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现任女婿(嫁亿万富商结婚41年)
40岁那年,她才开始主持《焦点访谈》。
面对年龄上的尴尬,她把学识和修养,当成了另一种留驻青春的美丽。
她便是央视的主持人,敬一丹。
1955年,敬一丹出生于哈尔滨。
她上中学的时候,正赶上亿万青年上山下乡。
离开家乡,她和同学进入了茫茫的林海雪原。
在小兴安岭深处一个叫清河林场的地方,她和同伴们安顿了下来。
东北的土地,既有肥沃的农田,也有茂密的林场。
他们从一无所有开始做起,盖房、修路、开荒、护林。
虽然很艰苦,但是她和其他知青一样,都充满了豪情壮志。
由于嗓音条件好,在林场建立起自己的广播站后,她被推选成为了播音员。
每天的工作,除了朗读报纸上的一些重要新闻之外,她还变着法地加入新的内容。
员工的点播节目,播送投稿等,她把一个小广播站搞得有声有色。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喜欢上了播音。
那时候,她每天早早来到广播站,然后就把扩音器打开转播节目。
林场里的职工都告诉她,我们都不用看表了,广播一响起来就知道几点了。
由于工作得力,很快,她就被调到了林业局正式的广播站里。
进入专业的广播站,她才明白广播的形式还有很多种。
她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认真地学习广播理论知识。
22岁这年,高考恢复了。
敬一丹很高兴,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大学。
几年广播站的工作,已经让她坚定了报考广播学院的理想。
她努力复习功课,准备迎接考试。
因为基础薄弱,第一年报考的时候,专业课上她连普通话和东北话都分不清楚。
虽然没有考上,但是敬一丹也没有放弃。
又经过一年的复习,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北京广播学院。
大学的生活很快,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专业的理论知识。
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了家乡的广播电台当播音员。
一名正式的播音员,工作让人羡慕而且稳定。
但彼时的敬一丹还是不满意,她想要继续深造读研究生。
为此,她推掉了工作,一门心思扑在了复习上。
第一年的考试,因为英语成绩差,没有考上。
她又开始为下一年的考试做准备。
家里人都纷纷开始劝她,马上就要三十了,还读什么书,播音员的工作不是很好吗。
可她并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是什么,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随后,终于通过努力考上了研究生。
这一年,敬一丹已经30岁了。
3年的大学生涯,她顺利留校任教。
当时所有人都很羡慕她,大学老师,工作体面收入还高,关键还有大把的时间照顾家庭,
然而,敬一丹再次做了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
她决定放弃优厚的工作,因为在她看来,自己是学新闻的,最好应该到新闻的前线上。
那一年,中央电视台的经济新闻部,正好到学校里招人。
她抓住这个时机,果断报了名。
随后,她通过了考核,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分子。
但是,在中央电视台内部,相比于其他人,她没有任何优势。
一是她的年纪不小了,第二这里面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为了能够站稳脚跟,她唯有拼命和努力。
那段日子里,加班对敬一丹而言基本是家常便饭。
她懂得一个道理,虽然付出的结果谁都不知道,但是不付出绝对是没有任何回报的。
正因为这样,新闻部里就创立了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专栏节目。
那是她在央视的起步时期,两年之后她正式调入了新闻评论部。
而且在当年,她还获得了金话筒奖。
对一个主持人而言,这既是荣誉,也是对自己业务的肯定。
随后,《东方时空》的创办人孙玉胜找到了她。
“我正在筹划一个新的节目,节目的主旨是舆论监督。”
敬一丹那些年一直在做经济记者,突然听到孙玉胜告诉自己的这个情况,她有些不知所措。
那时候,孙玉胜想请敬一丹为新节目起一个名字。
而这个新栏目,就是随后的《焦点访谈》。
那时候的敬一丹觉得,在国内的新闻土壤里,能够播出这样的节目吗?
