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知(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是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故事,它没有离奇的情节、跌宕的剧情,却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展现了核心主题“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通读全文,第一次感觉到一个人能将“蝴蝶效应”描述地如此清晰透彻,能将“多米诺骨牌”效应叙述地如此丝丝入扣。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长篇处女作,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夺得2014年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

文章以“1977年5月3日早晨6点30分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莉迪亚已经死了”为一个切入点,由点到线,引出故事的几个主人公——正在做家务的母亲玛丽琳、在上班路上开车的父亲詹姆斯、刚睡醒下楼的哥哥内斯、正在喝玉米片的妹妹汉娜。他们在发现莉迪亚“失踪”后开始寻找并报警,最终“警察抽干湖水,找到了莉迪亚”。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知(于无声处听惊雷)(1)

“莉迪亚的死”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层浪。紧接着交代了引发“海啸”的一只“蝴蝶”——莉迪亚的母亲失踪过,并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极力想要融入人群的东方人詹姆斯·李与一个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玛丽琳相识,相爱,结婚。婚后的玛丽琳过着平凡的生活,照顾着内斯和莉迪亚,而她不甘于平凡,突然离家出走,为了成为医生,去了一所大学进修。而年幼的内斯和莉迪亚在“失去”母亲后,都认为是自己的错,他们默默承受着同龄人的嘲笑和欺负,内斯在看到电视直播的宇航员后立志成为一名宇航员,并努力读书。莉迪亚却仍旧在痛苦中。

九个星期后,玛丽琳发现自己怀孕,终于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接受现实,回到了家。

“失而复得”的母亲让内斯和莉迪亚倍加珍惜,莉迪亚发誓不再让母亲失望,内斯也是。

玛丽琳并未察觉到女儿莉迪亚从未对自己说过“不”,而她成为医生的理想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让莉迪娅成为医生。

汉娜并不知道母亲失踪过,她不能理解姐姐莉迪亚极力讨好母亲的各种行为,也不能理解母亲对内斯的冷落。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知(于无声处听惊雷)(2)

内斯很少能得到母亲的爱,他认为原因是莉迪亚。曾经他把妹妹推入湖中,莉迪亚痛苦的呼救让他还是伸手把她拉了出来,慢慢地他也感受到了莉迪亚的痛苦,他极力地告诉莉迪亚“太多的爱”总比“太少的爱”强得多,并让莉迪亚相信。

除了当医生,莉迪亚无法想象自己还有别的未来和不同的人生。而真正倾听自己心声的除了哥哥内斯,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

而内斯在接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后,只顾着自己即将实现的梦想,却忘记了莉迪亚。这也成为了压垮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一个夜晚,莉迪亚走入水中,沉陷,直到淹死。

《无声告白》洋洋洒洒16万字,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它有着小说的节奏感、代入感,也透着散文的质美感、细腻感。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知(于无声处听惊雷)(3)

沉默的“无声”必然引起“振聋发聩”的惊雷,詹姆斯·李“无声”地保持着对自己东方人身份遭遇歧视的沉默,玛丽琳“无声”地失踪,内斯“无声”地渴望着母亲的爱,汉娜“无声”地看着姐姐假装出来的幸福,莉迪亚“无声”地承受着母亲“厚重”的爱,詹姆斯“无声”地看着玛丽琳给予女儿莉迪亚的巨大压力,玛丽琳“无声”地习惯着女儿的听从,内斯“无声”地倾听着莉迪亚的诉说,汉娜“无声”地看着莉迪亚深夜外出,莉迪亚“无声”地划动了小船,没有一个人“发声”,没有一个人打破“沉默”,不是每一只蝴蝶的振翅都能引发一次龙卷风,那一串串“无声”的助力,让莉迪亚“划进”了“湖底”。

《无声告白》——无风的海面暗潮汹涌,无奇的生活惊雷滚滚,无声的告白是最后的沉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