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孔明)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孔明简介
孔明
紫陶学院院长,教授,硕导,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红河学院教学名师。
现为云南省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专家、红河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红河学院设计学学科领衔专家、红河学院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与创新方向学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
传统陶瓷工艺研究,建水紫陶工艺研究。
教学情况:
主要担任的课程:成型工艺、陶瓷装饰、陶瓷泥塑、烧造工艺、磨光工艺、陶艺创作。
生平经历:
1973年1月生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字常熙,号雅凤。曾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附中美术专业、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1997年进入红河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陶瓷工艺、建水紫陶工艺。个人持续多年对建水紫陶历史及工艺展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培育组建了国内高校第一个建水紫陶专业教学团队和研究团队。紫陶学院主要创建人,紫陶学院首任院长;在国内外建水紫陶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学术业绩:
建水紫陶研究领域主要成果先后获云南省人民政府奖三等奖、红河州人民政府奖二等奖、红河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先后主持有关建水紫陶研究方向的各类基金项目11项,获项目研究资金共计80余万元,紫陶代表作品《无釉彩填白陶-云南映像》、《无釉彩填白陶-春晓》、《无釉彩填白陶-葫芦丝声鸟语歌》、《无釉彩白陶-甲骨卜辞》、《无釉彩填黑陶-沧源瓦语》、《紫陶雕塑-彝乡烟袅》等先后获“艾琳·国际工艺奖”银奖、第十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银奖、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铜奖、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金奖、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 银奖、第十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 铜奖、第四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银奖、第二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优秀奖等20余项;在《装饰》、《民族艺术研究》、《艺术百家》、《美苑》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建水紫陶学术论文/作品40余篇/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个人专著《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主要项目、专著、论文、作品:
01.主持完成红河学院重大项目“建水紫陶器型及其纹绘艺术研究”2006-2008年
02.主持完成云南省教育厅项目“清末民初云南建水紫陶纹绘艺术研究”2007-2009年
03.云南建水紫陶装饰纹案“残帖”的表现艺术[J].美术大观.2008年
04.清末民初云南建水紫陶“陶烟斗”器形及其纹绘艺术[J].美术大观.2008年
05.“似残非残、有残至美”论建水紫陶装饰艺术“残帖”美[J].装饰.2009年
06.云南建水紫陶烟斗与“无釉刻填彩绘”艺术[J].山花.2009年
07.《陶瓷雕塑-彝乡烟袅》第四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 银奖 2012年
08.主持完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码技术在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中的应用研究”2012-2015年
09.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工”与“艺”[J].红河学院学报.2012年
10.建水紫陶工艺特征与文化艺术价值解读[J].音乐大观.2012年
11.《无釉彩填白陶-葫芦丝鸟语歌》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银奖 2013年
12.数码艺术在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
13.论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成因与发展[J].美术大观.2013年
14.云南民间传统工艺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探析[J].美术大观.2013年
15.清末民初时期建水紫陶圆斗装饰艺术赏析[J].音乐大观.2013年
16.数码技术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中的应用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3年
17.解读建水紫陶彝族纳楼土司黑陶斗的造型与装饰特征[J].美苑.2013年
18.建水紫陶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3年
19.《建水紫陶-无釉彩填白陶-云南映像》“艾琳·国际工艺奖”银奖 2014年
20.红河哈尼族土司建水紫陶烟斗的装饰图案与文化特征解读[J].装饰.2014年
21.云南建水紫陶烟斗造型设计的审美价值[J].大舞台.2014年
22.清末民初紫陶名家“建水三王”饰陶作品赏析[J].大舞台.2014年
23.清末民初时期建水紫陶“草书陶斗”装饰艺术赏析[J].读书文摘.2014年
24.建水紫陶产品“陶斗”上的人物画装饰艺术[J].鸭绿江.2014年
