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先诊脉(治症更要防患)

史书有云,魏文王问扁鹊:“谁是当今杏林第一人?”扁鹊答:“应是我兄长扁鸦。”魏文王不解:“扁鸦的医术高明在何处?”扁鹊说:“当年我父亲临终前传下两本医学秘籍,一本《治道》传给了我,所以我善治已患之症,一本《防道》传给我兄长扁鸦,因此他擅治未患之症。”魏文王大悟。

世人往往对治已患之症的扁鹊推崇之至,却轻视了能治未患之症的扁鸦。上医治未病,就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而言,扁鹊的“治道”,能治已患之症,即当质量问题发生后,企业要善于分析故障原因,制定好整改措施,从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扁鸦的“防道”,能治未患之症,则是要善于防患于未然,抓住隐患苗头,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信息化时代武器装备凸显“高精尖 ”,质量出现半点问题,都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一块仅0.75千克的泡沫材料暗藏瑕疵,导致机毁人亡;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因建造可靠性不够,被迫推迟服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企业质量管理有一个“海因里希法则”,指的是一个重大事故的背后,有300起隐患或违规操作、29起轻伤或故障。事故的发生必然起因于一连串内部问题,而军工企业作为产品的生产源头,如果仍然存在“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或者为了产量忽略质量,进行粗放式管理,那么这种事后补救的质量管理方式必然会引发蝴蝶效应,导致装备质量得不到保证。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说的是一种叫做鸱鸮的小鸟,在天未下雨之前,就懂得衔取桑树根,缠绕巢穴,使巢更加坚固。鸱鸮尚知如此,何况企业乎?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是为下策;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方为上策。质量管理只有先人一步,变“治症”为“防患”,才能治未病、防未病,从源头上避免事故隐患发生,才能实现产品质量的安全可靠。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做到关口前移,既要善“治”又要会“防”。尤其在以尖端技术为核心的当下,将质量管理端口前移,不断提高精益生产能力,企业才能筑牢防线、基业长青。

治病先诊脉(治症更要防患)(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