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10个部位不能打(国际不打小孩日)
澎湃新闻记者 尹琳
遇到熊孩子做奇葩事,最常见的网友留言是,爹妈现在不打,迟早社会收拾他。但是,区分打和虐待并不容易,父母需要更多耐心,寻找更多方法。
疫情上网课期间,多少父母被孩子气得摩拳擦掌。传播最广的段子一定有这一条:
打孩子,有时就像一个段子。
世界各地的学者对打孩子进行了调查,发现体罚普遍存在于多种文化中。比如,在美国,有研究称,85%的父母报告曾体罚过孩子,其中20%父母报告曾用物体打过孩子,在加拿大,70%的父母报告体罚过孩子,其中三分之一的母亲体罚频率为至少一周一次;在意大利,父母体罚的使用率为30%以上,在肯尼亚,57%的母亲报告将体罚作为主要的管教方式,另有37%的母亲报告同时使用体罚和说理来管教孩子,在英国,一项针对5岁儿童的父母的调查显示,轻度体罚的普遍性为87%,严厉体罚的普遍性是12%。在我国,有研究称,39.3%的小学低年龄儿童母亲报告在近1个月内对孩子实施过体罚,且体罚超过3次的比例为17.3%。
打孩子,是以身体疼痛感来控制孩子的行为,从而达到管教的目的。它简单粗暴,似乎也很有效。“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还是需要一点挫折教育!”“戒尺、藤条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不能丢。”“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养孩子,不打能行吗?”
还有人发明了科学打孩子的方法,比如曾经在国内掀起热度的“中国狼爸”萧百佑,就是用打的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布置任务、定时监督;完成不好,加以训斥;还不改善,棍棒伺候。”据介绍,萧百佑每次打孩子之前,他会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要打,打完后,不管再疼,孩子都要写一份“检讨书”,总结自己的过错。在萧百佑的教育下,四个孩子全部成才,三个子女考进北京大学,最小的女儿进入知名艺术院校。他的长子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曾不止一次想要证明他是错的,但当我手捧北大录取通知书时,我哭着对爸爸说:‘将来我有了孩子,一定交给你教。’”
对这样的教育方法,赞赏者很多,质疑者也不少。人们努力把体罚和虐待进行区别。打孩子是有目的的、是父母意识控制下的,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后果的管教,是权威人物为了管教儿童使用身体力量引起疼痛感,不会造成伤害的行为。然而,现实情况中,人们又不得不承认,打孩子是很难进行规范的。
你打孩子,是否有明确一致的规则?
你是否能保证,打孩子时情绪平稳、力度可控?
你是否在平时给孩子提供了具有一贯支持性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你是否可以确定,孩子仅仅从“打”中有所学习,而不是受到伤害、虐待?
除了打孩子,你和你的家庭有哪些温和的教养方法?
什么样的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管教,什么样的打可能变成父母发泄情绪的虐待?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体罚和虐待并非泾渭分明,相反它们存在于父母管教儿童这个行为的连续体上,而选择体罚作为管教方式,可以成为大人在压力情况下实施虐待的重要预测因素。
近几十年的儿童发展研究正在改变人们对“打孩子”的认识。大量研究认为,体罚除了让孩子学会立即服从外,从长远看,可能会降低儿童长期的适应力、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结果是得不偿失。
其中神经学领域的发现尤其引人注目。帮助我们面对压力,调节反应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被认为是与人格解体有关的神经激素系统之一。拥有正常HPA轴的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会关闭不必要的功能,启动应急反应,分泌一系列激素,有效调动身体和大脑。但是,在生命早期,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紧张和压力下,动辄得咎,HPA轴就有可能陷入紊乱,长大了反而分不清楚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危险时刻。
精神科医生杰里米·科普兰与其合作者在一系列重要的研究中发现,当母猴长时间处于紧张环境中时,从哺乳期开始饲养的恒河猴,其HPA轴常年失调,一直伴随其进入青春期甚至成年。一句话,早年的压力可永久性破坏生命体的应激反应。
或许正是出于这些考量,有数据显示,超过40个国家及哥伦比亚地区在法律上将体罚定为儿童虐待,超过20个国家认为使用体罚必须是恰当的、适度的,仅有少数几个国家强调体罚限于非致命力量的使用。
1998年,美国反体罚组织发起名为国际不打小孩日活动,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国际不打小孩日,目前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其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
打似乎很简单也似乎很有效,但是请父母们慎之又慎。如今的教养越来越挑战父母的耐心,我们需要改变观念,睁大眼睛、打开思路,寻找更多元、更有用的方法。
责任编辑:杨洁
校对:徐亦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