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1)

01

考场失意 成帝师之师

潘周家流传着一句谚语:只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先生,听着感觉像绕口令,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细细体会却能理解这讲的是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

戴殿泗,浦江马剑村人,从小就喜欢读书,但他不像其它的名人一样,年少聪慧,相反可以说是有点愚钝,据说通宵读一行书都不一定能背下来,身边的人都觉得他难成大器,读书是在浪费时间。但勤能补拙,数年后厚积薄发,就像开了窍。到了清朝嘉庆元年,戴殿泗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御书房,任日讲起居注,为皇帝讲经史,回答日常的咨询,并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这便有了帝师之名。

周璠就是戴殿泗的老师,不过老师的生平却又与学生不同。周璠从小就很聪慧,入学后成绩也是远远领先自己的同学,24岁时推荐到乡里,明明一直以来成绩优异,却屡试不中,可以说是壮志难酬,后来便创办了盘溪精舍,加上自己当时已经小有才名慢慢周边一带就知道了这么一个地方,戴殿泗便慕名在精舍学习了十多年,后来高中进士。

戴殿泗做官后发生了一与外交相关的事情,处理不当就是一场战争,而周璠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皇帝这才知道有这么一个能人。

02

列强扣国门 献策安邦

清朝到了乾隆末期已经慢慢走向衰败,虽然到了嘉庆手里一心整顿内政,但各地起义四起,可以说大清已经江河日下,偏偏天朝的富庶名声在外,这样的情况下外国列强就起了心思。

据说,有外国佬当时准备侵略清朝,动手之前就想看看这所谓的天朝有没有能人。就写了一封信问:把大象的胆割出来,大象又不会死,应该怎么割?如果没有答复,就要攻打我国。

嘉庆皇帝看后就把问题抛了出来,结果满朝大臣竟没有一个人知道答案。象胆割出来容易,但象却不能死,这一点以当时不动手术的中国来说根本是做不到的。皇帝见此就去问自己的先生戴殿泗。戴殿泗听了也是毫无头绪,就建议说:“陛下,我也没有办法。但我的先生周璠先生可能知道。”朝堂说起来都经过选拔的人才,现在满朝大臣都没有办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怎么会有办法呢?虽然不清楚结果如何,但死马当活马医,便准了戴殿泗回去请教。

事关国家大事,戴殿泗虽然是一把年纪了,还是日夜兼程赶到先生家中,稍做问候之后,就把事情的经过讲述了一遍。周璠听后对他说:“你啊,读书不够用功,这个问题居然都回答不出来。”就告诉他书房里哪本书第几页就写着你要的答案。戴殿泗赶紧跑到书房里找到了那本书,果然在周璠说的那页书写着解决办法。原来象胆是随着时辰流动的,在午时,象胆会流动到小腿上,这样一来取胆就不会危及象命了。

戴殿泗连忙拜别先生,回京面圣。洋人一看中国有能人,就放弃了侵略计划。

03

婉拒皇命 御赐圣物

就这样周璠之名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而清朝那时候又很需要人才,就想请周璠入朝为官,为国效命。只是这时候的周璠已经无心为官,但拒绝皇帝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就又想了一个办法。

周璠连夜叫村民轮流拖着他的拐杖在村里转圈。第二天早上,周璠托人把自己的拐杖送到京城,并嘱咐了怎么回答皇帝,说自己年纪很大了,有心无力啊。

皇帝一看已经磨的不成样子的拐杖,自然而然认为周璠年迈体弱,就放弃了让他出山做官的想法。但念在他献策有功,御赐龙头拐杖一根、棉被一床、虎画一幅、御书“福”字一个,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要当传家之宝供起来的,而且见物如见皇帝本人,要是礼数不周就是死罪。

04

县令跋扈 出手教训

话说有一年,浦江县令外出调解纠纷路过潘周家,不知道这里有“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的规矩。一路排场很大,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到了村南的泗洲岭也没有下轿的意思,村里人就把这事和周璠说了。周璠就叫孙子把御赐的龙头拐杖背出去,插到村北的石桥头。

