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郑州人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让我再一次拥抱你)
远眺郑东新区。/ 全景
日新月异、快马加鞭的郑州,是值得被宽容、被赞赏,也值得被拥抱的。
人口迈过千万门槛,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往往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老龄化将至、人口结构转型的背景下,能够吸引多少居民,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中国的千万人口城市,又将增添新成员:今年内,西安和郑州的常住人口会超过一千万,到明年,杭州和青岛的常住人口数量也将达到这一数字。
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的郑州,再次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4年,在电影《天下无贼》里,葛优饰演的黎叔自问自答:“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引来影院里的一阵哄笑。十几年前,常常把“人太多了”的抱怨挂在嘴上的我们,也许不会料到如今各大城市会爆发一场“抢人大战”。能否跻身“千万人口俱乐部”,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
郑州地铁的开通速度也显示着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全景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和这些早就吸引了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相比,郑州身上有一种朴实的草根气质。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地级市郑州也是行政级别最低的一个。长久以来,无论是河南人还是外省人,都还不习惯把它视作一个创造繁华、孕育奇迹的地方。
从很多角度看,郑州都是一个平凡的城市,但是作为近几年崛起最快的城市之一,它给一千万人提供了一种踏实而向上的生活。正如在那首著名的《关于郑州的记忆》的结尾,李志用沙哑的嗓音唱道:
“时间改变了很多又什么都没有,让我再一次拥抱你,郑州。”
黄昏的郑州。/全景
中原郑州:年迈的新秀
提到郑州你会想起什么?
也许会有很多词汇一下子涌到嘴边,但是如果把其中属于整个河南的部分去掉,郑州独有的印记还剩哪些?
大多数人大概会茫然地摇摇头,至多经过一番搜肠刮肚,想起郑东新区那栋看上去憨厚朴拙的“大玉米”,或者是李志的那首以郑州为名的歌——尽管江苏人李志,真正踏足这座北方城市的次数也并不太多。
很多人对郑州的印象,还停留在平原上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 全景
冲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蜿蜒向东,依次经过河南最有名的三座城市:洛阳、郑州和开封。
在俯仰皆是古迹、处处都有来历的中原大地,郑州的城市文化符号相对比较模糊,尤其是被洛阳、开封两座城市一左一右夹在中间,长久以来郑州给外人的印象,无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新兴城市。
要算起来,郑州的历史其实长得吓人:三皇五帝都在这块地方留下足迹,商朝更是直接把都城建在今天的郑州,由此得来古都的美名。但和西边洛阳的牡丹石窟、东边开封的古城古韵相比,郑州漫长的历史又好像没有转化成太多城市记忆。
郑州黄河景区炎黄帝雕像。/ 维基
一直到清末,开封还是河南省城,郑州只是其下辖的一个县。1906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这条未来一百年的南北大动脉穿城而过,给了郑州崛起的机会,但郑州的好运气还不止于此。京汉线通车的同时,陇海铁路开建,这条东西动脉同样穿过郑州,让它成为中原腹地的铁路枢纽。
同一时期,还有一个相似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的邻省河北。
1907年,从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的正太铁路通车。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桥,这条铁路线最终选择在石家庄与京汉铁路连接,小村庄石家庄取代了正定成为铁路东侧的起点。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石家庄不仅成了正定县的上级行政区,还取代保定和天津,成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
1911年,郑州站。/ 维基
你看,有时候城市的兴衰也往往就是在几年之间埋下了伏笔。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余秋雨在一篇散文里如此形容开封。成为铁路枢纽后不到五十年,郑州工业迅速发展,到了1953年,从县升格为市,次年,就接替开封这位老贵族,坐上省会的位置。
“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这是当时给出的省城变更的理由。
由此,小小的郑县,终于成为河南省的中心。
俯瞰郑州国棉三厂的苏式建筑。/ 全景
小县城到大县城?复杂的混合体
今天的年轻人,几乎已经不再听过亚细亚商场的名字,但在九十年代,这是所有来到郑州的人必须要打卡的地方。
那时,央视播出的一则广告里,一个孩子用童声说出自己的梦想:长大了,我也要到亚细亚。天津的一个小学生给亚细亚商场的总经理王遂舟写信,告诉他班上很多同学写作文《我的理想》,内容都是到亚细亚当营业员。
