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

青州博物馆官网贴图

(一)香山汉墓陶俑展

2006年6月-8月,由山东省考古所和青州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陶器2000余件,青铜质、铁制武器2000余件。因陶器彩绘保存完好,数量大,资料价值高,被评为2006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这批文物进行了科学规范的修复保护。现挑选有代表性的69件陶器做特展。

  总体来看,香山汉墓彩绘陶最卓著的特点是精致细腻的彩绘。人俑形态逼真,面容清晰,五官、胡须、冠服细节等表现手法极具真实感和艺术感。衣冠服饰色彩主要有紫、粉红、黄、黑等。诸多色彩中最让人振奋的当属紫色,此色叫中国紫,又名汉紫,是两千年前的一种人工合成颜色。当今科技水平可以轻松地分析出中国紫的分子构成,但两千多年以前的人们是如何合成这种颜色的,目前仍是未解之谜。

  诸多人俑或是马俑身上有粘合处或孔状,这说明其制作方法大部分是分开制作,人俑的头和身分别制作,马俑的头颈四肢与躯干分开烧造,然后再粘合在一起。人俑身上的孔内原来多为木质的礼器或是兵器,现已腐朽不见。

  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他们“事死如事生”,认为人不会死去,只是到另外一个世界享受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社会风貌与人情百态。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

左:男立俑;右:女立俑

人俑近800件,可分为立俑和骑俑。长袍男立俑,方冠,束髻,身着及地长袍,手拱而立。他们的冠帽带,有的用泥条粘在下巴上,有的则是在下颌处用紫褐色彩绘勾勒,整体感觉大方威仪。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

长袍男立俑,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男侍俑,一身短打,作仆役打扮,双手分开,作执物状。从冠饰、服饰及发髻细节可推测其身份地位远低于长袍男立俑。长袍女俑体态小巧,身姿婀娜,呈S形,尽显女性柔美。发髻宛然,镜中可见长发飘飘,引人遐思。面容低眉顺目,谦卑恭谨,显示出当时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

上图左:男立俑 右:长袍女立俑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

有成套的礼器,如鼎、壶、卮等,也有生活用具,如盆、盘、耳杯等约600多件。左:陶鼎;右:陶牛

成套的礼器和生活用具,大部分器物上有红、白、紫等精美的彩绘,纹饰以卷云纹、水波纹为主。陶质细腻,颜色绚丽,纹饰清晰,制作精巧细致,充分展示了汉代的制陶工艺水平。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6)

图左:耳杯;中:陶卮;右:陶刀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7)

家禽俑约250件,如陶猪、牛、羊、狗、鸡等,他们或卧或立,形态各异,极具生活情趣。图左陶狗 中陶鸡 右陶羊

陶马约350件,或张口长啸,或昂首侧目,或低头嘶鸣,各具神态。做工精致,肢体比例准确匀称,有枣红、白、黑、花等多种色彩,周身饰有彩绘,马具马饰一应俱全,尤其是披挂于马背上的彩绘马鞍,线条清晰流畅,精美异常,为研究汉代马具提供宝贵资料。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8)

陶马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9)

陶马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0)

西汉彩绘陶马,2006年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1)

陶马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2)

陶马,2006年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网图。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3)

骑马俑,骑俑服饰华美,面容肃穆威武,胯下战马健硕,昂首嘶鸣,气冲云霄,出征在即、胜券在握的感觉。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4)

骑马俑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5)

西汉彩绘骑马陶俑,2006年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网图。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6)

骑马俑

香山汉墓陪葬坑南北长约7米,东西宽5米,深4米,分三层。陪葬坑内容庞杂,大体可分为人俑、牺牲俑、家禽俑以及各类礼器、生活用器等。上图为陪葬坑第二层。西半部为陶牛、陶马,东半部以生活用器为主,南端放置十几个大型立俑。从墓葬地域、形制以及出土器物来看,年代为西汉前期,墓主至少是淄川国的贵族,甚至是国君。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7)

香山汉墓陪葬坑图片

二、馆藏花鸟画作品展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8)

展馆内布局。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19)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0)

竹屏条 冯起震 明

竹屏条 冯起震 明,纸本,条幅,水墨画法。一簇簇翠竹生机勃勃,疏密有致,杆杆青竹,尺尺竹簧,蒸蒸日上,微风细吹,竹影婆娑,整幅竹子尽显潇洒之姿。首幅右下落"海岱中人起震",末幅右下落"海岱中人笔"。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1)