县令调解好纠纷回来,到了石桥头看见路上插着一根龙头拐杖,估计一时也没往御赐之物上想。走近之后,才看到龙头拐杖上刻着“圣旨”两个字,吓出一身冷汗,连忙跪下。直到天快黑了,周璠又叫孙子把龙头拐杖背了回来。

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走了,在那个时候如果看到,也别说看到了,就算听到皇帝在某个地方也必须要去拜见。一个是礼制,另一个则是地方官员都视得见龙颜为毕生荣耀,那是可以向子孙后代吹的,不过见不见得到就另说了。

当然,这时候县令也应该回过味来了,这明显惩罚。一干人等诚惶诚恐的来周家村,见到周璠先生连忙跪下,不敢起来。周璠请他起来说:“不必多礼,先好好休息一下。”又让家人为他们准备了晚饭。饭后,安排住宿时,周璠把县令领到一个房间,县令又跪了。原来县令又看到房间里挂着皇帝御赐的“福”字,吓出一身冷汗,这到底是进了什么龙潭虎穴。往后一看,又是皇帝御赐的虎画,还真是虎穴,手足无措的县令只得朝四周轮流叩拜,一个晚上就这么在跪拜中过去了,就这样县令渡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夜...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2)

05

玉和堂

这位帝师之师创办盘溪精舍的玉和堂就在潘周家村。玉和堂由周氏后人建于清康熙年间,和一般的厅堂或者祠堂不同,不是以进划分,而是三合院结构。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3)

正门处是玉和堂的简介记录着它的一些历史和结构,门上有四个方方正正的古体字“香远益清”,不看介绍的话相信大多数人是认不出的,只能“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4)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5)

走进正门,就会发现玉和堂不似厅堂,虽然有四层马头墙,但看着反而更像是民居,而且现在还是有村民住在里面。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6)

堂内一共有大大小小六个天井,所以整个空间采光很不错,左边的一个天井中摆放着一个大水缸,造型古朴,但那古时候这样的缸却不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蓄水作防火之用。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7)

而且据村民说这一带曾经被水淹过,左边门的墙上画了一条离地有一人高的墨线写着“咸丰七年七月十六日”等字样,可见当时整个村子地势低的地方应该都被淹过。

06

周氏大厅 麟振堂

出了玉和堂后,去了潘周家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末清初时的建筑——麟振堂。从围墙右侧的小门进入就可以看到明堂对面的周家大厅。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8)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9)

第一进的门厅,最先注意到的是大门两侧的“双龙戏珠”窗雕。一般明末时期的特点就雕栏牛腿相对简单,像这样工艺复杂窗雕实在是很少见。大门右侧是入墙式的门牌坊,通过一个厢房的走廊就会看到中厅的麟振堂。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10)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11)

中厅一共有两块大匾,中间是“麟振堂”,左侧是“千载心在”,右侧墙上摆着一个板凳龙的大龙头,龙须、彩鳞,做工、画技十分精湛。下方厅堂的简介,现在的厅堂虽是空置状态,有点冷清,但每逢节日或者祭祀活动就会挂上宫灯彩球,两旁会排列头旗、长旗、皇凉伞、大锣等,屋前还会挂上五米长,一米宽的“清明上河图”,接着就是村里的传统活动——舞灯,相信现场一定热闹非凡。

帝师祁寯藻故里(浦江这村先祖自己屡试不中)(12)

厅堂两侧还展示着一些剪纸画,原来浦江还是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有的剪纸画旁还会附上一首诗,总体效果完全不逊色于国画大师的水墨作品,很难想象一把剪刀需要苦练多少年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想来应该比提笔作画要难上数倍不止。

厅堂的三进和四进比较可惜,因为损毁比较严重,修复之后已经不是完整的木质结构,尤其是第四进,原本的结构已经完全坍塌了重新用水泥砖块砌成,现在用于祭祀。

潘周家原本是潘家村和周家村,虽然是两个村,却只隔了一条路,一代代下来两村之间早已没了界线,后并为潘周家村。村里一共有厅堂13座,但基本上多多少少都有损毁。麟振堂从兴建到现在已经差不多有380年左右的历史,已经是留存最完整的厅堂了。如果大家对古村感兴趣,潘周家是个很好的选择,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