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

虽然给自己创作的系列作品起了个《迷醉花园》的名字,但孙晓乐告诉记者,如何能够在一个过度绚丽多彩的世界里守住自己的那一点灰色,才是他更在意的事情。“搞创作就跟讲故事一样,你自己都不信的东西,怎么说给别人听?”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2)

刚从美院毕业那会儿,孙晓乐也有过一段迷惘期,找不到方向的感觉。

“当时就觉得要成为一个职业的艺术创作者,很难!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有可能搭上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好。要是你把它就当作个爱好和生活态度,那无可厚非,可一旦作为职业,就跟你在大雾中走钢丝一样,得加上一万分的小心,才可能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以后,才能谈到如何让作品更有力度的问题,得先过这一关。”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3)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4)

从上初中那时候起,他已经开始接受严格的绘画技法训练,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美院毕业。这也就意味着,他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班出身。“可这不能代表任何东西,如果要追溯自己接触艺术的具体时间,小时候在土堆里撒尿和泥玩的时候算不算?那时候,我总是会把砖头幻想成小汽车,把小水洼幻想成汪洋大海,把杂草丛幻想成奇幻森林,把几个小石子当成小人就能玩上一下午。是那个时代造成了玩具的匮乏和极其有限的乏味空间,可这对我来说可能更好更有利,因为这等于给了我培养想象力的机会,让我乐此不疲的把自己接触到的有限空间幻想成一个无限广阔且充满乐趣的天地。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如此。”

为了逃避枯燥的文化课,刚刚成为一名初中生的孙晓乐就一头扎进画室,从用铅笔画出第一个白色正方体开始,接受西方写实绘画的基础训练。稍晚懂一点绘画艺术的人都知道,这种创作方式和方法跟所谓的想象力并没有多大关系,可这种不断的写生描摹却给了他另一种能力,那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力。“这个加上原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就成了我的左右手,不管我后来做的是什么职业,这两种能力对一个人来说都是件好事。”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5)

《莉莉丝逃出伊甸园》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6)

《迷失的迈那德》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7)

《诸神的极昼-潘》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8)

《诸神的极昼-芙罗拉》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9)

《纳西索斯之镜》

作为一个标准的90后,孙晓乐更愿意用“气质”来区分不同的艺术家。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孙晓乐没有刻意把自己固定在某种创作形式上,而是不断尝试着多种多样的媒介方式,比如绘画,或是影像方面。“这个选择是自然而然的,毕竟它们都有不同的表现风格,可以带给创作者不同的灵感来源。总觉得风格这东西比较表层化,而且是可以被模仿和制造出来的。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哲学是一个人的气质问题。我觉得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也都有自己的独到气质,而且越是经历时间考验就越浓厚越纯粹。我们经常说什么‘画如其人’这类评论,不就是这个道理么?你看毕加索,还有罗斯科、莫迪里阿尼或者波洛克,都是这样。”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0)

左《APP先生肖像》 右《伟光的肖像》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1)

《孤岛》系列

在视觉艺术领域,绘画显然比其它媒介方式更原始也更直接、有力,这也是孙晓乐始终钟情于绘画的初衷所在。“人都有涂画的本能,就像语言是一种天赋一样。如果说记忆、思想、情感这些东西处于一种流动的、无序的、不确切的状态,那么绘画就是可以让它们成为固定可见的确切图像的一种创作形式,同时又不只是一种表达或呈现的方式,它会反作用于人,会影响你看待生命和观察世界的方式,这里面就有无穷多的可能性了。”

说到为何又会选择摄影作为另一种创作手段,他的回答倒是言简意赅:“就觉得是一种补充吧,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摄影和绘画的界限已经没那么明显了,都是在通过光影来表达自己,至于藏在背后的意蕴,都需要欣赏者去自行体会。”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2)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3)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4)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5)

《迷醉花园》系列

孙晓乐喜欢看书和写日记,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一些心得和体会,很多创作的灵感也来源于此,比如他的《迷醉花园》系列作品。

因为看了著名作家波德莱尔描写印度大麻的同名文集,孙晓乐决定用“人造天堂”这一概念创作出关于植物的一组作品,这就是《迷醉花园》了。“要理解这个概念其实不难,波德莱尔就是用它来描绘大麻和鸦片对人的作用,一旦人吸食了这些瘾品,就很容易进入到一个忘我的状态,但这个‘天堂’可不是上帝赋予的,而是人为的自我麻痹后产生出来的东西,很虚幻,很假。我把这个概念延伸出来,用它来隐喻人类通过发达的技术为自己创造出当下的生活环境,却迷醉于一些虚妄的东西,所以才会有一种明显的黑暗和压抑在里面。”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6)

《极昼花》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7)

《花丛》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8)

《花丛2》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19)

《理想花园二》

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他尝试把中国传统绘画里的“气”和西方绘画中的“光”加以结合,以一种不自然的人造光营造出朦胧感十足的视觉效果。“好看”的同时,发人深省。

孙晓乐告诉记者,阅读和书写是他最习惯的实现自我提升和拓展的有效方式,“是真真正正的读书,而不是刷微博看微信!”在他看来,后者自带的片段式阅读习惯,只会浪费一个创作者的时间和注意力。“读书实际上是在阅读另一个人的大脑,写日记有助于帮我们梳理、归纳学来的知识,在温习和思考中完成自我反省。我承认朋友圈里有更图文并茂的东西,但它面对的只是你通讯录里的那几百个人,而且往往华而不实,像是表演。”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20)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21)

《16比9的月亮》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22)

《夜如潮涌》

出生于河北老家的孙晓乐,无疑是个典型的北方人。至于为何会选择到杭州定居,他的理由只有一个——对这座城市自带的文化底蕴的深深迷恋。“这里(杭州)是个温文尔雅的地方,艺术氛围可能不像北京或上海那么热闹,但文化底蕴就摆在那儿,同样有很多的创作资源,又不会让一个创作者过分急躁,是个很难得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里会让人静下来,有助于艺术家在一个过度绚丽多彩的世界守住自己的那一点灰色。”

谈及当代艺术,孙晓乐有着他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很少具备的冷静视角和成熟态度,甚至不惮于用到“鱼目混杂”这么刺耳的形容词。“说眼花缭乱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份混乱的感觉了,很多人都在一味追求新奇的东西,至于这会不会造成形式主义的盛行,没人在乎。你去看看各种画展或是艺博会就知道了,那么多只停留在视觉表层的东西,跟壁纸有什么区别?艺术不是请客吃饭或者撒尿和泥,吃完就埋单?那是快餐!艺术是一件需要长时间打磨的正经事,过早的符号化或是过早被消费,都会存在有很多潜在问题,所以现在新一代艺术家当中才会有那么多抄袭模仿的现象存在,这样搞下去还能叫创作?我不觉得!”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23)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24)

孙晓乐

1990年5月生于河北,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定居杭州,Artpollo阿波罗艺术网签约艺术家。2011年,参与“质·语”综合绘画工作室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2年,“此时此地 不来 也不去”孙晓乐作品展,杭州。2013年,参与“Give bus”驻地创作计划,杭州。2014年,参与“零方案—转塘拆迁区驻地创作计划活动回顾 策划批注”,南京。2015年,第五届转塘艺术双年展,ART转塘艺术空间,杭州。“迷醉花园——孙晓乐+陈大瑞”,Dhomes艺术空间,杭州。

“艺术波普”沙龙展,水岸山居,杭州。2016年,阿波罗艺术未来展,北京。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25)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26)

艺术生活空间(艺术工场)(2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