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悦写孙海洋的书(但不想让别人哭)
孙海洋孙悦新书《回家》封面
由孙海洋口述、女儿孙悦撰写的新书《回家:14年又57天》本月发行,上架不到一周,便卖出超8万册。
《回家》主要讲述孙卓丢失后,孙海洋14年间的漫漫寻子故事。向孙悦讲述时,孙海洋是轻松的、冷静的,因为对他而言,“孙卓已经找到了,那些事都已经成为了过去。”但对孙悦来说,这是她第一次完整了解父亲无比艰辛的寻子历程,她一度崩溃痛哭,也对父亲有了新的认知。
《回家》的结局中,孙卓回家,一家五口团圆;结局之外,是许许多多寻亲家长仍然奔波在路上。
9月20日,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孙海洋父女说,希望此书能让更多人关注那些还没有找到孩子的家庭,关注国家在司法变革上不断做出的努力。
2021年12月6日,孙海洋夫妇与儿子孙卓在深圳相认 新华社发
全家商议新书封面 选定泪崩认亲画面
不管是孙海洋还是孙悦,都没想到这本书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在电商平台上架不到一周,《回家》的销量已经超过8万册。
书籍封面是一幅漫画,取材于2021年12月6日孙海洋夫妇与孙卓相认时,三人紧紧拥抱的画面。
在孙悦最初的设想里,这是属于父亲孙海洋的故事,她建议使用父亲的一张面部特写作为新书封面。“如果用我的特写,会显得比较沉重。其实,这本书的基调是光明而温暖的。”孙海洋说。后来,全家人经过商量,选用了现在的封面。
“三人相拥的画面很打动人,大家对这个画面也十分熟悉。”9月20日,孙悦对极目新闻记者说。
自从新书上架,孙悦社交媒体账号的私信和评论区,就变成了网友的大型催货现场。购书者中,还有来自国外的网友。
“大家的热情让我们受宠若惊。没想到这本书卖得这么好,出版社正在加印。”孙悦表示。有的读者已经读完了,还给她发了读后感,其中一句评价她非常喜欢:“这本书不是想要让人哭,而是想要给人力量。”
孙海洋孙悦父女合影 孙海洋供图
创作花了四个多月 女儿重新认识父亲
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这是孙海洋和孙悦最近常常被问到的问题。
孙悦告诉记者,很早之前,她听父亲讲起自己的一些经历,觉得唏嘘和震撼。当时她就想,应该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像写日记一样。到2020年,这种想法变得更加明确。
“但当时,我的心情比较沮丧。到2020年,我们已经找了孙卓13年。一件事情持续这么长时间,就会变成常态,很少会想什么时候发生改变,也不敢抱很大的希望。”孙悦说。
直到2021年12月6日,孙卓找到了,孙海洋一家的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孙悦终于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就这样,孙悦从故事的旁观者、亲历者,成为了讲述者。今年4月,她正式开始动笔。
对孙海洋而言,写下这本书,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到那些还没有找到孩子的家庭,他们还在路上。为了贴合他的经历,孙悦选择以父亲的口吻来讲述。对她而言,这既新奇,又充满挑战。
“我要想象自己就是孙海洋。他在广场上呐喊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在陌生人家的门缝向屋里张望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卓卓丢失时,他在深圳的大街小巷疯狂奔走,又有哪些心理活动……”孙悦说。父亲的经历她知道一些,但当她站在父亲的视角回望这些年的寻子经历时,心境与之前大不相同。
有网友评论这本书:“这是揭开自己的伤疤。”孙悦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她觉得把这些经历叙述出来,自己反而轻松了许多。
白天写,晚上写,在路上也写。从春天到盛夏,四个多月后,孙悦终于把这本书写完了。
但一本书很难完全描述孙海洋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写完书后,我一度认为我对爸爸的人生了如指掌。但交稿后,他有时突然和我讲起他曾经开工厂、和打拐志愿者一起解救被拐小孩的经历。所以我三天两头就会对他说:‘我写书的时候你怎么不告诉我?’”孙悦说。这些她以前不知道的、在她看来非常新奇的经历,让她对父亲有了新的认知。
不过,孙悦更希望把父亲还原成一个“平凡而不平凡的人”,而非英雄,“就像我在书中写的,人所经历的苦难、绝望,作出的努力,会比所谓的‘英雄’这个词汇更有力量。”
2022年1月25日,孙海洋一家回到湖北监利老家过年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
不管经历什么苦难 只要努力就能改变
《回家》一书记录了孙海洋的漫漫寻子路,14年又57天,见证了他从青年到中年的时光。
