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位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两弹一星元勋)
媒体经常会有文探讨一个问题,国内外的学术环境,但是鲜有人会联想这一句“苦于心志”,写于孟子的《生于忧患》。
如今优渥的环境,给了这一代人更多、更好的选择。这些实现个人理想的多元平台,不但可以让人的才智尽情释放,也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那,70年前的中国有什么?除了穷,就是工业领域几乎空白,另外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技术被封锁。但是,新中国却是迎回了很多学有所成的学者,已有建树的姚桐斌放弃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前途,毅然回国。
心之所思惟有祖国的命运
此时的他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任职,方向是金属的粘性和流动性。他还于1956年在瑞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早些时候他在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做科研时,因为积极传播有关新中国的各种消息,因而被勒令离境。
他的故事有几人知,除了航天人。当嫦娥和神州的傲娇身姿在太空遨游时,又有几人会想起他?当时的新中国面临的不是“百废待兴”,而是“白手起家”,其中的艰苦,后人真能体会吗?若是实验室只有一台显微镜,问问现在的学子,有几人会留下?
姚桐斌回来了。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让祖国的火箭早日上天。他当时的名衔挺“显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研究院)一分院第七室主任,但是他的全部家当,不过就是12个大学生和一台显微镜。
就算到现在,可以独立研制火箭的国家,也不过还是那些。那时中国缺人才、缺材料和工艺等等,这个领域所需要的的一切东西,都缺。
当时国家还给了他硬指标,1960年年底必须要研制出钎焊合金,这是研制火箭的关键材料。这个任务注定只有他能完成,他虽然没有任何火箭基础,但是他不怕这种挑战,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除了他,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其实并没有太多信心。
当时甚至有人嘲讽他,也许到了老迈年纪时,这种研究也未必有消息。姚桐斌就是迎难而上的个性,他从来不会理会这些言语,他现在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和时间抢速度,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他和他的团队相继完成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
这些研究成果包括:钛合金、高强铝合金、新型不锈钢;化学钎切工艺等。中国的第一枚火箭在材料上实现全部国产。
为何他能攻克那些“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份毅力和决心始于他的求学之路。
为知求索何惧难
如今会有千万的粉们为了他们心中的各种“神”在网络玩命的互撕,但是,又有几人会为着自己祖国有着杰出的科学家骄傲过?
姚桐斌的求学之路很苦,他不止一次面临“辍学”。他出生于小户人家,虽然家中守着个粮食铺子,但是生活依旧紧巴巴,他的父亲就认为儿子识得几个人就够了。他差一点连小学都没毕业,要不是校长多次来家里做工作,没准他会在商业上有所建树。
他的初中念书费用都是自己“零工”攒出,摆地摊、做家教,他尽其所能地“赚钱”,中途也中断过学习,不过他坚持着完成了初中学业。家乡没有高中,姚桐斌还想继续读书的话,就得去更远的地方,但是他的父亲坚决反对,为此父子俩闹翻了。
他在哥哥的帮助下,考取上海的私立高中,但是愤怒的父亲不再给他一分钱,还说要打断他的腿。这个给他的打击很大,但是并没有浇灭他的求学之心,他以书桌当床铺,课本是自己抄写的,学习的快乐完全战胜了生活的苦。
只是山河破碎的岁月,岂能给人一份安宁的空间学习?1937年的上海已经无法再容纳这些求知若渴的学子,这看在姚桐斌眼里,只不过就是再换个读书的地罢了,只要心中读书的志向在,山高路远只不过就是磨炼了自己的心志。
2年后,他考取了国立十三中高中部,而且这一次他还领到了助学贷款,不用再犯愁学费的事情。如此执着的求学也得来回报,他在江西省高中毕业会考时一举夺冠,他喜欢矿冶专业,填报的五所大学都被录取,最后自己去了唐山交通大学(当时已迁往贵州)。
1946年,他拿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的录取通知书。只是他的求学之路,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艰辛,虽然是公费生,但是国民政府瓦解后,他后2年的学费就无着落,不过这个能打倒他么?
他基本每天就靠着面包和水度日,其他都可以舍去,唯独学习不能,四年后他顺利获取博士学位。虽身在国外,他却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后,内心激动,不停向身边的人宣传着新中国的各种消息,自己也因此被迫离开英国。
这样的科学家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国宝级人物。只是,有时候灾难来的那么猝不及防。那个特殊时期,他依旧坚持上班,没人意识到他离危险有多近,1968年6月8日,他照例下班回家,结果被一群歹徒围住殴打。
他离世时才45岁,这正是一个人精力和经验最饱满的年岁。他那满腔激情居然终止于暴力,当消息传到周总理那时,总理手中的茶杯顿时掉落。他虽然后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但是中国的航天事业却是永远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路人。
姚桐斌:中国火箭材料和工艺的开拓者及奠基人
中国著名冶金、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他虽然走了,但是他留下的“宝贝”依旧让后来的航天人受益无穷:
他曾经发表的论文,给了后来者解决发动机材料启迪
他坚持“材料是本”,他的这个观点放于任何行业都是正确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提出,在科研领域一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还得遵循科学的研究流程,为此他还写了一篇文章《研究工作方法》。
当时他的父亲应是没有想到,那么艰苦的条件居然成就了这么优秀的儿子。姚桐斌一直知道他要做什么,他也从不抱怨他的选择,他一心只想着祖国的科研能更上一个台阶。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庆贺祖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时,应更多记起这些开路人。都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但是奠定方向和精度的却是第一步。
古人曾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虽然人类还未能自由行走于太空,但是探索之路已经屡屡打破记录。他的夫人彭洁清将那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给了国家博物馆。这是指引后人奋发的最好路标,也是星辰大海征途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