诞生在八十年代末的郑州亚细亚商场,给当时中国的零售业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亚细亚商场。
在那个中国消费者还不习惯于被当做“上帝”对待,营业员也不习惯对顾客笑脸相迎的时代,全国大大小小的商场里“非买勿碰”的标语尚未完全撕去,亚细亚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体验。
服务人员标准的站姿和普通话,统一的制服和白手套,商场中间的乐手和喷泉……日后很多中国商场的标配,都由亚细亚在那个时代首创。商场开业当日,郑州人潮水般涌来,保安在门口分批放人,大部分货物销售一空。
就连亚细亚门口的仪仗队升旗,也成了郑州一景。“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西亚”,亚细亚商场无疑是郑州的一张名片。
亚细亚商场门口的升旗仪式。
1997年,王遂舟抱病辞职。盲目扩张之后,亚细亚的神话很快落幕。今天的人或许很难相信,郑州这座内陆的“大县城”曾经诞生过这样的商业奇迹。毕竟在大多数时候,精致都是一个距离郑州有相当距离的词汇。
有网友把郑州的发展概括为“从县城到大县城”,因为在它身上,实在糅合了太多种城市气质。
像所有开足马力冲刺的二线城市一样,郑州遍布工地,城市面貌一天一变。城中村尚且裸露着一座城市最粗粝的一面,高楼林立的郑东新区就已经从媒体口中的“鬼城”变成了城市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这里有全省唯一的211高校、一流大学郑州大学,但在很多时候,人们总还是向隔壁开封的河南大学投去惋惜的目光。
郑州的前行有目共睹,但这种前行却常常不是步调一致的。就像当年的亚细亚,在一个农业大省的省城里,居然孕育出最先进的商业模式。郑州在很多时候,的确呈现出一种“大县城”的土气。但在这片土气背后,三条地铁线悄然穿行,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人口也将达一千万。
郑州,毕竟和昨天不同了。
郑州地铁规划图。/ 维基
谈论郑州,就是在谈论河南
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为首批国家中心城市,几年后,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也相继入选。其中争议最大、讨论最多的,就要数郑州了——不仅行政级别最低,GDP总量也仅排在全国十五名开外。
不过,作为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当然不只看经济指标。正如有专家所言,与其说是郑州入选,毋宁说是郑州代表河南入选。
如果把郑州的一千万人口,放在整个河南的一亿人口来看,也许会感慨这一天来得太晚了。根据相关报道,今年上半年,河南的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这比全国城镇化率超过50%,整整晚了七年。
河南,一处农田正在收麦。/ 全景
耕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二的河南,无愧于“中原粮仓”之名。而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种人多田多的情况,是郑州县城既视感的源头,也是几十年来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多而加在河南人身上偏见的源头。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的科学家施一公,1967年出生在郑州。他在美国时曾碰到一个中国人,双方攀谈起来。施一公问对方是哪里人,回答是河北人。等施一公说出自己是河南人后,对方才不好意思地解释,自己也来自河南,但碍于河南人在外名声不好,就总是自称河北人。
安阳的千人饺子宴。长久以来,农业一直是河南的底色之一。/ 全景
加速崛起的郑州背后,书写着河南甚至更多内陆地区的发展逻辑。它们没有太多精致的外在和内里,那些刚刚从小镇甚至乡村搬进城市的居民,还来不及创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广州的骑楼。所以在郑州,你总能嗅到一种混乱的草根气息,但新生就在这种气息里诞生。
之前,一个河南省的旅游口号流传甚广:心灵故乡,老家河南。作为中国历史的腹地,很多故事、很多血脉都从这里发端。如果今天还对河南怀有偏见,也是时候改一改了。
少林寺位于郑州下辖的登封。/ 全景
站在郑州街头,你可能看到来自CBD玻璃幕墙的反光,也可能闻到郊区飘来的田野的味道,你能听到工地的轰鸣和人潮汹涌,也能去不远的少林寺听一听钟声,去黄河边看一看波涛,去老工厂的遗址上仰望拔地而起的高楼。
和一些大城市相比,它可能看上去还是那么平庸,成千上万的新郑州人也还没酝酿出独属于他们的小说、电影,城市风韵,他们只是整日为了生活奔忙。
但日新月异、快马加鞭的郑州,是值得被宽容、被赞赏,也值得被拥抱的。
“啥也别说了,先吃碗烩面!”/ 全景
参考资料:施一公,《我是河南人》,《河南日报》,2013.6.6吴晓波,《大败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徐有礼,《探寻郑州近代工业的历史轨迹》,《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9李玲,《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刍议》,《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1喻晓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与主要任务》,《区域经济评论》,2018.6孙诗瑶,《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2采访/曹吉利,图编/苏炜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