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1)

富民枳果实。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供图

红星新闻记者 刘木木

编辑 潘莉

成语“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内杂篇下》,意为南方之橘,一旦移植至淮河以北,就会变成枳。用于描述同一物种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变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是古人的认知,现代植物学证据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丁素琴等人,在昆明市富民县冬瓜林一带,发现了一个枳属新种,依据其发现地,科研人员将之取名“富民枳”。昆明是名副其实的南方,而富民枳,亦系当地特有的种。

彼时,“生物多样性”观念不像今日这般深入人心,也极少有人知道,富民枳原生地的分布区域十分狭小,对这种植物,要视若珍宝:它仅存于滇中高原富民县老青山周边,海拔下限2100米、上限2400米。

到2008年,科研人员野外调查发现,富民枳在原生地已野外灭绝。《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中,富民枳成了优先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为拯救富民枳,从2011年起,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展开了系统性工作。让拯救中心欣喜的是,在野外调查工作中,工作人员竟意外发现了4株遗落凡间的种。

就地保护

用5年定植6893株富民枳

从外表看,富民枳曾是毫不起眼的植物,即便是富民县人,也长期不知其为当地特有,但现在,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观念普及,它变得“越来越有名”。

柑橘凤蝶的外形五彩斑斓,翅的颜色随季节变换,其幼虫的颜色,和翠绿的树叶极其相似。柑橘凤蝶在幼虫阶段喜食嫩叶,从而影响树木生长。8月里,这样的幼虫时常在冬瓜林的富民枳重建型回归基地出现,只要见到它们,王兴明就会手起刀落,进行毫不留情的清理。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2)

基地管理员王兴明

王兴明是建档立卡户,拯救中心聘请他担任管理员,他的工作,是扫除害虫、杂草,防止牛羊进入基地误食富民枳。随着富民枳名气越来越大,王兴明又多了一项任务:谨防盗猎者。

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高级工程师高雪松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科研人员对植物的保护主要分两种方式: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富民枳重建型回归基地即为就地保护,即在其原生地保护。

重建型回归基地于2014年立项建设,项目名称为“极小种群植物富民枳繁育与重引入”,项目实施面积150亩。

最早的文字记录显示,富民枳分布区域狭小,仅存于滇中高原富民县老青山周边,海拔下限2100米,海拔上限2400米,生于峡谷阳坡的石岩山地灌丛中。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3)

干沟箐场景

重建型回归基地的具体位置,为富民县龙马村委会冬瓜林干沟箐,属老青山一带,干沟箐是富民枳最后的生长地,“顾名思义,干沟箐就是干旱的山谷,这说明富民枳的原生地生存环境恶劣。”高雪松说。

干沟箐山谷坡度约70°,土地多砂石,从远处看,坡面上的乔木屈指可数。现在,一度野外灭绝的富民枳,又在这里焕发出生机。拯救中心主任张玉萍介绍,目前基地回归定植富民枳6893株,伴生树1000余株。

高雪松说,富民枳移植工作困难重重。首先,此地交通不便,种苗的运转需人背马驮;其次,干沟箐土地贫瘠,为保证存活率,树坑需挖得足够大,以确保土壤来涵养水分。

移植工作只能在5-8月的雨季进行,“平地一个坑20分钟就能挖好,在这里需一个小时。”就这样,基地的6893株富民枳,拯救中心从2014年种到了2019年。

这些富民枳幼苗全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保护植株的根孽苗、实生苗移植而来,是“围墙”内的种。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4)

富民枳重建型回归基地内的苗木

野外灭绝

近3个月地毯式搜索结果令人痛心

就地保护的前身是迁地保护,再往前,则是富民枳的野外灭绝史。

丁素琴等人于上世纪70年代采集富民枳标本时,在老青山东侧山谷中,曾发现“大量的富民枳野生资源分布”。

199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开展富民枳野外资源调查,发现老青山周边的野生富民枳只剩下15株。至2008年,科研人员认定,富民枳已“野外灭绝”。

由于富民枳野生资源快速减少,其相继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行动计划(2010-2015年)》等文件。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5)

高雪松,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高级工程师

“2011年,云南省把富民枳列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后,我们就申报对它的保护,第一步就是调查整个物种的资源状况,不管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繁育的,都要去了解。”高雪松说。

初步调查显示,彼时的富民枳数量仅为8株,它们全为“圈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迁地保护院内4株,昆明世博园为迎接1999年世博会移栽而来的3株,拯救中心田野调查发现的冬瓜林村民龙德昌家1株。

拯救中心急忙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内挖了50多棵根孽苗,种在自己的院子里。

2016年,拯救中心以干沟箐为圆心,在半径10公里的范围内,又进行了一场为期近3个月的“地毯式搜索”。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6)

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野外调查。中心供图

这次田野调查中,科研人员对富民枳原生地之前没有见过的所有植物进行拍照、分析。高雪松介绍,只有对富民枳原生地环境内的种植资源进行全景分析,才能清楚它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得出的相关结论,能为就地保护提供更多指导。

在野外,工作人员一字排开徒步寻找,他们拿着富民枳的图片挨家挨户询问,“要保证每个自然村调查的户数不低于5户。问了这5户,就能问到其他家有没有。最后我们总共调查了900多户。”

这次无死角搜索再次证明了富民枳“野外灭绝”这一痛心事实,但令科研人员惊喜的是,在马鹿塘村村民韩德育家发现,竟还有3株富民枳被当作绿植培养。

高雪松介绍,拯救中心、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世博园和农户龙德昌、韩德育家的富民枳,都属于“迁地保护”的范畴,是人为干预的结果。