雁图屏条 冀旭 清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2)

左边:向阳 花蝶册页 右边:松年花卉册页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3)

兰花屏条 国在新 清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4)

松鹤屏条 杨润初 民国二十年(1931年)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5)

清李鱓水鸟荷花图轴,网图

清李鱓水鸟荷花图轴,高140.2、宽67厘米。纸本,水墨画。泼墨写意的荷花和淡抹的水鸟相映成趣,笔墨洒脱,浓淡相宜。画的左上方行书题诗,“吴光画禽鸟,水墨意如何。伏翼藏文采,眠沙远毕罗。相门多古迹,词客春临摩。几日城南住,春风气已和。”字里行间,错落有致,诗与画浑然一体。寄寓着画家对宫廷命题作画的抗争,显示了作者脱俗不群的气质。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6)

明雪蓑松鹰图轴,网图

明雪蓑松鹰图轴,纵222、横111厘米。纸本,水墨画。画面山石中长出一株老松树,主干遍体鳞伤,枝叶不多,但仍显得苍劲挺拔。松枝上栖落着五只苍鹰,目光炯炯,坚定锐利,各具神态。画面左上方,用淡墨绘出一只小猴子高攀于枝干,若隐若现,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妙趣与深意。画面右方空处题款草书“天启五年五湖散人兼卅六洞天牧鹤使者雪蓑子画于四冷堂雪蓑”。

三、石刻雕塑展

石刻雕塑厅内石刻上迄两汉下至明清,在封建社会,皇室贵族,官僚豪绅们不仅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还将自己死后的墓葬修建的富丽豪华,以表达他们“入土为安,视死如生”,死后仍然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意识。这种风气早在封建社会初期就开始盛行,如秦陵的兵马俑。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7)

此大厅正前方为青博出口,左右两厢分别为石刻雕塑展厅和石刻碑碣展厅。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8)

墓门画像石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962年由益都文庙移入。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29)

左侧骑马画像石,右侧虎兽画像石。均为汉代遗存。1962年由益都文庙移入。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0)

上鸡羊门楣画像石,中、下石羊头门楣画像石。1988-5-24文管所移交。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1)

上、下双羊头门楣画像石,中画像石 1988年5月24日文管所移交。

画像石刻化的画面大多数为象征吉祥的形象。墓室的门楣上刻羊的意义是祭祀或是祈求吉祥。汉画像石多以羊头来代替全羊,用羊祭祀神灵祈求幸福平安。这几块门楣上的羊都采用高浮雕的羊头制成。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2)

三面造像碑,北魏(386-534),背景中为北齐时代阴线刻石像石。因拍摄难度大,只好舍弃。

1991年春,在青州市五里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座石墓室,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线刻画像石,其中有9件是带有阴线刻的图画,内容表现的是主人的生活画面,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北齐线刻。他们分别是出行图、象戏图、饮食图、贸易商谈图、商旅驮运图、车御图、主仆交谈图、轿乘图,其中尤以贸易商谈图和商旅驮运图为珍贵。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3)

青州傅家庄北齐线刻画像石线图—商旅驼运、出行、主仆交谈、饮食,图片来自潍坊新闻网2016.9.23

贸易商谈图描绘的是墓主人坐在束腰的凳子上,翘着二郎腿。他的左手执杯,似在饮茶,双目注视着对面的商人,其态度不卑不亢,与主人对面的商人是一个眼窝很深,鼻梁内勾,头发蜷曲的罗马人,穿着极为考究的古罗马服饰。他手捧礼品,双腿弯曲,流露出极为殷勤献媚的姿态。在商人旁边的仆人,则手捧进献的异宝。此图线条流畅,人物轮廓勾画准确,神态极为生动,是一幅难得的贸易商谈的画面。

据潍坊新闻网2016.9.23刊发的《国家一级文物:青州傅家庄北齐线刻画像石》一文介绍:“9件画像石中,《商谈图》的构图与山西太原隋虞弘墓石棺西壁南部内面画像非常相似,而后者是入华粟特人的美术作品。很明显,这两件画像石的创作应该借鉴了同一个绘画样本。此外,画像石上的装饰也与虞弘墓石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8件画像石的边饰为忍冬纹,5件画像石上刻有颈上系绶带的瑞鸟图案,这些在虞弘墓石棺画像上都有出现。”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4)

石雕佛三尊像北魏(386-534)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5)

北朝四灵浮雕,图中:白虎石刻;右侧:玄武石刻;左侧:青龙石刻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6)

