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爱情刘能当上村主任瞎显摆 乡村爱情中村里选主任

(接上一篇)

⑥震无咎者存乎悔

“震无咎者存乎悔”,这句话语出《周易·易传·系辞上》,“震”字一般解释为“动”,无咎,指没有过失,没有犯错,没有灾祸等。整句的意思大概是指,行动且能够做到没有过失,没有灾祸,就在于一个“悔”字。

乡村爱情刘能当上村主任瞎显摆 乡村爱情中村里选主任(1)

插图丨FREEPIK

该如何理解这个“悔”字呢?这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个人认为,“悔”在这里应该是避免后悔之意。那么,为了避免后悔,我们该怎样做呢?

其一,就是多多反思,多多反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是在犯错、知错、改错中长大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无咎”呢?唯有多多反思,多多反省,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问自己,此刻,是自己满意的状态吗?这件事是不是自己真的尽力了,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是否还有哪些细节没有考虑到?是否有哪些已经存在的失误,要怎样改正才能更好?

曾国藩在家书中引用朱子的话说:“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 。意思是说,“悔”字就像是春天,在经过内在的自我反省之后,将开启全新的局面,就仿佛是春天的勃勃生机。

其二,就是后悔在先,选择在后。

所谓后悔在先,选择在后,就是任何一件事情选择做与不做,以将来会不会后悔作为选择的依据。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如果这件事情我不做,会后悔一辈子,那么,就选择去做吧。

这就是曾仕强先生所说的,以事先避免事后可能带来的后悔,作为警惕的要点,用来趋吉避凶的方法。曾仕强先生认为,“只要能后悔在先,不要后悔在后,就完全可以趋吉避凶。”

⑦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然这里讲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看来有必要弄懂这里面的意思。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和”与“同”这两个字。《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录了晏子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

公曰:“和与同异乎?” 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晏子拿炖鱼汤来比喻这个“和”字,指的是需要水、火、醋、酱、盐、梅等各种要素共同参与来烹饪鱼肉。

那“同”又怎么说?晏子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大概的意思是,用清水加清水做的汤,谁还怎么喝?用琴瑟只弹一个音,那还怎么听?“同”是不可以的,道理也是这样。

如此看来,所谓“和”指的是多样性统一,所谓“同”指的是单一性重复。而“和而不同”,则是中华文化中处理不同事物之间关系最通透的智慧,即追求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但不强求绝对的一致。搞清楚这个含义之后,我认为可以获得如下三个启发。

启发一、要包容,求同存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说,这世间万物的千差万别乃是自然规律,正是这万物的多样性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习惯,不要苛求别人都和你一样,不要强迫别人都向你看齐,要懂得求大同、存小异。

启发二、不要失去自我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饱受欺凌。胸怀天下者积极寻求救国之道。有激进者提出要废除汉字全盘西化,所幸祖先留给了我们“和而不同”的智慧,我们没有丢失自己。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2年就说过,“中国曾经受到外国影响,先是有佛教,现在是西方科学。但在过去,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将来,西方科学也不会把中国人变成欧洲人。”

王德峰教授说:一百多年来,我们虚怀若谷、认真勤奋地学习西方文化,我们变成西方人了吗?我们还是中国人,我们骨子里还保留了儒家的精神。

启发三、避免“同质化”

《国语·郑语》上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结合前面晏子对“和”与“同”含义的诠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多种物质相互发生作用才能生成新的事物,而相同物质在一起,则无法发展变化。

信息流时代,平台的算法总是推送符合你兴趣的同质化内容,形成“信息茧房”,久而久之,你的认知就会越来越狭窄,变成“井底之蛙”。同质化信息,个人不能进步;同质化员工,企业也不能发展。

⑧和光同尘

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第二部中,村里要选新主任,刘能因招商引资有功,希望很大。原村主任王长贵让刘能尽量低调点。

乡村爱情刘能当上村主任瞎显摆 乡村爱情中村里选主任(2)

插图丨《乡村爱情》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的,中国人向来讲究低调内敛,得意不忘形,得财不外露,得志不猖狂,得利不炫富,如若高调张扬,灾祸不请自来。

老子曾教导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就是财不外露,大智若愚。陆游据此写诗曰,“得道如良贾,深藏要若无”这还是在反复强调低调的重要性。