但是,与植物所、世博园内的保护性种源不同,龙德昌、韩德育家的这4株富民枳仍是“野生资源”,是“围墙”外遗落凡间新的种。

灭绝原因

人的活动越来越多,种植成活率低

拯救中心对富民枳作如下描述:常绿小乔木,高2.5-4 m,新梢呈三棱形,绿色,老枝圆整。单花,腋生,花白色,花期3-4月。果实幼嫩时扁圆球形,绿色,被绒毛,成熟期为10-11月,较普通枳果实大,黄色,扁圆球形,果面粗糙,基部浅洼,有放射沟纹。

龙德昌今年56岁,在很长时间里,他和乡邻都将富民枳视为普通植物,并不知它为当地特有。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7)

冬瓜林村民龙德昌意外保存下了一株富民枳

“它身上有刺,我们苗话里,叫它刺树”。8月的一个下午,龙德昌坐在富民枳重建型回归基地的简陋板房里,说他小时候看到干沟箐有大量“刺树”,它们与其他诸多树木共同生长。

龙德昌还是孩童时,常随小叔到干沟箐放牧牛羊。他描述,富民枳果实外形丑陋,成熟后呈黄色,其味苦不能食。但当地人认为,用“刺树”叶子或枝干熬煮后的汤汁,可止咳、治风湿。

龙德昌说,干沟箐富民枳灭绝的原因,是“人的活动越来越多,没有节制的牛羊放牧”导致。而2015年拯救中心的野外调查,则对富民枳野外灭绝的原因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梳理。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8)

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野外调查。中心供图

据高雪松、张玉萍等4人于2017年发表的《浅谈富民枳生存现状与保护发展》一文记载,2005年,县茶桑果站组织单位技术人员采集富民枳果实,剥取种子开展苗木培育工作,共得到富民枳实生苗100余株,回归种植于老青山干沟箐沟边,但全部没有成活。

文章称,苗木没能成活的原因,是富民枳原生地周边伴生树种缺失,水分保持较差,使冬春干旱更为严重。此外,当地村民对富民枳的应用认识较浅,对其科学理论价值更无认知,“无论是对富民枳野生资源,还是对采挖移植后的植株,保护意识均不强。”

1976年,为“用药”方便及作为绿植用,龙德昌和小叔移栽了4株富民枳到家里。这4株富民枳,只有1株活了下来,但它活得并不好。高雪松记得,2011年他初次看到这株富民枳时,发现其采光不畅,叶片多呈灰色,枝条多有枯死。

龙德昌怕影响它的寿命,不懂、亦不敢修枝。拯救中心提出,若对这株富民枳进行修枝,使其疏密相间,可助其茁壮成长。龙德昌将信将疑,第二年他就发现,拯救中心修剪过的这棵“宝贝”,果然萌发得极好。

韩德育家的3株富民枳也有类似遭遇。目前,这4株民间富民枳仍属于二人所有,但他们几乎什么都不用做——不用浇水,不用管护,平常的病虫害,也是拯救中心来处理。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9)

富民枳重建型回归基地内的苗木

濒危状态

大力提升成活率,濒危尚未解除

富民枳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其果虽“味苦不能食”,但它是矮化早熟物种,生长的海拔较高,能抗寒、抗霜冻,曾用来嫁接其他橘子树。

但拯救中心看重的,不是它的经济价值。“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会对其他10-30个物种的生存环境带来影响。保护富民枳,其实是在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高雪松说。

高雪松说,龙德昌和小叔移栽富民枳的原因,是当年总是有人来砍树,“他不想让他们砍这种树。”龙德昌根本没意识到,他的一丝善念,竟为科研人员保留下来了一个新种。

对濒危植物而言,种源越多,其生物多样性就越丰富,它就越不容易因某一种病、或者某一种虫害而灭绝,“这跟遗传学是一样的,近亲结婚总会带来很多的弊端。”高雪松说。

对富民枳而言,多一个种,就多一分拯救成功的希望。拯救中心主任张玉萍说,富民枳拯救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如何为重建型回归基地育苗育种,“当年就那么几棵树,每年的根蘖苗也就三五棵。种子就更不用说了,只有世博园和中科院植物所的树结果,可采摘的果实,也就十多个。”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10)

富民枳重建型回归基地内的苗木

种源匮乏,移植就得小心翼翼。高雪松说,最初他们在干沟箐并不敢种太多富民枳的苗,“万一种死掉了,我们就没有新的种源补充。”2014年-2016年,他们尝试着每年种50-100株,慢慢成活以后,才敢一年移植300多株。

而今这种“窘迫”的状况得到改变。拯救中心介绍,技术人员应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育、根蘖繁殖、组培繁育等技术研究,攻克了富民枳育苗技术,初步掌握富民枳的繁育技术和规律,培育富民枳容器苗20000余株,种子繁育成活率可达90%;扦插成活率达50%;嫁接成活率70%以上。

“对一个物种的保护,首先考虑的是在原生地进行保护,但我们也开展了近地保护。”张玉萍介绍,他们在寻甸县六哨乡恩甲村委会洒底村、富民县龙马村委会箐门口,已各种植富民枳800余株,成活率均达到90%。近地保护的初步成效或能证明,未能记录的更多富民枳,并非都是在干沟箐走完它们的一生。

高雪松说,目前这些成就,不代表富民枳已能从濒危状态解除,“只有干沟箐这块土地上大多数的富民枳开花结果,我们的目标才算完成了。”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特别策划·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cop15 植物(COP15珍稀植物篇富民枳)(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