25.《建水紫陶-彩填白陶-云南映象》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金奖.2014年
26.清末民初时期建水紫陶产品“陶斗”上的人物画装饰艺术[J].鸭绿江.2014年
27.清末民初建水紫陶“陶斗”上的博古纹装饰艺术[J].黑龙江史志.2014年
28.紫陶山水出茂元-清末民初建水紫陶名家箫恩荣作品解读[J]. 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
29.清末明初时期建水紫陶“陶斗”上的风俗画装饰艺术[J].叁花.2014年
30.清末民初时期建水紫陶产品“陶斗”上的残贴装饰艺术[J].鸭绿江.2014年
31.建水紫陶“陶斗”上的山水画装饰艺术赏析[J].戏剧之家.2014年
32.清末民初时期建水紫陶“行书陶斗”装饰艺术赏析[J].中国包装工业.2014年
33.建水紫陶无釉磨光与彩泥刻填工艺的形成与发展探析[J].华章. 2014年
34.建水紫陶产品“陶斗”上的花鸟画装饰艺术[J].科技风.2014年
35.论清末民初时期建水紫陶产品“陶斗”书法装饰艺术[J].戏剧之家.2014年
36.清末民初时期建水紫陶产品陶斗上的民俗图案装饰艺术[J].青年与社会.2014年
37.浅析建水紫陶“陶斗”装饰工艺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J].才智.2014年
38.主持红河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工艺美术专业学术带头人”2014年
39.云南建水陶瓷发展历史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
40.主持完成云南省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紫陶学院的构建路径研究与实践”2015-2018年
41.《建水紫陶-无釉彩填白陶-春晓》第十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 银奖 2015年
42.主持完成红河学院重点项目“基于产学结合的陶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5-2018年
43.《建水紫陶-红彝家园》中国曲靖陶瓷艺术作品邀请交流展 一等奖 2015年
44.《建水紫陶-白陶彩填-佤族纪元》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百花杯”铜奖 2016年
45.建水紫陶-云南·印象·雀之灵之一、之二[J].艺术百家.2016年
46.主持红河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重大项目“支撑建水紫陶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群建设”2016年
47.专著《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年
48.《建水紫陶-沧源瓦语系列之克罗克》第二届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 优秀奖 2017年
49.《紫陶学院的构建案例》红河学院第八届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18年
50.《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云南省第二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2018年
51.《建水紫陶-彩填黑陶-佤族印象》云南省第十二届工艺美术“工美杯”金奖 2018年
52.《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红河州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2018年
53.《建水紫陶-白陶彩填白陶-甲骨卜辞》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 铜奖 2018年
社会评价:
以下内容节录来源于《中国艺术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网(2016年6月27日):标题“对话形上之思的形下之器-记孔明的“陶斗”研究及其创作”
……在涉足建水紫陶研究之前,孔明经历了从云南艺术学院附中、云南艺术学院到中国美术学院长达十余年的院校学习过程,其作品创作从技法到审美上都受到了中西方绘画的深刻影响,但从艺术层面上来说,多年来在院校形成的严谨的绘画基本功成了他后来进行陶艺创作的素养基础。在从事建水紫陶实践创作研究的初期,孔明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包括制泥、拉坯、修坯、绘制、刻填、压坯、烧造等建水紫陶工艺制作的技术性问题,但他凭借毅力、天赋以及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循序渐进,在短短的十余年内,掌握了建水紫陶的各项制作工艺,并运用这些技艺创作了许多精彩的紫陶作品。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云南本土的各种日常形象,还是经典的文人图式,经由原汁原味的建水紫陶工艺跃然陶上,与相得益彰的器型浑然一体,关于生命与文化的思考便由此娓娓道来。在他创作的优秀作品中,以获得“艾琳·国际工艺奖”银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的《无釉彩填白陶天球瓶组合——云南映像》最具代表性,该作品由三件陶器组成,器形的创作灵感源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流行的天球瓶造型。瓶体装饰图案以云南的孔雀和植物为题。从表现的具体内容来看,在这组作品中运用“孔雀”这一特定题材来进行创作构思有着十分深刻和突出的象征寓意,一如孔明所述:“云南是孔雀的故乡,孔雀是云南的标志和符号”;就表现技法而言,变化丰富的画面效果,是通过建水紫陶特有的绞泥彩填、分色彩填、单色直填和原色补填方式来完成的,图案中的孔雀、植物、山石等在具象表现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简化和夸张手法进行处理,画面充斥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既是对自然的讴歌,又是对生命的礼赞;“天球瓶”虽为明代以来的传统经典器型,但其渊源却关联于当时中国与西亚的文化交流,它本身即是文化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变化的一种结果。正是基于对这一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孔明在制作器型时才能够大胆创新,根据刻填装饰画面的需要大幅度缩减瓶颈,削去瓶肩,突出瓶腹,从而达到器型与装饰内容的统一。与纸上绘画不同,影响刻填装饰的效果贯穿整个制陶工艺过程的始终,为了追求最终的雅致色调,瓶体均以白泥作坯,经还原烧成后呈现出淡淡的青灰色,多种高饱和度、低纯度的彩泥统一于其中,既富于变化又显得稳健、沉着。其娴熟的技艺一方面来源于多年如一日的勤勉,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与建水紫陶工艺大师们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在他创作的一件件精美的紫陶作品中,可以看到诗画交融间的笔墨既满带纸上的淋漓洒脱又渗透着金石的铿锵与厚重,“澄怀观道”的禅意境界尽在其间。