低调没错,但是刘能问:“低几个调?”是啊?低几个调呢?实际上,早在2500年前,老子就告诉我们答案了。老子的说法是:“和其光,同其尘”,后来人们将其提炼为“和光同尘”这个成语。

那么,该如何理解“和光同尘”?当我读到这个成语时,我的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了儿时的情景,清晨第一缕阳光,透光窗棂,在黑暗的老屋中,洒下一片光亮。那静谧的光束中,悬浮着一些微尘,在无序地舞动。

这不就是“光”与“尘”吗?“和光同尘”的意思,我的理解,所谓的低调,就如同这微尘一般,融入到这亮光之中,找寻不见。

乡村爱情刘能当上村主任瞎显摆 乡村爱情中村里选主任(3)

插图丨FREEPIK

才子王弼将其注解为:“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意思是,既不显露锋芒,也不故作卑贱,这样,就能够做到真正隐匿于人群中,看着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

如此,我们也就可以回答刘能的问题了。低几个调呢?就是和普通人一样,丢到人群中看不出来就行了。实际上,长贵也是这么回答刘能的,“情绪还是那个情绪,别让别人给看出来,别太张扬。”

当然,如果本来就是微尘,凡夫俗子、平头百姓,本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又何须“和光同尘”呢?所以,期待每个人,都能够取得超凡脱俗的成绩,却又能达到和光同尘的境界。

⑨曲木鸣鹅

《庄子·山木篇》中讲述了曲木长生和鸣鹅不杀两个相互矛盾的故事,似乎让人无所适从。庄子带着弟子进山,看到一棵“不成材”的树可以活很久;出山之后拜访朋友,朋友家一只“不成材”的鹅被杀了吃了。弟子迷惑,到底是该成材好呢还是不成材好?

故事是这样描述的: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飨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你看,这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古文,却非常直白浅显,几乎不用翻译。庄子是怎么回答弟子的呢?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庄子说他自己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但具体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乘道德而浮游”。如何理解这句话?这里面的道德显然与今天的道德含义不同,应该与老子《道德经》中道德意思一致或相近。道,指自然规律;德,指顺道而行。那么,道与德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为是顺其自然。

因此,“乘道德而浮游”,就是顺其自然地生活。这就是庄子对“材与不材”的选择方法。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赞誉也没有诋毁,时而如龙一般腾飞,时而又像蛇一样蛰伏,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策略,不偏滞于某一方面。那么,这样也就能保全自己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那么,具体该唱什么歌呢?不能被情绪左右,不要被表象迷惑,而是要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从而灵活处理。

这个更高的维度就是基于什么原则,达成什么目的。这才是我们做出任何选择的判断依据,如此,则能够做到化左右为难为左右逢源。

⑩自损者益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

《周易》的核心智慧,就是“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思想,孔子读《周易》,读到《损》卦和《益》卦时,得到“自损者益,自益者缺”这个心得。意思是说,自己减少自己的利益会受益,只顾求自己的利益,反而会失去利益。

老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们厌恶“孤、寡、不谷”这样的词语,而王公贵族却拿它们来称呼自己。因为事物的规律,就是“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不光是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给娃取名不能太大,“男不用天,女不用仙”,否则可能压不住,搞不好会适得其反。所以,民间又有“贱名好养活”这样的说法。

如此,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清代才子郑板桥总结出“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的人生哲理,并说“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

“人情之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欠人家的”,所以,从小处说,吃亏得心安,从大处说,财散而人聚。这正是,“占便宜只是小聪明,能吃亏方是大智慧”。

本期参考资料:

1.《道德经》,老子

2.《左传·昭公二十年》

3.《孟子·滕文公上》

4.《说苑·敬慎》,刘向

5.《中国的品格》,楼宇烈

6.《乡村爱情故事》电视剧

7.《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视频讲座,王德峰

8.《曾国藩家书》

9.《易经的奥秘》,曾仕强

10.《中国问题》,罗素著,1922年版,田瑞雪译,2019年9月第1版

11.《国语·郑语》

12.《运命论》,三国·魏 李康

1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

14.《示儿》,陆游

15.《庄子·山木篇》

16.《王弼老子注》

17.《说苑·敬慎》,刘向

18.《郑板桥》,王同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