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詹姆斯邦德经典语录(银幕经典詹姆斯)
作者:刘宏宇
(一组《超级女特工》图片)
不是说“间谍”暴露被捕后没有“坚贞不屈”的。
但的确,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更不是“比比皆是”。
就像“学雷锋”——如果人人都是“活雷锋”,就不用号召大家去学了。
同理,如果所有间谍都坚贞不屈,也就不用树立和赞颂那些英雄的“典范”了。
为数不多的“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大体3种情况:
1.敌人抓住他,就算“到头儿”了,没什么必须要从他那儿获得的情报;要的更是、甚至“只是”他的“态度”,比如公开宣布脱离所效忠的组织;如他不肯妥协、就范,一般就直接“跳转”到“英勇就义”了。这种情况,“刑讯”通常并不“隆重”,甚至都没有;信仰大抵会比一般人更坚定的他,面对或许有或许没有、即便有也多半“形式重于内容”的刑讯,还是有足够勇气的。
2. 比第1种要罕见——他真的就是那么那么的坚强,那么那么的能“熬刑”,那么那么的“狠”!
3. 比第2种还罕见——算敌人倒霉,遇见了他这么个“难缠”的对手或者说“遭遇”了他这么一位“伟大”的间谍。
(一)“间谍”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间谍”)
先明确——银幕“经典”詹姆斯·邦德(007)那样的人,是最不适合当间谍的。
很多“谍战戏”里看到的嬉笑怒骂、招摇得不要不要的俊男靓女们,除非有特别稀缺、无可替代而又“必须”的条件,也都不适合做间谍。
随便浏览些已“解密”很久以至于可以用于“编排”的真实资料,看看那些伟大间谍的照片,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数相貌平平、没什么突出特征,以至于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他们,一次两次三次直至N次,都未见得能记得住、认得清。
真正的间谍,善于把自己“藏”在人群中,会有一套跟他原本真实的性情很接近的自我掩护技法,会尽量不引起特别关注。“谍战戏”中,往往更愿意强调“地下党”信仰多么多么坚定。真实里,不是说他们信仰不坚定,但要做成成功的间谍,强大的神经线远比坚定的信仰来得重要——他们需要从容镇定、举重若轻;他们要有眼睁睁看着同志甚至妻儿双亲罹难而不露声色的勇气与坚强;他们甚至得亲手折磨、杀害最亲爱的人而无丝毫别人可以看出来的犹疑……这些,大抵上,只靠“坚定信仰”,是不易达成“十全十美”的。
除了强大的神经线,做间谍,还须具备超强的学习力和适应力。诚然,很多“间谍”,都具有某种或某些超于常人的技能甚至“功能”,但即便有“特异功能”或者“天才”级别的禀赋、特长,也必须不断适应、不断有效学习,才能胜任。更难的是,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学习力和适应力,还须得在“人前”多多少少加以“遮掩”。
间谍的工作是秘密的,其做为、成果,往往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大多数人”里,包括亲人、师长、爱人、子女,以及不同任务、不同“线路”的人。不想当“英雄”,善于自我调整,容得下误解、委屈,不计荣辱,不求“哀荣”……真正适合做间谍的人,必须得有一颗“大心脏”!
另外,想做好“间谍”的工作,最好还不能有什么“特殊嗜好”,包括吃喝嫖赌这些“不良嗜好”,也包括不利于开展工作的“正当爱好”。就是说,得活得“没劲”。
(二)“间谍”的分类及其与“情报人员”的区别
可以明确的是,“间谍”≠“情报人员”。
这两者,是两个有交叉的不同概念。
“情报人员”不一定都是“非公开”和“秘密”的;“间谍”所要从事的,也未必都直接跟“情报”相关。
间谍本身,有多种、多维度的类分。拿比较熟悉的影视作品举例:
《风筝》中柳云龙饰演的中共潜伏人员和罗海琼饰演的国民党潜伏间谍,都属于“战略间谍”,其首要任务是“长期潜伏”,其次才是向己方提供情报及执行己方委派的一般性任务;当“一般任务”和“潜伏”的长期核心任务必须选择其一时,他们会放弃前者。
与之鲜明区别的,是《色戒》中汤唯扮演的单项任务间谍,其潜入、存在,只是为着单一的任务;为完成任务,他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包括色诱;也应该付出任何代价,包括贞操、情感、生命。任务一旦完成,他如果还能活着的话,马上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更多被称为“间谍”的,类型上讲,介乎于上述两者之间。
再有得说说的是:潜伏≠打入敌人内部。
