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 风流休数鸳鸯社
永泰庄村的东岳庙
真武庙遗址
龙王圣母宫
纳兰家族墓地与明府郊园的界河,右侧是郊园,左侧为墓地
◎高建军
在海淀区上庄镇温榆河北岸,沙阳路南,有一个深藏着人文历史内涵的村落——皂甲屯村。
在元代,皂甲屯村是元帝北巡上都出京中途临时休息的驻地。元代熊梦祥在《析津志辑佚》中记载:“皇后店,在京城西北六十里,与皂角捺钵相近,每岁大驾往还皆经于此。”文中提到的皇后店在皂甲屯村西南15里,即现在的海淀区西北旺镇皇后店村。“捺钵”一词始于辽代,契丹贵族实行四时捺钵制度,为契丹语“行宫”“驻所”的发音,通用于辽、金、元三朝。元代蒙古人承袭辽金传统,凡是元帝出京至上都巡视中途在驻地休息,都沿袭辽之“捺钵”用语。
皂甲屯村历史悠久,村名来源于皂荚树,亦称皂角树。皂甲屯村在金代是金廷后宫皇庄店管辖地。皇庄在该村种植皂角树,地名被称为“皂角”。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村主街道旁及解放军984医院内还散见有数株皂角树。村名“皂甲屯”,来源于“皂角屯”的谐音。元代在这里设置了皂角捺钵。明代,隆庆卫在此设置皂角军屯,种植军粮,入清之后为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家族的赐地。村民有满族、汉族,姓氏以黄、张、李、应为主。旧为昌平县白水洼乡辖村,1958年3月划入海淀区。
清代顺治年间,北京地区满洲贵族开展了圈地活动,京郊大量的明代官地被满洲八旗贵族圈占。海淀区上庄镇的土地在明代是居庸关隆庆卫所的军屯,被正黄旗圈占。
大学士明珠的父亲叶赫那拉·尼雅韩率领叶赫部投降努尔哈赤,被分拨到满洲正黄旗并授予佐领官职,海淀区上庄镇土地被分配给尼雅韩。尼雅韩在皂甲屯村北建了管理庄园的思源庄,传到其子明珠时,又进行建设扩大经营,在皂甲屯村西新建明府郊园和家族墓地。
纳兰家族占据了上庄镇大量土地以后,便从各地招揽失地农民耕种,皂甲屯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今天的皂甲屯村。明珠在公务闲暇之时远离京城的喧嚣,到明府郊园居住,特别是其子纳兰性德,在夫人卢氏去世葬入上庄村后,便在上庄村明府郊园定居下来,直到故去。
明府郊园逐渐脱离皂甲屯村,形成现在的上庄村
位于上庄村的明府郊园,坐北朝南,是一座由鹅卵石、黄土、糯米浆混合夯筑的墙体围成的长方形庄园,内有四合院、射圃、花园、假山楼亭、河水池塘,花木繁盛,郁郁葱葱。
在上庄镇永泰庄村的纳兰纪念馆中陈列的资料显示,郊园占地200余亩,东西长650余米,南北宽210余米,划分三个功能区,东部为马圈、车库和下人居处。西部是花园,中部是庄园的主体,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郊园的花园遗址内有水井一眼,井碑中间镌刻“大清”二字。竖镌“井泉龙王神位”六字,右侧纪年为“辛丑岁葭”四字。按“辛丑”推算为清顺治十八年时立碑。现在上庄村内尚可见到石刻门墩、石狮、石栏板,铺地青砖等郊园建筑遗物,村内还有马圈、莲池、戏楼、南门、大影壁等地名。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内西花园遗址内,还可见人工堆砌的小土山,山上有亭基座残留物。
纳兰家族墓地位于明府郊园北墙外的台地上,郊园与墓地之间有发源于辛力屯村南大泉的湾子河隔河相望。始建于顺治三年(1646),尼雅韩死后,火化埋葬在墓地内,其子明珠在担任大学士后对墓地进行了修建。康熙十七年(1678),在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去世入葬时,明珠正式确定尼雅韩及其夫人墨尔根氏墓地为祖茔。
墓地分为南、北两块。南墓地位于北京上庄泰丰商贸中心大院,有宝顶5座、土坟2座,坐东朝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尼雅韩夫妇合葬墓、郑库夫妇墓、明珠夫妇墓、纳兰性德及妻子卢氏墓、揆叙夫妇墓。两座土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双榆树迁来的纳兰性德子福格、孙瞻岱的墓。北墓地在南寿地西北二百米的上庄镇卫生院,坐北朝南,有宝顶4座。墓主分别是明珠第三子揆方与妻淑慎郡主墓、揆方两子永寿夫妇墓、永福夫妇墓。
南、北两块墓地有三合土夯筑的土墙,墓地由神道、碑亭、石像生、石望柱、石牌坊、石供案、宝顶等组成。宝顶高约4米,有石制须弥座。1932年,纳兰家族墓地先后被盗匪侯显文、魏永福等盗挖。现在墓地地表相关地貌、遗物已无踪迹。
