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

一路奔流

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

是我国乃至世界上

水土流失面积最广、侵蚀强度最大的地区

黄河复杂难治

症结在于水少沙多

年平均入黄泥沙达16亿吨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

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1)

而如今大家都这样说:

“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

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

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

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2)

是什么成就了如此大的变化?

有类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那就是滞洪拦泥、淤地造田的

淤地坝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3)

淤地坝的具体做法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各中等规模的小沟小河内,选狭窄部位,筑起较高的坝体。当洪水来临时,坝体起到了挡水拦泥的作用,待洪水退去,坝内泥沙沉积下来,清水可放回河道,这样久而久之,整条沟会淤积成一个微型平原或盆地,在顺应自然、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还能增加耕地面积。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4)

以此种方式形成的坝地主要是由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层淤积而成,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往往会形成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的高产农田。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5)

在陕西省高西沟村就上演了这样一场黄土高原变形记。

陕西省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经的高西沟村荒芜贫瘠,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人开始了征山治水运动,在沟里打淤地坝,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同时利用沃土发展农业生产。在实践中摸索出“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治理模式,解决生态、吃饭和畜牧业发展问题。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6)

在一代代人的实干苦干中,高西沟村人成功治理了40座山、21条沟,建成高产农田777亩、淤地坝126座、蓄水池7个、水库2座,将一个地表破碎、土地贫瘠的秃山沟治理成如今“梯田层层盘山头,高山松柏连成片”的“陕北小江南”。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7)

2021年9月13日,前往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8)

与陕西省治理黄土高原的成功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案例当属黄河上游流经的甘肃省。甘肃省兰州市是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甘肃省不仅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地、补给地,也是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让我们来看一组对比照:

1973年黄河兰州段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9)

2009年黄河兰州段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10)

2020年黄河兰州段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11)

兰州市持续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土保持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五大类黄河水体保护项目,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全面深化河湖长制,黄河兰州段出境水质综合评价连续四年稳定达到Ⅱ类,实现了“一河净水送下游”。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12)

2019年8月,来到兰州视察时说:“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13)

如今的黄河兰州段两岸曾经荒芜的南北两山,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形成完善的人工生态体系。

截至2018年

黄河流域建成5.9万多座淤地坝和

大量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在2000多条小流域开展了综合治理

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

累计增产粮食1.57亿吨

增产果品1.56亿吨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总体改善

昔日山光水蚀的黄土高原

迈进山川秀美的新时代

黄土高原变迁图(黄河足迹黄土高原变形记)(14)

面对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

保护治理任重道远

愿治黄典范层出不穷

在中华大地上演一个又一个奇迹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文案 | 陈帅 罗景月

责编 | 陈帅

校对 | 罗景月 杨思萌(实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