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土文物3000余件的墓(湖南长寿老人用14年在崖壁造古墓)
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被社会无情毒打的人们,每每读至《神雕侠侣》中的活死人墓时,无不心驰神往。
隐居古墓,不问世事,像小龙女一般,以蜂蜜为食、弹琴为娱,那可真是清净自在如神仙!
不过,真实的终南山,并没有古墓,更没有古墓派。
倒是在湖南永州,却存在着一个真实的“活死人墓”。
它隐匿在群山之中 ,墓内设施齐全、机关重重。住在墓中的,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名叫梁富生。
年近百岁的老人,为何会选择生前建墓,并独居墓中多年呢?
他所追求的,是古墓派小龙女式的隐居,还是全真教宗师王重阳式的修行呢?
这所活死人墓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湖南永州东安县花桥镇,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前行。
远远就能看到,山崖岩壁上矗立着一幢石屋,且还是座二层小楼。
那便是梁富生老人的活死人墓了。
站在墓前眺望四周,满目皆是郁葱的山林,视野开阔、风景宜人,果然是块风水宝地。
走近石屋可以看到,最外围有两道铁门,每一道都密封得很严实。
尤其是第二道铁门上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行字:“男女老少的好同志,切莫开门进我墓室,以免进室内发生危险,后果由你自己负担。”
这几个字,透露出主人对访客的态度,使人感到毛骨悚然。
继续往里走,就会发现这座建筑物,虽然从外面看着面积很大,其实里面的空间还是比较狭窄的。
这主要是因为,这座石屋是从岩壁上硬生生开凿出来的,耗费了主人极大的心血精力。
每次外出回来后,墓主梁富生就会用铁锁,把石屋内的三道铁门紧紧锁上。
当他锁门时,金属撞击的声音在空寂的墓中回响,使人心里莫名发紧,有种再也出不去的恐惧感。
石屋内部宛如迷宫,年迈的梁富生轻车熟路地走进了自己的卧室。室内的桌子上有一张很大的照片,是梁富生妻子的照片,旁边是两把小板凳。
室内除了桌椅,并没有床。令人震惊的是,靠墙一侧,居然摆着一副棺材。
梁富生解释道:我平时就睡里面,如果死了就一了百了。如果不死,第二天我就会再起来过日子。
老人的话语虽然简单,却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这座活死人墓里,还有几个房间。如果没有老人的引领,外人不能随意进出。因为这些房间内,有相当多的机关。
比如,里面有很多的木板。木板下面盖着的,就是平时猎户捕猎的铁夹子。只要踩中这个机关,不管人还是兽,腿极有可能被夹断。
深山之中,常有野兽出没。梁富生老人不愿让它们打扰到自己的清净,机关除了震慑外来之人,主要就是为了防范这些野兽所设。
活人墓所在的山崖,远离人烟,生活不便。梁富生老人为什么不和亲人生活在一起,又为何会在生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来建造这所陵墓呢?
一切,都要从头说起。
1927年,梁富生出生于湖南永州东安县花桥镇。
如今的他,已经95岁了。
梁富生的前半生,可谓历经坎坷,让人想起了余华的《活着》,堪称现实版本的“福贵”。
上世纪五十年代,梁富生在父母的安排下结婚成家。
婚后的生活虽然贫穷,但妻子贤惠漂亮,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
很快,梁富生的妻子就相继生下了一儿一女,两口之家升级为幸福的四口之家。
那是梁富生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每天傍晚,当他从田里耕作回来,进门就会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笑脸。两个孩子争相扑进他的怀里撒娇,他开心得逗弄着儿女,把一天的疲劳都给忘记了。
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梁富生万万没想到,就在短短数年内,两个年幼的孩子相继因病夭折。
丧子之痛,痛彻肺腑,夫妻俩茶饭不思、日夜以泪洗面。
梁富生更是经常自责,为何当初没有好好研习医术,以至于在孩子生病时束手无策。
原来,在梁富生十几岁时,曾经跟村里的一个赤脚大夫学过中医。但由于年纪小,没有定性,学着学着就放弃了。
两个孩子去世后,夫妻俩郁郁寡欢。经过亲朋好友的不断劝解,两人才终于振作起来。几年后,他们如愿生下了一个女孩。
第三个孩子的到来,令梁富生夫妻俩欣喜若狂,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无限的期冀。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梁富生开始研习医术、以防不测。
对于这个唯一的女儿,梁富生夫妇倾尽了全力去爱护。似乎是要把之前对两个孩子的亏欠,全都补偿给了这个小女儿。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女儿慢慢地长大。她聪明伶俐、乖巧可爱,给梁富生夫妇带来无尽的慰藉。
好景不长,不幸再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在女儿十几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梁富生夫妇失去了这个唯一的孩子。
接连丧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梁富生的妻子因悲伤过度而病倒,多方医治无效,最终撒手人寰。
随着岁月流逝,没过几年,梁富生的父母也都相继离世。
就这样,不到五十岁的梁富生,在肝肠寸断中,目送着至亲一个个离开。
世界那么大,却孤独到了只剩自己。
人生虽苦,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
梁富生始终未曾忘记,几个孩子的相继病亡,才是这个家庭悲剧的开端。
永州花桥镇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缺医少药。
他决定在后半生精心钻研医术,用自己的所学救治世人,让人们不再重复自己的痛苦经历。
早在几年前,梁富生就已经把家里的医学书籍都看完了。
每隔一段时间,梁富生就跑到镇上的书店,看看有没有新的医学用书。如果书店没有他需要的书,就委托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帮他从大城市买回来。
梁富生深知自己年龄大、起步晚,需要下苦功才行。可由于白天务农,时间有限,他只好利用晚上的时间,如饥似渴的学习医学知识。
在大山深处,梁富生家那盏昏黄的灯,总是最晚才熄灭。
梁富生没有家庭的拖累,勉强维持生计的同时,他把所有的精力时间都用来学习,水平很快就得到了提高。
附近几个村的乡亲如果生了病,都会来他这里开几副药,效果很好。由于药材都是山里采的,不需要花成本,梁富生一直不收大家的医药费,义务为村民看病。
时间久了,大伙儿过意不去,他才开始象征性地收取一点儿费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梁富生的医术日益精湛,名气也越来越大,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他尤其擅长治疗肝病,时常有些外地的重病号,会慕名前来找他看病。
可梁富生的收费,是一如既往的低廉。每个来看病的人,他只收取很少的诊金。如果是家庭困难的病人,他通常分文不收。
梁富生这样对病人说:谁家还没个难处呢?只要病好了比什么都强。
虽然收费低,但梁富生平时不抽烟、不喝酒,生活简朴,又没有儿女和家庭的开销。
几十年下来,倒是积攒了一笔不少的积蓄。
可自己无儿无女,徒留一大笔钱又有何用?梁富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后事做打算。
这些年,他送走了父母妻儿。曾经在无数次看到,那些已经去世的人,被装进棺椁中,埋入黑沉沉的地下。
梁富生对邻居说:“我死了以后,能住在一个宽敞透风、视野开阔的地方就好了,最起码不要这么憋闷。”
既然死去了,自己无法再做选择。那为什么不趁活着时,就处理好自己的身后事呢?