明府思源庄,在皂甲屯村北,是纳兰家族仓库以及种地佃户居住的庄园,占地40亩。庄园中有一片宅院被称为“丙舍”,是纳兰家族人去世后,暂时停放灵柩的地方。
明府郊园及纳兰家族墓地经明珠多次扩建后,形成了别墅花园、田庄、墓地,这里也是明珠家族闲暇时宴游之地。明珠父子去世后,子孙衰落,明府郊园无人打理,渐为废园,居住在皂甲屯村思源庄的看坟户和雇工移住到郊园。古人以右为上,认为僻左不正,常用“左迁”比喻为降职。明府郊园在皂甲屯村右侧,因而被附近村民称为“上庄”,逐渐脱离了皂甲屯村,形成了现在的上庄村。
传说中的明府家庙,重修了三座宫观
明珠在明府郊园居住期间,看到皂甲屯村周边的三座道教宫庙年久失修,便心生修葺之意,但因公务繁忙,久久未能如愿。明珠临终留下遗嘱,让管家安尚仁务必重修殿宇,完成他的夙愿。
安尚仁于康熙五十六年动工,五十九年完成,历时三年,将东岳庙和龙王圣母宫、真武庙三座庙宇修复一新。东岳庙《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记载,重修后的三座宫观,“各延高僧、住持在内,朝夕焚修,粥鱼斋鼓,三地声相接,刹竿云气与幡影飘摇,招纳四众,膜拜顶礼,真郊原巨观也。”
为纪念明珠修庙的功德善举,东岳庙道观住持道人在后殿西转角殿中摆设明珠的画像和木制牌位,牌位字为:“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灵位。”除东岳庙外,同时修缮的另外两座宫庙,分别是龙王圣母宫和真武庙,两宫庙内各设有明珠的汉白玉牌位。龙王圣母庙和东岳庙被解放军984医院使用,主体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真武庙在上庄镇李家坟村东的南沙河北岸,东侧是明代之前北京前往居庸关的京北大道。真武庙坐北朝南,基址为一长方形高台,有三十余级台阶可至山门。寺庙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和后殿,后殿内有一座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石龛,内有汉白玉石牌位一座,上镌文为:“皇清诰封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相国明公之位。”后殿右前方有卧龙松一株。
庙西有一块台地,台地上便是明府管家安尚仁、安岐等人的墓地,当地人俗称为“安家坟”。安坟在“文革”期间被毁,现遗址为上庄度假村停车场,旧有石灰三合土留在原地。因真武庙坐落于温榆河北岸的台地上,距离两三里之外就能看到,被周边村民称为“高庙”。真武庙亦在“文革”期间被拆毁,现遗址为上庄度假村的主餐厅。
在民间传说中,这三座宫庙是明珠家庙,实际上并不是。如果是家庙,祭祀的主体不可能只有明珠一人,还应该有他的父母尼雅韩夫妇。再者,家庙内也不应该有佛道塑像,作为家庙祭祀的主体,家族的祖先也不可能只供奉在配殿。三座宫庙中,之所以供奉明珠牌位,是因为明珠出资重修了这三座宫庙,是宫庙的大功德主。三所宫庙的住持在重修工程竣工后,不仅将明珠出资重修宫庙的事迹刻入石碑,还将明珠灵位供奉于宫庙内,使他死后能够听经说法,享受香火供奉,作为对他重修功德的回报。
魂牵梦萦渌水亭,也在明府郊园中
明珠长子纳兰性德在短暂的三十年生命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他将自己的著作题为《渌水亭杂识》,还在许多诗词中以渌水亭来命名借以抒发情志。
纳兰性德在他写的《天仙子·渌水亭秋夜》词中,以描述渌水亭周边的秋夜景致,借喻自己的惆怅心情。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
在月明星稀的秋天夜晚,月影映在渌水亭的池水中,阵阵秋风吹动衣袂。秋风拂过水面,水中的月影被风拂散,池水微波漾动,好像细碎鱼鳞撒在水面。在这良辰美景中满满斟上一杯酒,未饮心已醉,愁绪满心难以入眠。直到月斜西落,清晨乌鸦都已簌簌飞起,词人的愁绪仍然不能平复,百转千结。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则是词人通过描述渌水亭周边的春天景色来表达自己欢愉心情。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
垆边唤酒双鬟亚,春已到卖花帘下。一道香尘碎绿苹,看白袷亲调马。 烟丝宛宛愁萦挂,剩几笔晚晴图画。半枕芙蕖压浪眠,教费尽莺儿话。
词人围绕春和望二字,叙景喻情,表达出期盼春天到来的渴望之情。寒冬过去,又是一年春色浓,纳兰性德在渌水亭中极目远眺,路边酒肆,花堆帘下,半塘莲叶,白衣人驯马,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渌水,即清澈之水。渌水亭,是纳兰性德宴游宾客、进行文学创作的地方。这个令纳兰性德魂牵梦萦、伴随着他后半生的渌水亭究竟位于何处?从纳兰性德大量吟咏渌水亭的诗词,不难看出渌水亭就在上庄村的明府郊园内。
