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王阳明(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
很多年前,在喜马拉雅上听过《王阳明传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对主人公王阳明的印象并不好,感觉这个人不太正派。
前段时间,头条发生了郦波口水事件,近来又有不少简友在热情地谈论和推崇王阳明的心学。于是找来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读了起来,越读越喜欢,认认真真看了一遍,然后又快速翻了一遍。总的来说,有两点深刻的体会。
一是彻底颠覆了以前对王阳明的错误印象,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三立圆满,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完人之一,我认为完全名副其实,而且是最完美的一个,因为孔丘缺事功,曾国藩谈不上立言。
二是作者郦波在书中展示出深厚的学养。《五百年来王阳明》既是一部阳明心学普及读物,又是一部王阳明的传记,趣味性比较强,理论上也很严谨。而且作者把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浑然天成。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心学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生,也是他立定目标,践行自己的理论从而成为圣人的一生,他的生活和他的学说完全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
作者把王阳明的一生提炼为“三大事功、三次证道”,层次清晰,逻辑分明,全书基本上围绕这一结构展开,将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解读得清清楚楚。
作者还穿插了历史上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其他哲学思想的介绍,并对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视野比较开阔,知识扩展性很强。
总之,这是一部兼具理论性和故事性的好书。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无论他的境遇如何不堪,其内心却始终如一,而且越来越澄澈,越来越专一,最后终于悟透,那就是“致良知”。
明朝的官学是程朱理学,王阳明本质上是反理学的,因此在皇帝和权贵眼里,他始终是异类,但王阳明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因此,当朝廷遇到麻烦的时候,就会重用王阳明,但用完即弃,甚至还要加罪于他。
王阳明并不在意仕途得失,从内心来讲,正如他临终所言“此心光明”;情感上,他始终对亲情念念不忘,伊心安处是家乡;他的所作所为看似毫无定法,不循常规,常常出人意外,其实都不离他的理想追求和感情归宿。
01 立志成圣 上下求索
王守仁天生就是一个特别的人,六岁才开口说话,从小就立志要做圣人。
岑奶奶梦见一位紫霞仙女,脚踏祥云,在鼓乐声中,将一个孩子塞入了她的怀抱,岑奶奶惊醒之际,隔壁房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
爷爷王天叙给孙儿取名“云”。可是小王云五岁尚不能言,六岁时改名“守仁”,取自《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比失之”。
改名以后的王守仁,不云则已,一云惊人。他一开口就是《大学》里的长篇大论。但幼小的王守仁却不喜欢章句之学,沉迷于下象棋,好兵法,热衷于和孩子们玩打仗游戏,这让一心信奉科举的父亲忧心不已,父子之间经常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而豁达的爷爷却总护着王守仁。
11岁那年,王守仁问塾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师告诉他,科举登第。王守仁却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张载说:“(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年轻的王守仁认为“万世开太平”相对比较容易,专门去向理学大师娄谅请教。娄谅告诫他,必先内圣,然后外王,教导他应该先“格物致知”,否则,“为万世开太平”只是痴心妄想。
为此,王守仁孤守竹林,心无旁骛,连续格竹七日,最终精血耗竭,突然吐出血来,羸弱的身体几乎垮掉,其他一无所获。传统理学令他感到失望,但成圣之心丝毫不减,他依然孜孜以求成圣的入口。
02 逆势成长 龙场悟道王守仁初仕工部,负责为王岳修建陵墓,不但工程干得漂亮,还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民工队伍。他转迁刑部主事,人微言轻,对案情却很较真,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得罪了不少人。
王守仁于是退居家乡会稽山洞中学道,自号“阳明子”,道行精进,却每每念及爷爷奶奶,他反省说,一人成仙而血亲尽弃,有违人性。
