漠的生态底线,“温室气体”排放、PM2.5、土地农药化肥施用量、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等,都不能超出生态环境圆值。“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口主动转移到就业机会多的城市化地区。同时。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会给资源环境、交通等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因此,必须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同时,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不同的国土空间,自然状况不同。如海拔很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以及其他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有的区域甚至不适宜高强度的农牧业开发。否则,就会超出生态底线,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廖福霖 编辑 吕子乔)

生态文明思想的成果(生态文明关键词)(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