北朝白虎画像石,网图

北朝白虎画像石,石灰石质,横宽95厘米,高105厘米,减低高浮雕。虎额和眼睛高凸,右前爪前伸,左前爪稍上扬,作扑食状。虎颈弯曲,头高昂,毛发上扬。虎身较龙体更为粗壮,虎尾卷曲。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7)

北朝青龙画像石,网图

石灰石质,横宽91厘米,高150厘米,该画像石为减低高浮雕。画面为一身体修长的龙形,双目圆睁,牙齿外露,头上有角,口吐祥云,云朵呈六瓣状。前左爪上举于云朵之中,前右爪上部刻鳞状花纹。胸部粗壮,腹部瘦削,后两足上部粗宽而有力,下部微弯曲而有弹性,尾部下部分别卷成两圈,呈S状。龙体头、颈、四足肘部鬃毛鬣鬣。龙身上以阴线刻出龙角、龙须、龙耳、鬓毛和前右足上部的鳞片等纹饰。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8)

石灰石质,横宽94厘米,高105厘米,减低高浮雕,玄武为龟蛇合体。龟作前进状,头高昂回转后视;蛇头直立于龟后,于龟头作对峙状。蛇身腾空弯曲作圆弧形,蛇身后部分缠绕龟体三匝,从龟尾部露出蛇尾,搭绕于蛇颈上。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39)

一百三十七人造像碑北魏(386-534)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0)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1)

汉坐姿胡俑

汉坐姿胡俑,1980年于青州瀑水涧发现。石质,高3米。胡俑头戴尖帽,帽边饰穿璧纹,面部较长,眉间突出,神目高鼻,两腮略残,下巴尖窄。身着紧身袖衫,双手交于胸前,系穿璧纹饰腰带,下穿紧腿裤,双膝并拢,两脚压于臂下,脚心向后,呈踞坐式。胡俑为匈奴人特征,其头部雕刻细致,神态逼真,肩部较平整,刀法简练传神,为西汉时代圆雕艺术的精品。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2)

石守门军·石俑隋代(581-618)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3)

石造佛龛唐(618-907)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4)

唐冯石奴造像塔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5)

唐冯石奴造像塔,网图

唐冯石奴造像塔,高233厘米,石灰石质,由塔座、塔身、塔檐等几部分组成。塔基数层叠涩而成。束腰处雕刻金刚力士、伎乐天,四角柱上浅线刻花纹图案。正面中间雕刻金刚力士,身材粗矮。两侧为伎乐天,面相威猛,右侧吹竖笛,左侧所持乐器残缺;其他三面中间均雕刻一狮子头,两侧各有一伎乐天奏乐,均怒目圆睁,威猛异常,所持乐器有:横笛、琵琶、都昙腰鼓、古筝、排箫等。塔座上层周饰覆莲图案。塔身正面雕刻最为精美,塔身左侧有题记,多数风化严重,不可连续释读,塔身中空,原来可能供养有佛像和菩萨像。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6)

俗话说“活人门前有石狮,死人门前有石马”,在中国古代王侯的墓前都有石马、石羊等各种石刻动物。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7)

图右三金狮子香炉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8)

金狮子香炉

金狮子香炉,高73厘米,其造型是在一只威武的狮子背上驮着一个香炉。狮子昂首竖耳,怒目圆睁,四蹄蹬地,十分富于动感。其身躯雄壮,配有鞍鞯,两侧雕刻精美的云龙纹图案,背部驮一八面形的棱柱,棱柱各面上装饰着与佛教有关的各种花卉及吉祥图案。棱柱头上刻着八只小狮子。棱柱顶端雕刻着用八块莲瓣围成的圆形香炉,象征佛国的清净纯洁。在长方形的台座右侧刻有题记。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49)

图左一:金狮子香炉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0)

上图石坐人和下图石虎,均为元代遗存(1206-1368)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1)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2)

文武石像生,明代。

明代石像生古人把立于墓前的石人称为“翁仲”。这些都是用整块石灰石圆雕而成。原为明代大臣崔迪墓前所立。文臣持笏,武将持剑,均方面大耳,神情各异,透露着写实主义色彩。相传崔迪曾帮朱元璋打过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其死后,朱元璋下令为其设置翁仲,意为不受世人的干扰和破坏。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3)

文武石像生,明代。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4)

