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什么时候开始进攻苏联(英为何不在苏联与德国两败俱伤之后再发起诺曼底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争至少造成了9000余万军民伤亡和5万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那么这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究竟是何时爆发的呢?目前国际上一般把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作为二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事实上法西家的侵略扩张却经历了相当复杂漫长的过程。
1931年9月18日晚10点左右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河本末守中尉指挥数名部下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炸毁。事后日本关东军造谣称此事系中国军队所为,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随即以此为由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从而就此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的历史序幕。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1936年3月7日纳粹德国的军队堂而皇之开进了《凡尔赛和约》明确禁止德国驻防的莱茵非军事区。纳粹德国这次军事行动表面上是在德国领土上展开的,然而却使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战略上相对有利的地位。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随后趁势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提出领土诉求。当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大肆扩张之际美、英、法等国却在推行绥靖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曾向国际联盟求助,然而由美、英、法等国主导的国际联盟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采取默认放纵的态度。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美、英、法等国再次选择袖手旁观。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署的《慕尼黑协定》背着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让给了德国。这一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美、英、法等国之所以对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奉行绥靖政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1929年起从美国纽约华尔街开始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所以深陷危机泥潭之中的美、英、法等国都希望能集中精力应对国内危机;另一方面美、英、法等国也希望利用法西斯国家的力量牵制、防范苏联。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美、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选择袖手旁观。
纳粹德国在莱茵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行动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由于美、英、法等国的纵容才得以实现的。在二战全面爆发前苏联曾一度试图联合西方国家打击法西斯势力。1935年苏联与法国、捷克等国缔结了友好条约。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使苏联意识到西方国家正在有意识地将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入苏联。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矛盾为纳粹德国提供了可乘之机。
德国先是摆出向东扩张的势头以迷惑美、英、法等国,却又在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的形式发起波兰战役。波兰战役爆发后英、法尽管对德宣战,然而西线的英法联军并没与德军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军事冲突,以致于后世将当时西线的战斗称为“静坐战”、“假战争”(phoney war)。这时英、法等国仍在指望着德军拿下波兰后向东进攻苏联。
1940年4月9日腾出手来的德国突然攻击了丹麦和挪威:丹麦仅仅象征性抵抗4小时后就全国沦陷了,挪威也在抵抗63天后全境沦陷。到了这年5月份德军以迅雷之势席卷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二战前号称拥有欧洲大陆最强陆军的法国只抵抗了39天就投降了。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至此除英国和苏联之外的整个欧洲几乎都处于德国的掌控之下。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当晚英国首相丘吉尔向全国民众发表了关于援助苏联的演讲。这番演讲可谓慷慨激昂,不过事后丘吉尔却是这样向人阐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战争结果:“战争结束后我希望德国人躺进坟墓,但我也希望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痛哭地呻吟”。
从英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言:苏德双方两败俱伤无疑是最为有利的。事实上远在大洋彼岸的尚未介入战争的美国其实也有着一样的小心思,不过法西斯势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已使美国越发警惕起来。由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阵营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为实现共同的侵略野心而成立的军政联盟,而这种侵略野心恰恰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美国作为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受益国是要维护既定的国际秩序的,而轴心国却试图通过侵略扩张的方式打破既有的国际格局,这就造成了美国与轴心国的利益冲突。美国要谋求世界霸权就要尽可能削弱其他强国,而在二战初期轴心国集团在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都频频得手:德国正在全力与苏联争夺乌克兰地区的油田,与此同时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正配合意大利同英国争夺北非。