大太监刘瑾一手遮天,北京和南京的两都官员先后汹涌反抗,被刘瑾一顿爆锤,个个噤若寒蝉。年轻的兵部主事王守仁挺身而出,遭到刘瑾的残酷迫害,廷杖三十,下狱百般折磨,身体如风中败草的王守仁居然不死,于是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疬。王阳明凿了一个石棺,每天晚上躺进棺材,体悟生死。
忽一日,一道巨大的闪电划过天际,雷鸣声轰然而至,惊天动地,暴风骤雨倾盆而下。忽闻王阳明纵声长啸,众人皆惊,只听王阳明说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接着又说:“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王阳明再不受外物羁绊,唯己心是从。阳明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的“心即理”,既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存在,也不是佛家的放下,而是一种价值判断,正如孔子所言:“天生德于予。”儒家始终讲担当,提倡拿起。
王阳明创设龙岗书院传授阳明心学,四面八方士人学子、彝苗汉庶都来听他讲课,盛况空前。贵州按察副使毛应奎和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等高官先后成为王阳明的学生,此时的王阳明仍然只是一名驿丞。
03 知行合一 敢作敢为
王阳明身为贬官,地位低微,却从不放弃原则,遇事不怕事,而且喜欢多管闲事,这就是“心即理”基础上的“知行合一”,也就是“事上练”。
王阳明的龙冈书院声誉日隆,惹恼了地方官思州知州,他派人到书院砸场子,却被学生们打得落荒而逃,王阳明被告到了贵州按察司。
按察副使毛应奎劝王阳明给上司低个头,这事就算了了。王阳明却说:“凡祸福利害之说,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
水西宣慰使安贵荣,乃当地土司,有不臣之心,为了试探中央,先是提出裁撤驿站,后又对地方叛乱束手观望不作为。与这些事毫无关系的小小驿丞王阳明,却主动站了出来,一顿训斥,揭穿了安贵荣的狼子野心,安贵荣不得不改弦更张。
王阳明借用《大学》中“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一句,这样解释“知行合一”:你是看到美色之后,才决定开眉舒颜的吗?不是,你一看到,心生欢喜,眉头立刻就展开了。你是闻完了,判定它是臭的,才决定皱眉头的吗?不是,你一闻到,心生厌恶,眉头同时就皱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差不多就是本能,是深入骨髓的。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主意,行实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实知之成;已可理会矣。”“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的一生都是知行合一的一生,他一生都在事上练。
04 平匪平叛 “致良知”王阳明终于走出龙场驿站,出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甫一到任,他一个小小县令就免了百姓的葛布税。如此石破天惊,却安然无事,这就是王阳明的厉害之处。
然后兴办学校,广施教化,发挥“街道居委会”的作用,选拔里正三老来矫正社会风气;发布红榜和黑榜,在各乡设立劝善亭和申明亭。“起尹庐陵,卧治六月而百务具理,有声。”
王阳明连升数级,成为吏部考功司主事,正厅局级。回到京城的王阳明立刻在兴隆寺开办讲学,也是盛况空前。他的两个学生王舆庵和徐成之,一个支持朱熹理学,一个支持陆九渊心学。有人怀疑王徐之辩是王阳明安排的双簧,王阳明被调任南京都的太仆寺少卿,就是“弼马温”,任所在滁州。王阳明最喜讲课,滁州成为阳明心学的中心。
这时南、赣、汀、漳四州匪患猖獗,兵部尚书王琼力主一介文人王阳明挂帅扫除匪患,一夜之间,王阳明又连升数级,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钦差大臣,巡抚南、赣、汀、漳,成为地方大员。
王阳明又向中央要兵权,朝廷于是任命他“提督军务”,王阳明还不满足,又要了赏罚权,这样王阳明集监察权、司法权、行政权、兵权和赏罚权于一身,真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生杀予夺,一个人说了算。
王阳明临时拼凑了区区1万人马,一边上课,一边指挥,在短短15个月内,将深沟高筑、根深叶茂、势力最大的四股土匪各个击破,分散四省各地的百余股土匪也被一举荡平。
肆虐30多年的匪患毒瘤,就这样被从没带过兵的王阳明切除得干干净净。然后王阳明又新设了5个县,到处兴办学校,一路讲学,发展经济,利民惠民。
6月14日,宁王朱宸濠利用举办寿宴的机会,矫称太后有诏,在南昌举兵造反,当场杀了不愿同流合污的江西巡抚孙燧等人,并派兵追捕王阳明。
下面蠢蠢欲动,上面无动于衷。身处险境的王阳明此时手中无一兵一卒,于是巧用疑兵之计,令朱宸濠疑而不决,一是不敢北上奔袭北京,二是优柔寡断放弃直取南京,三是到7月3日才发兵攻打安庆。王阳明既为朝廷争取了时间,也为自己组织力量,调兵遣将赢得了机会。
7月26日,密谋10年,拥兵10万的朱宸濠就被生擒了。大家看看王阳明征调的是一支什么军队,吉安知府伍文定、赣州知府邢珣、袁州知府徐琏、南安推官徐文英、万安知县黄冕、宁都知县王天与,各带一路兵马。一群散兵游勇,没有一个职业将军。
这不是传奇是什么?南赣平匪是传奇,平宁王之乱,传奇再次上演。