几乎所有的间谍,都以伪装的身份掩护其工作,性质上,都属于“潜伏”。打入敌人内部,俗称的“无间道”“卧底”,只是“潜伏”的一种,所占比例极低,其中极小一部分,可能是“战略间谍”,其余都是执行比较单一性质任务的,如收发报、传递文件,等等。当然,“战略间谍”也未必都得打入敌人内部。如二战时前苏联的王牌间谍“佐尔格”,虽属战略间谍,但并没打入敌人内部,而是以自由记者身份潜伏在敌国(日本)。
“打入敌人内部”,需要恰当的时机和谓为充分的条件,即便有强大的支持资源,“一次性成本”和“维护成本”也都相当可观。可以承担“打入”任务的人员,更是往往可遇不可求。有些影视作品中表现的“打入”的主角一旦遇险就会遇到、揭示出某“敌人”原来也是“打入”的自己同志,并且接二连三重复这样的“遭遇”,在敌营中不断“邂逅”原本并不知道的“打入”的自己同志,简直就是神话加笑话。
或者也可以说,相当比例在敌方阵营中起着“间谍”作用的人员,并不是“打入”而是从敌方阵营里“争取”“发展”而来的。
(三)“间谍”是如何“落网”的
放在“地下”的语境之下,绝大多数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暴露、被捕落入敌手,就是因为叛徒的出卖。当然,任何组织,都会出现叛徒。叛徒的出卖,也的确是组织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但肯定,叛徒出卖,不是组织被破坏的唯一原因。甚至,有些情况下,都可以认为,不是主要原因。
任何意图侦破、破坏对方(敌方)间谍活动和组织的机构、人员,都是有侦查和推演能力的;多数时候,这些能力,还很强。有时,只要一点点蛛丝马迹,都可能让对方捕捉到重要线索,从而一步步推演,直至“侦破”或“接近侦破”。
无论是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还是处在“严重的战争状态”,关乎“安全”、“军事”,相关的“侦破”、“制约”动作,并不遵循广义社会领域的“法理”。简单大白话说,就是“抓特务”并不必须“硬证据”,也未见得完全“合理合法”,特别是在交战状况下,只要有怀疑,防御一方就会对疑似对象采取超常规手段;而这种、这些超常规手段,有可能引发被采取措施一方的应激反应,而使得“侦破”更明确了方向。
所以,别一出事儿就说有叛徒。叛徒的出现,特别是那种彻头彻尾、蓄意背叛的叛徒的出现,跟真正“坚贞不屈”的出现一样,都属“小概率”。
(四)“间谍”在“落网”之后
除非出现导致被“连锅端”的重大纰漏,通常,“落网”的间谍,不是很多。在关乎安全、军事的领域,由于专业度高、资源强大,“落网”的间谍就更少。
任务、身份、落网原因不同,间谍落网后的表现和捕获者对其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如果是“职业雇佣间谍”,就是只为钱干活的那类,落网后往往会是各种无罪辩护加讨价还价,不会等到“刑”来“伺候”;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尽量减免胜利者对他的惩罚。
如果是一般性质的“为国家服务”,落网的间谍,一般不会否认自己的间谍身份,也通常不怎么申辩;在有法律保护的“非战争”状态下,更会选择缄默。但在“二战”及更早期的处于战争或准战争状态的那些时期,这类通常掌握情报并不多也未必十分要紧的间谍,相当一部分会选择妥协、招供,有些还会“反正”地为捕获方也就是原本的敌方效力,以求安全。
“落网”对其考验和挑战最为严酷的,是那些“为信仰而战”的间谍,尤其是在战争状态下,他们一旦落网,通常就是“有去无回”。
除去少数“不得以”而背叛和更少数的“主动背叛”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在落网第一时间或即将不可避免地落网的紧前时候,选择死亡——自杀、自杀式的抗拒和反击,都有可能。这种残酷而痛苦的选择,当然有成全“主义”的因素,也是为最大限度保守住秘密,还有就是——逃避刑讯——可能、很可能,“过刑”,比死亡更可怕,更难以承受。
相对应地,捕获间谍的一方,在对待“落网间谍”的问题上,会由于时期、大环境、相对个别状况、对方重要程度等原因,而表现不同。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著有《管得着吗你》《红月亮》《武王伐纣》《深水爆破》等多部长篇小说。主笔、主创多部影视剧本,其中《九死一生》(30集谍战剧)、《危机迷雾》(38集谍战剧)已在央视、北京大台播出。
推荐:
《红楼梦》里的姊妹花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出嫁之谜
曹操的两面性:杀恩人放了仇人,给我们职场人带来什么警示?
陈寿笔下冷血的马超投刘备后经历了怎样的人生?_百科TA说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