亚洲战场的日本也相继在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中接连取胜,中国东部人口和经济分布密集的半壁江山已沦陷于日寇之手,1940年9月日本趁法国在欧洲战争中败于德国之机夺取了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至此日军已直接威胁到美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菲律宾以及美国在太平洋的贸易航线。如果此时日军大举西进,德军夺取高加索地区,那么德军和日军将实现在中东的战略会师。
一旦德军和日军实现在中东的战略会师就能将中、苏两个拥有辽阔战略纵深和庞大人口规模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彻底封锁包围起来。这不由得令美国担心:一旦德、日两国战胜中、苏意味着整个亚欧大陆将彻底沦陷于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之手,然后德、日两国就会利用亚欧大陆的资源和人力对北美实施战略封锁,到那时连美国本土的安全也将受到威胁。
这时美国国内存在一股极力反对介入战争的孤立主义思潮,然而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已意识到美国不可能在这场全球战争中置身事外。在美国军火企业是私营企业,所以私营企业主自然不愿把自己生产的军火无偿提供给别国。罗斯福为此想出了绝妙的一招:租借。联邦政府出钱从军火企业购买武器装备,然后联邦政府再把自己买来的武器提供给盟国使用。
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正式签署《租借法案》。在苏德开战之前美国已向英、法等国提供过援助。1941年5月6日罗斯福宣布将中国纳入《租借法案》。同年6月24日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的援助范围将扩大到苏联。在德军围困莫斯科期间哈里·霍布金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紧急造访莫斯科,在这里他同斯大林进行了两次会谈。在第一次会谈时霍布金就开门见山地向斯大林询问苏联需要美国援助什么物资。
第二次会谈时斯大林交给了霍布金一张纸条,上面清晰地写着:轻高射炮、铝、50毫米机枪、30毫米步枪,斯大林还说:“如果无法完全满足的话,只要给我们高射炮和铝,我们就可以打上三四年。”霍布金就此认定苏联方面具有顽强的抵抗意志,否则不会将铝作为优先要求。美国援助苏联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苏联能成功抵抗德军,如果苏联本身就缺乏抵抗意志,那么美国就有必要重新考虑对苏援助的事了。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发动了偷袭,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时对美国宣战,美国由此开始直接介入战争。美国的参战使斯大林看到了战胜纳粹德国的希望,于是他向美、英提出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方案,试图以此缓解苏联在东线战场所面临的压力。然而美、英方面一边向斯大林保证一定会尽力援助苏联,另一方面却迟迟不兑现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
美、英援助苏联就是为了让苏联去抵挡纳粹德国的势力,既然有苏联人在前面扛着,自己何必往前冲呢?最好是等到苏德双方两败俱伤之时再出来收拾残局,这样岂不是以最小的代价就能攫取战争的胜利果实了吗?渐渐地斯大林也感觉出了美、英的意图,苏联不得不在东线战场独自面对德军。当苏联人咬牙坚持到1943年2月时迎来了战争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德军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的1/4。
战争的主动权就此开始向苏联方面倾斜。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德军与苏联红军出动280万名士兵、近8000辆坦克、超过5000架飞机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军已完全丧失战略主动权,被迫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在此之后则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在相继发动了10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役后苏联红军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
苏联红军随即攻入波兰等东欧国家境内,此时德国的石油供给已被彻底切断、国内经济也已濒临崩溃的地步。相比之下苏联尽管损失惨重,但在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上的巨大优势正日益表现出来,事实上这时苏联的胜利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1944年6月6日在苏德战场形势已明朗化的情况下此前对开辟第二战场一直推托的美、英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由此在德军西部开辟了第二战场。
可以说美、英选择在这时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是深思熟虑过的:在此之前美、英之所以对开辟第二战场态度消极无非不过就是希望让苏德双方多消耗一阵,然而到1944年苏德战场的形势已然明朗化,德国的战败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这时美、英再迟疑不决,那么一旦苏联红军拿下整个德国后势必将继续向西推进,届时整个欧洲大陆都将成为社会主义阵营,而这显然是美、英所不愿看到的。
美、英在这时已然将苏联视为在战后必须予以遏制的战略对手,又怎能放任苏联占领整个德国乃至继续向西推进呢?诺曼底登陆后美英军队和苏联红军一方面作为盟友共同打击纳粹德国,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构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谁都希望自己能尽可能往前推进以攫取更大的好处。如果1944年美、英在开辟第二战场一事上但凡再迟疑一下而使苏联占领了整个德国,那么战后的国际格局将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