王阳明后来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归结于三个字“致良知”,他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致良知”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即理,知行合一”心学思想的又一次升华和总结。
宁王造反,朝廷并未命他平叛,王阳明事后被朝廷权臣诬以“未奉成命发兵”之罪。
宁王造反以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朱棣?各地官员给朝廷上报的都是“江西生变”,唯独王阳明报“宁王造反”。面对身边官员和学生们的善意提醒,王阳明默然良久说:“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
05 天泉证道 此心光明
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居功至伟,不但未获嘉奖,反而遭到排挤,于是王阳明辞官返回家乡讲学。王阳明家中庭院有一小桥,名“天泉”,他常在桥上解答学生们的各种疑问。
所谓教学相长,为了更好地传播阳明心学,王阳明对弟子钱德洪和王畿传了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郦波对四句教的解读,我觉得非常精辟而富有创意。
郦波认为,“无善无恶”是世界观。心外无物,包容一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善有恶”是人生观。人生观解决我与我的关系,我与我达成和谐。
“知善知恶”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相处智慧。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价值冲突中如何取舍?这就是价值判断。
“为善去恶”是行动层面、实践层面的方法论,就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事上练”。
此时,广西又起匪患。朝廷权臣桂萼又想起了王阳明,命王阳明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赴广西平匪。他们的如意算盘是,让王阳明在平定匪患后,乘势扫平收复安南(今越南)。
但王阳明不求武功,不费朝廷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广西匪患,剿灭八寨、断藤峡“一百六十年来所不能诛之巨贼”,再无意继续挥兵南向。他回复朝廷:“然欲杀数千无罪之人,以求成一将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也!”
战事已毕,王阳明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他向朝廷申请辞官回乡,看望百岁老奶奶和年事已高的父亲,内阁首辅桂萼就是不同意。王阳明再一次听从内心的指引,踏上了回家之路。
王阳明走到江西南安境内,他昔日的剿匪之地,王阳明连续咳血不止。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天蒙蒙亮,红日初升,江上霞光一片。王阳明突然整衣端坐,把自己的学生、南安推官周积叫入船舱,开口便说:“吾去矣!”
周积的眼泪哗地一下就涌了出来,忙问先生有何遗言?王阳明展颜一笑,淡淡地只说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含笑而逝。
朝廷定王阳明三宗罪:一是违旨不遵,擅离职守;二是事不师古,标新立异;三是异端邪说,非议朱子。嘉靖八年二月,朝廷下旨,褫夺王阳明新建伯爵位,下令天下禁止阳明心学。
明穆宗即位后,重用张居正、徐阶等大臣,开放海禁,为王阳明亲书“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八字匾,并将王阳明的爵号由新建伯升为新建侯,追谥号文成公。万历年间,王阳明配祀孔庙,成为儒家之圣。
06 阳明心学让我们更美好平南赣匪患、平宁王之乱和平广西匪患是王阳明的三大事功,但王阳明并无功名之心。龙冈悟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天泉证道是王阳明心学形成史上的三次证道,这才是王阳明追求的人生意义。
阳明心学区别于佛家和道家的最大特征,就是完全融入生活,他不是要人们放下,寻求个人的解脱,恰恰相反,阳明心学指引我们遇事要拿得起,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要有担当。阳明心学体现出彻彻底底的儒家家国精神。
我们不难发现,王阳明一生的立德、立言、立功完全是融为一体的,“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王阳明“致良知”的境界是本能的,因此完全是知行合一的。这正是修习阳明心学最难突破的地方,因为他要求我们放弃一切利益权衡,完全听从“良知”的指引。
阳明心学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一切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但这谈何容易!尚幸,阳明心学又是可操作的,生活就是修行,所谓“心即理”,人人内心都存在一个“圣人”,而事上练的功夫就是激活、培养圣人的过程,“致良知”既是最高的境界,也是一个过程。即使不能成圣,但我们人人可以变得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