文武石像生,明代。

四、石刻碑碣陈列厅

先生没有用相机记录石刻碑碣展厅内文物。碑碣图一部分借自青博官网;一部分来自网络。

碑刻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特殊的纪事形式,主要是颂扬功德,寄托哀思,抒发情感,褒贬世事,与其他形式相比,碑刻有不畏寒暑,不惧水火等优点。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碑碣文物,上迄南北朝,下至近代。其形式有题记、诗词、墓志、佛经、禁约、地券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研究古青州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展厅中最多的是衡王府六代七王的一些王妃、王侯的墓志。目前,青州境内所见的最早的题刻要数玲珑山上由北魏郑道昭题写的《白驹谷题名》。郑道昭,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他所出身的郑氏家族,是当时中原地区的四大望族之一。郑道昭时年五十八岁,调任青州刺史,在职三年,他的书法笔力遒劲,端庄大方,是练习魏碑体的很好范本。这个题名是其绝笔,很多日本书法家专程来玲珑山瞻拜。郑道昭在山东境内的手迹除玲珑山外,还有平度天柱山,莱州云峰山。

下图为青州北齐崔氏豪族修造宝塔时所立石碑,碑文有不少溢美之词,其字型结构严谨,笔姿古朴,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也是研究崔氏家族及当时佛教盛行时的宝贵资料。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5)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网图,青博官网没有,向原图片所有者致谢!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是传世稀少的北齐碑刻,不仅对研究崔氏家族历史、阖门崇佛活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还是研究当时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将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石碑刊刻于北齐天保九年(558年),系山东青州市广福寺在清末民国时期出土遗物,1980年被青州市博物馆从城区征集入馆珍藏。该碑石灰石质,高51厘米、宽125 厘米、厚20厘米。碑面右侧镌有减地阳文“崔氏宗门宝塔之颂”8个大字。正文魏碑体,共30行,满行16字,计有410字。这篇碑文记载的是北齐天保九年(558年)青州崔氏16家30人共同出资“敬造宝塔一区”的崇佛事迹。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6)

网上借用“大齐碑”图,青博官网没有,向有原图片所有者致谢!

“大齐碑”全称“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高4.45米,宽1.6米,于北齐时期建于青州南阳寺,因规制巨大,故称“大齐碑”。碑额有两条盘旋的巨龙和佛像组成高浮雕。中部阳刻“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12字的篆书,碑文为阴刻隶书,共29行,满行58字,现在残缺了近百字。碑文记录了青州刺史临淮王的事迹以及龙兴寺的位置等。其书法颇具汉隶风格,背面碑上阳刻“龙兴之寺”四个大字,原为唐朝书法家李邕所书,于金皇统六年(1146年)摹刻于碑阴。这方碑在偶园保存,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最大的石碑,有重要的文物、艺术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碑文的内容乃是记述和赞扬北齐青州刺史娄定远重修南阳寺的功德。全文体现两汉以来骈赋风格,铺陈夸饰,汪洋恣肆,辞藻极为华丽。文章开头,即感慨沧海桑田,人间变化无端,世事更替无常,只有佛祖慈悲,普渡众生;接着歌颂娄定远的功业与品德,进而讲述青州地位的重要以及娄定远治理青州弘扬佛法的政绩,随后记载南阳寺的重要以及修复的规模,说明勒文的目的;最后附有铭文,称颂佛法无边。文章的作者无从考证,但不影响它是难得的佳作。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7)

网上借用“大齐碑”图,青博官网没有,向有原图片所有者致谢!

大齐碑历尽沧桑。据史料考证,北齐武平四年建此碑于青州南阳寺,南阳寺在唐代改名龙兴寺,以后此碑便一直在此后的龙兴寺矗立。但是在明朝初年,龙兴寺破败,大齐碑也历经磨难,遭到破坏。开始,明衡王宗室把它挪至城北弥陀寺,移动时断裂,用铁箍捆住。时间长了,风吹日晒,岌岌欲坠。乾隆年间,益都县令周嘉猷重修府城,又将它转移到文昌寺,可是没有及时树立,就横放在那里。散落的断石,由著名金石学家段松龄收藏。一直到李戴春做知府时,他拿出自己的俸金,安排人进行修补,重新扶立于文昌祠。建国后,1979年秋,此碑移入偶园,碑身断裂处用水泥粘补,立于院内,两旁用砖镶砌,顶用小瓦覆盖。

