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得做家务活(从小开始干家务)
从五六岁起,我就在父母的指导下开始了简单的家务劳动。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那时候由于都是多子女家庭,加之父母都要工作,所以家里的很多家务活交给孩子们去干,这是很多家庭的通常做法。
记忆中,我最早干的家务活是擦桌子和刷碗,后来又学会了自己洗手绢等小东西。我极度讨厌刷碗,这个习惯保留至今。那时候,我和哥哥姐姐都不愿意在饭后刷锅刷碗,于是就约定谁吃饭最后吃完就由谁来刷锅,这叫“压桌刷锅”。所以,每次吃饭我们都比着看谁吃得快,因为我最小,比不过哥哥姐姐,所以刷碗的活基本上都是我来干。
再稍微大一点,有一点力气了,我就负责在家里烧开水、灌暖水瓶。说起暖水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大有机会见到当年的这种物件了。那时候的暖水瓶分为几个档次,最高档的是不锈钢外壳,次一档的是铁皮印花外壳,再次一档的是塑料外壳,再次一档的是用生产自行车链条零件时冲压剩下的带钢下脚料做成的多孔外壳,最低一档的是用竹篾编成的暖瓶套。暖瓶的内胆都一样,都是里面镀银的双层真空玻璃制成,在最底部有一个尖尖的小尾管。我家最早都是用最低档的竹编暖瓶套,这种暖瓶的结构是这样的:暖瓶胆的底下是一个黑色橡胶做成的圆形垫圈,垫圈下面是一个十字交叉的木条瓶底,在十字交叉的木条顶部用小钉子与外面的瓶套固定。
那时候,家里的炉子一般在早上生火之后一天都不会熄灭的,平时炉子上就墩着用来烧开水的带提梁的铝壶,屋里的桌子下面是两把暖水瓶,烧水的铝壶一壶水正好可以把两个暖瓶灌满。一般情况下,我会把铝壶拿到自来水龙头下把水接满,然后放在炉子上,过一会就去看看水是否烧开了。一开始我心急,过一会儿就揭开壶盖看一下,后来爸爸把我领到炉子旁边让我仔细观察,一开始水壶里的水开始冒出小气泡,爸爸告诉我这叫“小开”,说明水还没开,又过了一会儿从壶底冒出一个个大气泡,整个水面沸腾了,爸爸告诉我这叫“大开”,这才是真正的开水。每次等到水烧开了,我就跑到炉边,用双手把铝壶提下来,然后到屋里从桌子底下取出两个暖瓶,打开瓶塞往壶里灌水。等到两个暖瓶都灌满了水,大人会把炉子封上,用的时候再捅开。
六岁时家里有了妹妹,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照顾妹妹。那时候妈妈上班去了,爸爸白天睡醒之后要出门买菜,我就在家里陪妹妹玩,给她讲我自己胡编的故事,诸如“孙悟空逛商场,随手变出一块钱”之类的,她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另外,还要给她准备吃的。那时候家里有小孩可以通过医院开证明到街道订牛奶,订了牛奶之后就会发给一张取奶的硬纸卡,上面印着日期,每天拿着空的玻璃奶瓶到重庆道与河北路交叉口的取奶点去换一瓶装满的奶瓶。那个玻璃奶瓶的瓶口上盖着一块和瓶口一样大的圆形硬纸板,外面再用皮筋扎上一张蜡光纸。这个皮筋每天一个攒下来,就是姐姐梳辫子或者跳皮筋的原料。取回来的牛奶都要倒进锅里煮沸,这是个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活,因为牛奶不同于水,一旦煮沸会一下子从锅中溢出来,所以需要眼睛一刻不停地盯着。那时给妹妹每天一瓶牛奶根本不够吃的,于是爸爸又去小白楼的开封道一家食品店里买一种叫做奶糕的东西。那个奶糕是一个绿色纸盒的包装,上面印着一个胖胖的娃娃头像,右边写着三行字“婴儿奶糕,香甜好吃,营养丰富”,里面是用很薄的白纸包着的一块块白色压制成的奶糕块。爸爸教会我怎么给妹妹做奶糕,我就按照爸爸教的做法,把两块奶糕块放到小锅里,加上一点水用勺子把奶糕块压碎,然后放到炉子上煮,最后变成像浆糊一样的东西,再用小勺喂给妹妹吃。
到了七岁时,我就正式学着生炉子做饭洗衣服,开始成为了家务劳动的主力之一,这种家务劳动一直延续到我上初中后爸爸退休。从那之后,家务活的主力变成了爸爸,我则专心读书考试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