梁富生逐渐萌生了为自己建造墓地的想法!
既然梁富生不愿死后入土,那就只有将陵墓抬高,建在崖壁之上。经过多方勘察,梁富生看中了一处山崖。
那里地处偏僻,罕有人迹。梁富生觉得,在这里建墓,应该没人会打扰到自己。
他还特意找来了风水先生,确定是块宝地后,梁富生开始进行技术层面的研究。
七十多岁的老人,凡事亲力亲为,和工匠们多次商议具体细节,光建造图纸就修改了好几次。
建造过程中缺乏人手,附近的村民纷纷来帮忙,这让梁富生很是感动。考虑到百年之后,万一有人或者野兽进去打扰到自己怎么办?
梁富生决定效仿古代帝王,在自己的墓里设置一些机关。这些机关,都是他和工匠们费尽心思制作的。
由于建造过程繁琐艰难,这座活人墓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才建造完毕,花费金额26万元。
最令梁富生满意的,是墓中的棺材。这个棺材的样式非常奇特,它的盖子分为两半,可以自由活动,非常轻巧。
梁富生说:“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我平时就在里面睡觉。睡觉的时候,我把脚的那边盖住。如果我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另一边也合上。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麻烦别人了。”
“活人墓”建成后,梁富生在村里大摆筵席,为自己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席间,他感谢这些年来大家对自己的照顾,和大家正式道个别。曾经接受过梁富生帮助的村民,看着年迈的他为自己准备后事,都感到很心酸。
如果他有孩子,也不至于晚景如此凄凉。村民们纷纷表示,愿意为梁富生送终,不肯让他一个人住进墓里。
但梁富生不愿麻烦别人,他对村民们说:“等我去世了,请大家帮我把机关打开就行了。”
办完丧礼,梁富生就收拾好东西离开了村子,搬到山上开始了独居生活。
村民们不放心,经常来看望他。起初大家对这座活人墓很恐惧,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村里出面为梁富生办理了五保户手续,当人们看到梁富生一直用蜡烛照明时,就想办法给墓里通了水电,尽量让老人生活的便利些。
如果梁富生需要出诊,村民们会轮流来背他下山。
日子一天天过去,梁富生过得倒也逍遥自在。
独自生活的梁富生,如今已是95岁高龄。他一如既往的在山间采药、在村子里治病救人,活得充实而忙碌。
每天晚上,他都做好了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躺进棺材里入睡。但第二天,总会再次迎接黎明的到来。
梁富生曾经以为自己时日无多,这才搬进墓中,坦然等待死亡。不曾想,若干年过去,他的身体却硬朗不输当年。
时光,仿佛将他遗忘了!
梁富生老人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国各地很多人的关注。
机关重重的活死人墓,使人们感到离奇、神秘、惊悚。当了解梁富生老人的经历后,大家又为他“现代版福贵”的不幸人生而叹息。
叹息过后,更多的是敬佩。
梁富生老人虽然人生不幸,但他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痛苦中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学习医术、悬壶济世、造福一方百姓。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正因为梁富生经历了太多的苦,所以才不愿别人也来承受这样的痛苦。他在真心帮助别人的同时,无形中拓宽了自己的生命维度。
有人说:他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自己、温暖了别人。
从梁富生老人的神奇经历中,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向死而生”的人生课题。
面对生死,梁富生老人从不畏惧,反而更加用心地去感受生活。或许,只有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才能真正平静、真正解脱,得大自在。
死亡,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它并不可怕!
既然迟早要面对,那不妨把死亡视为“最忠实的朋友”,想象着它与我们始终并肩同行。
站在“向死而生”的角度,思考并直面死亡,是为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地活着。
只有正确的面对死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体味到生命的宏大意义。
. END .
【文| 天山月 】
【编辑| 毛毛雨】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60岁捆油桶冒死泅渡,93岁客死他乡,揭秘陈独秀之女的离奇事
陈独秀之女陈子美:93岁在美国病逝,遗体一个月都无人认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