此碑用隶书写成,极具书法价值,为研究中国书法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历代有不少书法家对此进行研究,并有很高的评价。碑文中提及的人物临淮王,即北齐“八贵”之一的娄定远,为北齐武明皇后之母弟娄昭的次子。史书中记载的娄定远其人,远不是像碑文中描述的那样功勋卓著,清正廉洁,好佛善施,品操高尚。他因为得到当皇帝的表哥喜爱,才被封为临淮王,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位居司空。他非常“贪鄙”,与朝廷权臣和士开狼狈为奸,秽乱朝纲。后来,罪行暴露,他畏罪自缢而死。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8)

朱神达墓志,青博官网没有,网上借用感谢原图片所有者。

朱神达墓志,“故朱府君墓志铭”,青石质,圭首形,高105厘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圭首上篆刻阴文“故朱府君墓志铭”七个字,志文正书,共20行,满行35字共计640字。1974年秋从云峡河回族自治乡井亭村西南修黑虎山水库主干渠时出土。

从志文可知:朱神达,字玄度,乐陵人。后赵司空公朱表是其六世祖,祖父朱绍,曾任过齐郡太守,司农卿,父亲朱绪,曾做过中散大夫,乐安太守。朱神达本人,由于学识与声望,先被乐陵郡征辟为本郡功曹,后又参与军事被授予直突都督,在军事行动中“将身许国、躬当貔虎、气愤风云,动最一时”,因而受到皇帝的重赏,“诏兼荆州长史”。查《隋书》和《北史》各人物传记,并无朱神达的名字,因此,该墓志的史料价值可见。朱神达死于“隋开皇四年”(584)七月七日,享年59岁,可推算出其生年为北魏孝昌二年(526),开皇六年(586)十月廿五日葬于广固城之南,函霞山之左。(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朱神达墓志的圭首形,是汉朝石碑的特有造型。到随朝时还有这种形势,却已少见。这件墓志志文为朱神达歌功颂德之语,均为古人书写碑文之格式。朱神达墓志最为珍贵的是其字体结构,既不是隶书,也不是楷书,是有隶向楷演变得十分标准的八分体。这些字的结构为楷,而其中用笔有许多隶字惯用的笔划。这种演变过渡题,以前也曾出现过,但都不如此件朱神达墓志这么标准。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59)

《青州舍利塔下铭》隋仁寿元年(601年)孟弼书

《青州舍利塔下铭》,全称《隋仁寿元年青州胜福寺舍利塔下铭》(下称《塔铭》),青石质,其中“舍利塔下铭”分两行刻于箓顶石盖上,正文内容则刻于另一块方形石上。这种形式与同时期的墓志刻法完全一致。两块石刻的尺寸均为长、宽83厘米,厚18厘米。该铭系隋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全国三十州起舍利塔时所刊刻。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文物,其书法端庄典雅,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塔铭全文为:舍利塔下铭,维大隋仁寿元季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於青州逄山县胜福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内外群官,爰及民庶、六道三涂、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敕使大德僧智能、侍者昙辩、侍者善才,敕使羽骑尉李德谌。长使邢祖俊、司马李信则、录事参军丘文安、司功参军李俈。

隋唐时期,青州经济空前繁荣,碑碣艺术也进入鼎盛时期,其形体高大,记述内容广泛,书法上形成了以楷书为主,行、草、隶、篆并行的格局。隋代舍利塔下铭,青州胜福寺遗物,志文记载了隋仁寿元年(601年)青州在胜福寺奉旨造塔安放舍利的情况。此碑与史书记载互相印证,为佛教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山东境内仅此一块。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60)

1843年青州府知府李廷扬撰写的《恤中碑文》和《忠烈祠碑》

1842年,青州驻防兵参加了镇江抗英斗争。在镇江战役中,英军出动了7000余人,而防守镇江的旗兵和青州兵只有1500人。此战役使英军损失了185人,是英军在侵华战役中受重创最大的一次。青州兵在此战役中有65人阵亡,100多人负伤。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青州兵的为国献身精神:“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1843年,为纪念在镇江战役中殉难的青州旗兵,镇江人民立碑纪念。同年八月,青州府知府李廷扬也撰写了《恤中碑文》、《忠烈祠碑》,在青州立石褒扬。两块石碑真实地记录了青州旗兵在镇江战役中同英军浴血奋战的经过,对青州旗兵的英勇壮举进行了热情讴歌,为研究鸦片战争提供了珍贵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这里读懂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展(71青州博物馆)(61)

有关介绍来自博物馆官网中讲解词,鱼做了部分删改。文物介绍来自博物馆文物标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