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饿就心慌手发抖怎么办(一饿就心慌发抖)
2个月前,张女士准备去参加同学聚会。
在挑选衣服时,张女士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裙子已经穿不下了,这让她感到很震惊,怎么短短一年胖了这么多。无奈之下,她只好穿一件宽松的裙子去赴约。
聚会结束后,张女士更是郁闷,因为女同学们个个婀娜多姿,只有自己最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暗暗下定决心:减肥。
但张女士不爱运动,她只能选择控制饮食,每天晚饭都不吃。
坚持不吃晚饭后,张女士的体重确实有所下降。但开心的同时,有一个问题也困扰着她——只要没吃晚饭,她就会肚子巨饿,胃不舒服,还会开始心慌发抖、四肢无力。
最终基于健康考虑,她只坚持了2个月,不得不放弃。
那么问题来了,通过不吃晚饭来减肥,真的能瘦吗?为啥有人一饿就心慌、手抖无力?这是咋回事呢?
一、长期不吃晚饭来减肥,身体会怎样?在过去,“过午不食”的做法挺受欢迎,但套用到现在,可能不那么合适了。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早就跟古代不同,压力比较大,午后依旧需要进行大量的活动和思考,如果不吃晚饭,很容易能量供给不足,偶尔一两次没事,长期如此,容易出现健康问题。此外,过午不食还可导致激素水平紊乱,即便是瘦了,后期只要恢复饮食,便会迅速反弹。
所以,别轻易尝试长期不吃晚饭,避免这些危害:
1、肠胃病
不管是否进食,胃酸都会或多或少地分泌,尤其是食欲出现时,胃酸分泌更旺盛。此时如果没有进食,胃粘膜就要“倒霉了”,长期下来可提升胃炎、胃溃疡等肠胃疾病的发病风险。
另外,如果不及时进食,胆囊也会消极怠工,无法及时排泄胆汁,致使胆汁堆积在胆囊内,时间一长,可能会析出胆固醇类的固体物质,导致胆结石。
2、影响睡眠
你是否有过“饿得睡不着”、“被饿醒”的经历?长期不吃晚饭,身体缺乏足够的能量供给,会对睡眠产生明显的影响,轻则心慌虚弱,重则造成失眠,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
3、营养不良
长期不吃晚饭,可能导致机体营养供给不足,免疫系统无法得到充足的“原料”,抵抗力随之下降,人体更容易遭到疾病的侵袭。此外,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脱发等问题。
4、影响情绪
不吃晚饭的人会在夜间产生饥饿感,而饥饿感容易使人出现负面情绪,例如焦虑、烦躁、精神无法振作等。这样的“不悦状态”如果持续久了,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
可见,长期“过午不食”对人的伤害是多方面的,为了健康着想,大家还是老老实实按时吃饭吧!
二、一饿就心慌手抖无力,是怎么回事?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许多人跟张女士一样,肚子一饿就心慌手抖、没有力气,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 低血糖
低血糖,即血浆的葡萄糖水平低于正常范畴。血糖过低可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出现饥饿发抖、心跳加快、出汗、疲劳、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皮肤苍白、睡眠质量差等症状。
如果反复低血糖,往往意味着机体的血糖调节能力出现问题,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疾病——糖尿病。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和抽血查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 低血压
低血压的人更容易觉得虚弱和发抖。与贫血不同,低血压主要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这类患者容易在饥饿时颤抖,显得很虚弱。
- 贫血或营养不良
长期贫血或营养不良时,患者对能量缺乏的感觉更明显,在饥饿时更容易感到疲惫、头晕、心慌、乏力、困倦,最常见、最突出的体征是面色苍白。
- 甲亢
甲亢属于高代谢性疾病,患者在饥饿时也容易出现心慌、手抖的症状,此外还伴有怕热、多汗、脾气暴躁、体重下降等表现,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三、协和医生:晚餐这样吃更健康晚餐密切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项涉及29711名成年人群的研究显示:晚餐吃得素一点,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也跟着下降10%左右。
那具体应该怎么吃呢?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于康教授总结了四个原则。
1、控制总量
以蔬菜为主,搭配1~2两主食,尽量采取水煮、蒸制的烹饪方式,少油、少盐、少糖。
2、讲究天然
尽量选择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比如天然谷物、豆类、绿色蔬菜、全麦粉制品等。但如果是含糖量、含脂量比较高的天然食材,也要注意控制摄入量,例如花生。同时少吃精致加工过的白面。
3、适当吃发酵豆制品
比如纳豆、天贝、豆豉、豆腐乳、豆酱等发酵豆制品,不仅包含大豆本身的营养,发酵还能让它们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4、高蛋白食物少不了
需要强调的是,健康饮食不等于吃素,可以搭配适量的肉类或植物蛋白,这样更健康。肉类首选鱼虾鸡鸭等白肉,其次是瘦肉。
总之,长期不吃晚饭,也许可以在短期内减肥,但长期来看可能带来更多健康隐患。看完文章,你还会“过午不食”吗?欢迎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不吃晚饭,催人肥胖!?日本近3万名大学生研究,中国循环杂志,2021-01-20
[2]5 Causes of Shaking When Hungry – Remedies – Risks, medicpole
[3]协和教授:晚餐这样吃,有助预防心脏病!.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2021-09-2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