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繁体字有恢复的必要吗)

为什么要把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繁体字有恢复的必要吗)(1)

网上有个流传很久的段子:

汉字简化后,

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

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

为什么要把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繁体字有恢复的必要吗)(2)

前言

最近,支持恢复繁体字的声音越来越多。

比如诗人流沙河就曾表示,“中国从1956年开始公布了一批简化字,它们的前身才是繁体字。从前可没有繁体字这个说法,所使用的都是正体字。正体字的每一个字,都有道理可讲,而简体字毫无道理!”

2008年,宋祖英等人联名提议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

2015年著名导演冯小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

2019年,有政协委员又再次发布提案《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

他们中的大部分观点认为,繁体字更能编写出相应的内涵,而简体字毫无道理。言下之意,“简体字改革糟蹋了汉字”。真是这样吗?

要知道,在19世纪30年代,那个时候的文人还在呼吁废除汉字,全面拉丁文化。那个时候的汉字可都是繁体字。

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为什么要把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繁体字有恢复的必要吗)(3)

关于繁体字的复杂,就看一句。

简体字:

一只忧郁台湾乌龟寻衅几群肮脏变态啮齿鳄龟,几群肮脏变态啮齿鳄龟围殴一只台湾忧郁乌龟。

繁体字:

壹隻憂鬱臺灣烏龜尋釁幾羣骯髒變態囓齒鱷龞,幾羣骯髒變態囓齒鱷龞圍毆壹隻憂鬱臺灣烏龜。

这串繁体字,我已经看懵了

现在我们可以电脑手机打字,但是以前的人靠手写,笔写断也写不了多少个。

君不见,永乐大帝修永乐大典时,累死了多少写字的文人?

老师上课写板书,繁体字能写多少个?

有人说,现在都是多媒体教育。是,就算现在全国都已经普及多媒体教育,但一节课,小学生能学会多少?更何况多媒体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开。

但是呢,一帮遗老遗少生怕人民群众识字容易了,失去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垄断地位,便出来阻挠,一致反对简体字。

起源与纷争

1922年,钱玄同先生和黎锦熙先生等人便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蒋指示王世杰,让他尽快拿出可行的方案,为汉字简化做好前期准备。

1935年8月,王世杰以教育部名义,颁布了第一批共计324字的《简体字表》。

但是,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先生告诉蒋中正,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于是,在一群遗老的反对下,公布还不到半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了。

到了新中国,简体字运动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了,很快老幼妇孺都能认字了。今天,哪怕是家境最普通的老百姓,也能通过识字读书改变自身的命运。

普及简体字,极大的推动了基础文化教育,也就是文化扫盲,这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打破了酸臭文人对文化知识的垄断,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进步觉醒,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如果不是新中国的扫盲,恐怕今天还有不少人像某些美国人一样,傻乎乎地去喝消毒剂。虽然我们也有人抢双黄连,好歹也是药啊。这知识水平的提升,简体字绝对居功至伟。凡事有利有弊,唯一的弊端就是喷子多了,假装大神的人多了。

繁体字也就是汉字,只是一个思想的载体,谈不上什么高贵,哪来比简体字优越的错觉。

所谓的繁体字,前身最早来源于秦朝的隶书、小篆,那个时候才统一文字。统一文字的时候,很多字体构件都被标准化了,已经失去原来的涵义。

但是,简体字很多都来源于秦朝之前的文字,或是历朝历代的书法字体,有些字的历史比繁体字还悠久。

为什么要把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繁体字有恢复的必要吗)(4)

象形字最美妙,原汁原味。直接用汉字源头,这才叫高贵!

为什么这么多人沉迷于无谓的简体、繁体之争?

我们不应该在乎用繁体字或简体字,喜欢哪种用哪种,别有用心的人才会感觉到优越感。

就好像身穿一身名牌就能提高自己的身价一样,其实,真正能提高你身价和修养的,是你的内在。

简体字妨碍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了吗?没有,妨碍我们的是自己。

学繁体字,也只是掌握一个工具,掌握工具有什么了不起的吗?简体字,也是一样的工具。工具不同,但我们的目标相同。

中华民族应该恢复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广阔胸襟。繁体字也好,简体字也好,都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工具,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古代经典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挖掘的宝库,识字只是个门槛。

今天我们对现有的一切都习以为常,设身处地想想,自己能不能创造出哪怕一个文字。所以,造字是圣人悟道的造化,非凡人之功。开创中华民族的祖先,真的太伟大了。古代经典为什么能流传几千年而魅力不减,就是因为每一代人都研究过,都自叹不如,最终还是回到源头、本质的道去了。结果现代学者们把当时称为原始社会,这是厚今薄古。

古代每一个大人物,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就是因为从小就接受这种大格局的基础教育。

现在的我们,最缺的就是这种格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