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呆的地方(有风的地方)

可以呆的地方(有风的地方)(1)

可以呆的地方(有风的地方)(2)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16期

在盛夏结束的时候,身边的很多人也正面临着人生的新阶段,“再出发”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断询问着每一代青年的心。在本期的精神家园,大家如往常一样剖白自己——快要毕业了,我会不会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大城市与家乡,一样或者不一样真的重要吗?放下手里的一切,你敢吗?在哪一个节点整理自己,才是最合适的?

人生的重新出发,从没有哪一回是容易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即便青春的每一阶段都充满了未知,但大家依然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愿我们都能怀抱初心,有勇气厚积薄发,也有勇气空杯再盈。

@策划-本刊编辑部 网络编辑部

统筹-本刊记者 刘博文

可以呆的地方(有风的地方)(3)

"再出发,很难吗?"精神家园系列

有风的地方

@文/吴爱喜

“我们这儿起风了,北京一会儿也要刮风了吧?”中午跟我妈打电话的时候她说道。

果然,挂掉电话的三个小时之内,呼啸的西北风便从我遥远的漠北老家刮到了京城。

风是我很熟悉的东西,我很喜欢它。在我成长的环境里,三四级风小打小闹,七八级风司空见惯。春天里,被裹着沙子的大风刮到皮肤皴裂、鼻子流血的时候常有。

但即便如此,我从未讨厌过风。三伏天,我对风扇的依赖远超过空调。没有空调我或许会觉得热,但没有风会让我觉得窒息。我来自成都的室友对此表示高度不解,在七、八月那种我觉得湿到袜子能拧出水(当然这是夸张)的天气里,她觉得空气已经干燥到鼻粘膜都要离家出走了。

对,没有风的日子,就像是没有盐的菜,让人觉得一阵委屈。

为了迎接风,我特地打开了书房的窗户,谁想刚开了三分钟,狂风就把墙上的挂画吹得咣咣响,我只得又爬过去把窗关上。

此时,我看见了一个风筝。

可以呆的地方(有风的地方)(4)

是那种公园里很常见的绿色三角风筝,雨伞布做的,不洋气也不高级。那风筝不知是从哪吹来的,握线的人又在哪,总之它歪歪斜斜地,被狂风噼里啪啦地裹挟着,啪啦啦忽闪着,一路擦过我的窗口,又一个翻滚,滚过树梢,踉踉跄跄地斜拐过一排电线,又嗖地翻上十余米的高空,再一头栽下来……就着我为了写稿而放着的音乐,像一场狂风里晕头转向的舞蹈。

我试图顺着那根阳光下发亮的线,去寻找放风筝的人,最后发现,百余米外的小区门口,站着一个看不清面目的人。他穿着一件蓝色的皮肤衣,这让我在第一轮搜索时其实已经看见了他,却又因为他过于淡定的状态,而忽略了他手里的线轴。一个如此淡定的人,是如何牵着一个几百米外在狂风中瑟瑟发抖、几经危险的风筝的?

我看了他一会儿。窗外的风缓下来了,放风筝的人向后踱了几步,放下耸直的肩膀——原来他也不是不紧张的。他拽了几下手里的线,那风筝便像听话的宠物一般,悠然滑回到他身边。

他不放了吗?不,他还在放。就这样一个人,一个风筝,保持着不足百米的距离,在城市高层呼啸的风声里,悠然退出了我的视线。

我想起方才那通电话里的内容,“如果觉得累了,日子太难了,就回来吧。你看你那么多同学不都回老家了吗?”而此时的我像往常一样犹豫着。

可以呆的地方(有风的地方)(5)

身为独生女,父母的期望和干瘪的钱包常年拉扯着我摇摇欲坠的北漂生活,让我一颗心七上八下。三个月节衣缩食才能勉强挤出一份房租,水电费要掰成四份算,连帮室友带一个面包上楼,都无法豪爽地来一句“我请你”。而彼时,朋友圈里老家的同学们开着车去露营,满屏都是香槟色的黄昏。

我有时想,如果不是公司合同管着,说不好自己会作出什么决定。而如今,迫近的合同截止时间告诉我,是时候作出决断了。我看着风筝消失的地方想。

这里难有轻易吹破云层的七级风,也没有香槟色的黄昏,没有朝九晚五轻松的生活,但它是属于我的“战场”。

如果说,人都爱将游子比风筝,那么,牵着风筝的,是人吗?还是那根细若游丝的线?我说不好。

但我总隐隐觉得,让风筝成为风筝的,是风。就算放风筝的人不在了,就算那根扯着它的线不在了,而只要有风的地方,随时都可以再出发。

阅读更多

开始新起点,你在担忧什么?

购买杂志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张斯絮 刘晓 刘博文

编辑:刘博文 申西

可以呆的地方(有风的地方)(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