但随着《焦点访谈》的开播,40岁的敬一丹又开启了自己事业的新起点。
她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年龄不再具备优势,具备优势的就是学识和修养。
在敬一丹进入《焦点访谈》的时候,国内的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舆论监督。
人们分不清楚新闻的定义,即使在节目的制作上,栏目组通常也有很多东西不能碰。
比如,任何穿制服和戴大檐帽的,都不能进入节目,更不能上镜头。
在她看来,那一开始就从小的地方开始做起。
大城市的很多事情做不了,那就做其他地方的节目。
于是有一段时间,敬一丹和栏目组就收到了很多群众的来信。
说他们的舆论监督作用很管用,但是他们只敢拍苍蝇,不敢打老虎。
但在敬一丹看来,舆论监督的空间,就是一点点去开拓的。
渐渐地,在那几年里,《焦点访谈》成为老百姓达成诉求的渠道和寻找诉求的代名词。
外界不理解,她和栏目组的其他同事,也有很多苦衷。
这些年,《焦点访谈》不管是主持人还是记者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
能够坚持留下来的,就是最有韧性的那一个。
她说,每当看到领导在节目单上签上了字,那一刻就会感到,
这张节目单就是自家孩子的出生证。
但是很多时候,都会面临一波三折的局面。
有的节目会顺利通过,有的通不过。
于是乎栏目组里的一些人会哭,会板着脸不知道该做什么。
如果运气不好,上报的几个节目都无法通过的话,很多人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用敬一丹自己的话来说,那种时刻连死的心都会萌生。
为此,栏目组里有一个工作手册,说的就是在遇到节目被弊之后,如何调整心态。
先去洗个澡,不要有什么上吊、喝药之类的念头,这不现实。
可以把理想搬出来,毕竟只有自己继续干下去,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总结经验,准备继续埋头苦干,关键是学会改变策略。
最后就是忘掉一切,重新跟制片人打电话,看看有什么新的选题能做。
这些,就是敬一丹和她的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应对策略。
渐渐地,她成了白岩松和水均益嘴上的大姐。
她在《焦点访谈》栏目组的资历,成就了自己的韧性。
此时在生活中,她的女儿已经上中学了。
她和丈夫王梓木,相识于考场上。
两个人都来自哈尔滨,不同的是,当年她报考的是北京广播学院。
王梓木报考的是清华大学。
1981年,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她后来进入中央电视台,正式成为一名新闻人。
而丈夫则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下海潮高峰时期,丈夫依然辞去了公职。
随后,他在北京创立了华泰保险,在上海摸爬滚打二十多年,身家早已过亿。
两个人结婚多年,从来没有吵过架。
然而,当敬一丹愈发接近退休年龄的时候,她的情绪也变得愈发失落。
丈夫是私营企业的老总,只要自己愿意,便能一直工作到老。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他不太理解妻子。
不就是退休嘛,这有什么,不至于天天情绪低落吧。
对于丈夫的不理解,她自己的心情在退休前夕,变得愈发糟糕。
59岁生日的时候,丈夫还是像往年那样,给敬一丹煮了面、买了鲜花。
两个人一起吃着生日蛋糕,敬一丹却突然被一阵伤感困扰。
从今天开始,就要进入退休的倒计时了。
于是从那天开始,她变得越来越敏感。
在单位,看到刚进来的新同事,她就在心里犯嘀咕,这应该是来顶替自己的吧。
每次有出差任务,领导不再安排她去,她心中又会泛起一股酸楚,
这是领导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了啊。
就连生活中,对门邻居家的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喊她一声奶奶,
她都要纠结和焦虑半天。
丈夫发现,她有了失眠的症状,而且动不动就会掉眼泪。
2015年,敬一丹60岁。
四月份的最后一天,她主持了自己最后一期的《焦点访谈》。
第二天开始,她便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她的情绪变得更差了,整天吃不好睡不好,明显是患上了退休综合征。
于是,丈夫还有女儿,赶紧带着她出门去散心。
顺义那里有一个鲜花港,他们就带着她去参观。
徜徉在花海里,她低落的状态渐渐有所缓和。
彼时,她的女儿王尔晴,已经给母亲带回家一个来自苏格兰的洋女婿。
女儿的大学,是在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读的。
随后,在一家非盈利性质的教育机构工作。
她很清楚母亲刚刚退休后的失落状态,因此只要有时间,便会来陪伴母亲。
刚退休那段时间,女儿带着她,去花卉市场买来了很多花。
从那之后,她开始在家侍弄这些新宝贝,剪枝、浇水、扦插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侍弄花草之外,女儿还在家里教母亲调鸡尾酒。
经过最初一段时间的适应,她的状态渐渐平复了下来。
随着状态的好转,她决定沉下心来,把自己的前半生回顾一下。
从2015年的8月开始,每天晚饭之后,她都要在电脑前忙碌上一阵子。
三个月之后,她的二十万字的自传写完了。
随后,她开始着手准备写自己的第二本书。
那时候,她的父母已经八十多岁了,看着他们手背上的皱纹,敬一丹不想遗忘。
于是,她开始整理早年家中的信件,最后竟然有一千七百多封。
她原本以为,其他和她同龄的很多人,家里应该也保留了很多书信。
但有一次问一个朋友,对方惊讶于她的手上竟然有这么多信。
所以,那时候敬一丹才明白,自己的这些信是一种见证。
世间的一切,不正是由这一个又一个琐碎的片段构成的吗?
跟母亲商量过后,经过她的精心整理,她的新书《那年那信》问世。
不知不觉,她的退休生活变得越发充实。
每天除了读书和写作,就是侍弄花草,有时候,她还会跟一些书友相聚。
她渐渐明白,退休之后的状态,完全就在于自己的心态如何去调整。
于是,除了写作之外,她还开始尝试做一些公益事业。
女儿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关注国内贫困地区的教育匮乏现状,
而后招募和培训老师,让他们投身到支教项目中去。
很快,她也加入了女儿的公益组织。
她经常会和女儿一起,一起奔波在全国各地。
到贫困的地区了解教育现状,同时又招募优秀的教师对其进行培训。
了解的情况多了,她还会把一些地方教育匮乏的情况告诉亲友。
渐渐地,丈夫和他的朋友,也会对她的行动施以援手。
除此之外,她也更愿意接受新生事物。
在出版的新书中,有些页面会附有二维码。
如果读者扫一扫,就能看到有关文字的视频内容部分。
而这一招,正是她从单位年轻人的身上学来的。
无论是女儿女婿还是他们身边的年轻朋友,她都乐意跟他们交往。
接受新生事物,才是保证状态不错的最好方式。
除了让自己忙碌之外,她也没有忘记作为妻子的身份。
家里的每餐饭、每道菜,她都会精心去做。
在她的心目中,无论什么时候,家庭的位置永远都是不可代替的。
2017年,她写了一首诗,变老的时候,也一定要变好。
因为从容、优雅和竭尽全力,都是历练后的自信。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