孙海洋向孙悦讲述了大量寻亲故事。讲述过程中,孙海洋是轻松的、冷静的,因为对他而言,“孙卓已经找到了,那些事都成为了过去,讲出来就是轻轻松松的,不会再让我生气、痛苦了。”
但对孙悦来说,这是她第一次直面父亲寻子过程中经历的苦难,无论是四处奔波的艰辛,还是内心面临的煎熬。这些故事,孙海洋曾向媒体讲述过,但他从未跟自己的孩子透露半分。
“有时他讲着讲着,我就哭了。有时我一个人整理资料,也会突然崩溃大哭。”孙悦说。
孙海洋前往宁夏寻子的经历,对孙悦触动尤深。
那是2008年8月,宝贝回家网站负责人告诉孙海洋,有报道称,宁夏有一个走丢的孩子被送到派出所,新闻中的照片很像孙卓。孙海洋看了照片,也觉得很像,就是瘦小了一些,便请深圳警方帮忙调查。深圳警方询问宁夏当地派出所后回复孙海洋,孩子只是走失,已被家人领回。
孙海洋十分失落,他翻来覆去看那个孩子的照片,越看越像孙卓。他说,孩子肯定是在外挨饿受冻一年多,才会比以前瘦小。他决定去宁夏一趟,亲眼看看那个孩子。当时,从深圳到宁夏没有直达车,他辗转郑州、西安,终于到达宁夏。他找到报道此事的记者,又亲自见了那个孩子,这才确认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不是孙卓。
《回家》中写道,这是一段“最接近绝望的旅途”。希望再次破灭,孙海洋放声大哭,他十分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去哪里,也害怕回家面对父母、妻子凄楚的眼神。
14年后,孙海洋看到书中描写的当时情景,痛苦已如云烟。他甚至自嘲说,其实种种线索表明那个孩子不是孙卓,但他就是不信,找出许多借口,甚至偏执地认为深圳警方是在骗人,自己非要亲自去一趟。
但在孙悦看来,孙海洋的“偏执”,是一种对抗命运的“犟劲”。不仅是宁夏之旅,寻子的14年间,孙海洋多次陷入绝望的境地。
“但他不断地反抗这种绝望,哪怕有一丁点、几乎不可能的希望,他也一定要抓住它。我觉得这一点很打动人。”孙悦说。
而最终,这些挣扎和反抗,迎来了柳暗花明的结果。正因如此,孙海洋和孙悦都认为,《回家》一书的总体基调,是光明而温暖的。
“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一种力量:不管经历什么苦难,都不叫事。只要努力,都可以改变。”孙海洋对记者说。
2022年2月12日,孙海洋一家(左一至左五)做客极目新闻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中灿
希望所有寻亲家庭 都能享受团圆甜蜜
《回家》最后一章,题为《在“结局”之外》。“结局”,是指孙海洋寻子成功,全家团圆;而“结局”之外,是许多家长仍然奔波在寻亲的路上。
书中提到寻找郑楚泽的郑爸爸,每年都会给丢失的儿子过生日;寻找罗妙全的罗爸爸,期盼女儿回家已经32年;还有寻找童芸婧、童仁谦兄妹的90后父母,是最年轻的寻亲家长之一……
孙卓回家后,孙海洋并未停止帮助其他寻亲家长。他会在社交平台传播被拐儿童的信息,也会和寻亲家长一同奔赴新线索指向的现场。
“我能够感同身受寻亲家长的煎熬,其中一些家长跟我在寻亲路上一起走过十四五年的时间,我对他们真的放不下。希望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孩子,这样我才能放心。”孙海洋说。
孙海洋谈到他的多年好友杜小华。如今,电影《亲爱的》四个原型中,只剩杜小华还没有找到孩子小米奇。
本月中旬,杜小华从江西老家赶赴湖南常德,与一个男孩做DNA对比。那个孩子长得像小米奇,但DNA比对失败。
“类似情况我们经历得太多了。”孙海洋说。有时孩子长得很像,上户口的时间也对得上,但一比对,并不是。
刚开始,每当有了新线索,孙海洋都会告诉妻女。后来,失望的次数多了,他选择隐瞒,一个人背起全部的压力。
但无论是孙海洋,还是杜小华,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告诉自己:“一定能够找得到的!”
找回孙卓后,孙海洋把这句话传递给了其他很多寻亲家长。这是一句安慰,也是一句鼓励。他希望寻亲家长们保持坚强、保持信心。“把家里照顾好,把自己照顾好,等到孩子回来的那一天。”孙海洋说。
电影《亲爱的》和孙海洋、彭高峰、吴丽萍、杜小华等人的寻亲经历,让寻亲群体更多地进入大众的视野。今年以来,许多被拐儿童找到家人,其中包括手绘家乡地图的黎方富、素慧大姐苦寻31年的徐剑锋、24年前被一包方便面骗走的张洋洋……
孙海洋表示,这与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积极开展工作,通过DNA资料库、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手段打拐密不可分。他衷心希望社会给予寻亲群体更多关注,更希望打击人口拐卖的法律和制度更加完善,早日实现“天下无拐”。
在《回家》的结尾,孙悦写道:“总有一个明天会积雪尽消,到那个时候,我们抬头一看,只见每个人手里都举着火把。”这是对这本书“结局”的诠释,也是对“结局之外”的寻亲者的美好祝愿。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