在纳兰性德仿《兰亭序》撰写的《渌水亭宴集诗序》中描绘的渌水亭是:
“予家,象近魁三,天临尺五。墙依绣堞,云影周遭,门俯银塘,烟波混淆滉漾。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云兴霞蔚,芙蓉映碧叶田田,雁宿尧栖,秔稻动香风冉冉……”
“魁三”,是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意指“北方”。“天临尺五”即“天咫”,代表帝王之居,引申为都城。“墙依绣堞”中的“堞”字是指矮小的墙垣。白话文即是:“我家,在都城之北,有矮小的院墙,门前有池塘。”从后文还可得知纳兰家周围是一派南国水乡景象,荷叶掩映其间,水鸟鸥雁在芦荡中栖息,田野稻花飘香。夜晚月色映入门前池水,如同分享了太液池之光色,站在亭中可以远望翠色的西山,此情此景正是那一派渌水风光所致。
再从纳兰性德咏《渌水亭》的诗句:“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我们也可以得知渌水亭是一座建在水边的、具有乡村风格的水亭,在亭中可以远望群山,近则观水,周边荷叶连连,稻香扑鼻。
纳兰性德友人朱彝尊的诗词中也写到了渌水亭的景色,在他的《台城路渌水亭观荷》中如此描述:
一湾裂帛湖流远,沙堤恰环门径。岸划青秧,桥连皂荚,惯得游骢相并。林渊锦镜,爱压水虚亭,翠螺遥映。几日温风,藕花开遍鹭鸶顶。不知何者是客,醉眠无不可,有底心性。砑粉长笺,翻香小曲,比似江南风景,看来也胜。只少片夭斜,树头帆影。分我鱼矶,浅莎吟到暝。
朱词前段大致意思是说渌水亭前的水是从裂帛湖远远地流淌而来,河边堤岸环绕着门墙,河岸边有整齐的稻田青苗,小桥一边连通着皂甲屯村。词的后句则描述渌水亭周边风光不是江南,而是胜似江南。“桥连皂荚”是说在皂甲屯村的思源庄西墙外有一平面花岗岩石桥,名为“思源桥”,横跨在湾子河上,石桥另一端通往明府郊园的北门。
康熙十七年,纳兰性德的夫人卢氏葬入纳兰墓地后,纳兰性德在抒发情志、接待师友互相吟唱诗词时,“渌水亭”这个名字开始大量的出现。这一现象,也明确告诉人们渌水亭就在明府郊园中。
纳兰性德与妻合葬于皂甲屯祖茔
纳兰性德在康熙十五年22岁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侍康熙出巡。纳兰性德以贡士身份考取了进士,侍卫只是其名义上的职务,并不承担侍卫皇帝的职责。从康熙与纳兰性德之间的诗词唱和上看,康熙是把他作为清要文人对待,遇有出巡或者典礼才让纳兰性德陪伴。所以纳兰性德虽有侍卫之名,并无侍卫之实。
康熙十三年(1674),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卢氏去世后,在双林寺(寺址在海淀区紫竹院公园)停灵一年零两个月,其墓志铭记载:“十七年七月一十八日葬于玉河皂荚屯祖茔。”
卢氏具有“贞气天情,恭容礼典”的大家闺秀风范,十八岁嫁给纳兰性德为妻,夫妻二人无论从门第、文化程度,还是年龄、相貌而论,都可算是“珠联璧合”。遗憾的是,二人琴瑟和谐的生活仅过三年,卢氏便因难产而逝。纳兰性德此后便陷入沉痛的哀思中,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卢氏灵柩寄放双林寺期间,纳兰性德有空就去寺里陪伴亡妻。因悲伤思念过度,经常在睡眠中梦到妻子出现在眼前,醒来才知是梦中所现,哀思之情久久不能自拔。
纳兰性德虽在之后又续娶官氏和侧室颜氏,但对卢氏的感情始终浓厚,从未淡去。他在《金缕曲》中说:“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在《摊破浣溪沙》中他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卢氏逝去一年后,葬入上庄村纳兰墓地。纳兰性德此后依然一蹶不振,自嘲“我是人间惆怅客”。对于在亡妻悲痛思念中徘徊的纳兰性德来说,自己的后半生任何事情都没有比陪伴亡妻重要。而陪伴亡妻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明府郊园定居下来,以便“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洒酸泪,以当一面耳”。康熙二十四年春,纳兰性德因对亡妻思念成疾而离开人世,年仅三十岁。纳兰性德与卢氏合葬在上庄村的祖茔中,实现了与卢氏长相厮守的诺言。
供图/高建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