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均100元贵吗(成都的消费在下沉)
有人拿着高收入却已经开始下沉,有人崇尚精简,还有人超前消费到无法自拔。
如今的消费者都在想什么?
“抓住年轻人的喜好,成为他们惯性消费的对象。”几乎每个品牌都在尝新转型。
我们所见到的IP、网红、创新、直播,大都是流量下的新产物。
消费场景在演变,用户和时代背景也在更替,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在花钱这件事上的“执着”。
成都人的消费性格
爱吃也爱买
过去十年,成都12 2区域的人口总量都呈正增长。除锦江、青羊、金牛、武侯,其他区域的城市化率均有提升。
如龙泉驿、新都、温江、双流、郫都、新津、青白江,城市化率都增长至70%以上。
城市容量变大的同时,电商交易额也有显著提升。
今年京东发布的“双十一”成交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四川省购买力排名位居全国第五,成都位列成交额榜首。
从用户特征来看,四川女性用户成交额占比43.44%;35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60%,新用户趋于年轻化。
就数据来看,线上交易较为活跃的商品主要为电子产品、母婴用品、生鲜、医疗用品。
由此可见,线上消费仍然以满足刚性需求为主,偏爱健康服务、生鲜、母婴、电子产品。
线下消费方面,以150元以上人均消费为中高端消费,我们发现大众点评上锦江、青羊、成华高消商户品类较为丰富。二圈层高消商户人均最高不超过300,一圈层内则有商户人均消费达到了千元以上。
成都高端消费的能力可能远比想象中要高。
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2021前三季度成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0%,与前三季度GDP增速基本接近。
再宏观一点,过去五年(均指前三季度数据)成都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有趣的是,尽管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但从大众点评数据来看,成都的人均消费水平却相对较低。
克而瑞四川综合大众点评消费数据,整理发现成都一二圈层人均消费水平在44-62元之间。
高新区人均消费超过60元;人均消费在50-60元之间的区域有4个;人均消费在45-50元的区域有5个;人均消费低于45元的区域只有1个。
分区来看,武侯区商户基数最大;锦江区人均消费51元以上商户占比超五成;成华、青羊、金牛人均消费百元以下商户占比超过90%。
人均消费在下沉,但相比本土超市,单价更高的便利店为什么火了呢?
成都人的便利店情结
罗森狂热背后
这几天,#成都#罗森便利店在网络走红,一群便利店狂热粉为之狂欢。
凭借出色的鲜食、甜点,在与全家、711对垒的局面下,罗森迅速打开年轻消费市场。
但,受限于地域分布,长期以来,成都没有罗森,重庆没有全家,川渝两地的便利店并未完全同步。
这次罗森以收购WOWO便利店为契机,飞速完成在蓉布局,有人感叹,成都终于集齐了全家、711、罗森。
也有人不解,一个“小卖部”为什么有如此热度?
我们给不出标准答案,但看了以下数据,或许你也能明白一二。
年轻化 消费群体基数庞大
在成都,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群体的平均年龄为15-59岁,约有1439万人。主要劳动占人口占比近七成。
成都四年新增常住人口489万,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7年增长10119元。社销零总额较2017年增加2044.5亿。
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高出总体水平1%。
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普遍具备独立产出能力,足以为生活必需品、饮食、娱乐等等需求买单。
就业缺口大 人才需求保持高位
以58同城公布十大新职业就业趋势为例,城市分布上,2021年7月十大新职业招聘活跃的城市TOP10里、成都位居第二,仅次于北京。
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春招季,一线城市校招岗位同比下降4%;新一线城市校招岗位同比增长4%,已成为应届生就业吸纳的主力军。按比例来看,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应届生留存率最高,其次是二线城市,三四五线城市应届生留存率都在25%以下。
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推动银发经济需求缺口扩大,有关数据显示,目前老龄产业的应届生需求集中于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是养老产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最主要的招聘地域。
据BOSS直聘《2021人才资本趋势报告》,2020年新一线城市相对一线城市的平均人才流动率为1.2,为2017年“人才大战”以来最高水平,人才净流入规模较2019年提升12.1%。成都2020年人才流动率为1.19徘徊在平均值区间。
越来越多数据显示,受产业结构调整、教育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成都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作为全国行业招聘热度最高城市之一,这里的文娱、运动、医美、推拿、影像、夜间经济极为发达。
无论是以健体、形象塑造、休闲放松为目的消费行为,还是庞大的电商市场和MCN机构,都昭示着这座城市里,有极大部分人群在通过眼球获益。
代入到便利店,比起传统的超市,便利店小而精的风格,偶有的周边产品、限定或合作商品、自成风格的速食,一方面满足了办公族快捷的就餐需求,洞悉年轻消费者的好奇心理,给人营造一种“探索”的消费氛围。
自有品牌和另类“文化”输出,这恰恰击中了当代消费者对于文化消费的执念。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企业观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