孔明的陶斗美术研究及其创作之路是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问题而做出的个体实践,他的成果为建水紫陶这一优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创作范例;同时,也在普遍性的层面上为探索边疆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当然,对于孔明个人的艺术生涯来说,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以下内容节录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4月17日)标题:一种陶文化的十年追溯之旅—评《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红河学院的孔明教授(现年43岁,云南蒙自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于20世纪末期开始关注建水紫陶,并于2000年始对建水紫陶展开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在当时很少的一些尚不成熟的,乃至零星的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他深入寻访制陶前辈匠人,遍访古窑遗迹,从民间藏家手上四处搜集“古陶斗”的实物证据,历尽艰辛,耗时整整十年终于撰写完成《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一书。从着手研究的一开始,他就意识到,陶艺是一种体验性极强的文化形式,无论是制作的工艺过程,还是赏玩品鉴的阶段都需要亲身参与。为此,他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展开了大量的制作实践。十年来,在历史求证与艺术体验的往返中,孔明教授逐步找到了恰当呈现建水紫陶历史文化的途径,即建立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梳理到文化体验,从工艺形式到精神内涵的活态文化表述方式。他在本书中,严谨而简练地梳理了建水紫陶的发展历史,清晰明了地描绘了建水紫陶独特的工艺流程,更凭借从民间收集和拍摄到的大量实物图片生动地呈现出建水紫陶的文化韵味。并通过对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的详尽评说,梳理了建水紫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审美内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点明了建水紫陶与当地少数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从而在汉文化、地域性、民间性三个层面相融合的框架中凸显了建水紫陶的独特性。
《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建水紫陶概述、建水紫陶古陶斗概述、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古陶斗珍品美术。第一部分共有两章,第一章精炼概括地陈述了建水陶瓷的历史,包括地方的历史沿革、自然与人文的特点、古窑址的分布、建水陶瓷历史的时代划分;第二章对建水紫陶的产生背景、历史发展、工艺流程、产品分类作了介绍。集中挖掘了建水紫陶的文化渊源,并探究其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动力,为逐步揭示建水紫陶的具体精神内涵建立了宏观的历史坐标
著作的第二部分,通过陶斗及其装饰工艺的形成与发展、陶斗装饰工艺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古陶斗的种类共三章,较为系统地呈现了陶斗作为建水紫陶发展至鼎盛时期主要产品的具体形态,以及它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关联,真实地再现了五千年华夏文明在面对世界格局裂变时所经历的危机,以及在困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该部分对陶斗的分类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它为进一步整理散落于民间的实物样本提供了条理化的思路。
在为读者建立起关于陶斗的整体形象之后,著作的第三部分进入到文化精神层面的分析,以较为典型的陶斗产品作为例证,深入地探讨了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该部分的内容分别涉及到陶斗与中国书法装饰、陶斗与中国文人画装饰、陶斗与少数民族图案装饰、陶斗与中国传统民俗图案装饰之间的联结关系。从结构上看,这四个章节的内容似乎是一个分类陈述,但就其中探讨的问题来说,实际上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作为汉文化在云南边陲地区传播的重要中心,临安古城(今云南省建水县)内外的众多古迹已经显示出它与中原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而古陶斗上传统的诗、书、画、印的装饰则从更微观的角度见证了这一点。同时,少数民族图案在陶斗装饰上的应用又体现了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此外,当把这些充满原生意味的图案同来自中原的中国传统民俗图案放到一起时,会发现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层面其实有着许多可以贯通的观念。至此,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不是一本关于地方陶艺历史介绍性的简单书籍,而是一本以地方陶艺为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独特著作。
尽管著作的第三部分已经就一些陶斗作品展开了十分具体的分析与评述,但按整体上的目标来说,作者希望分享的体验还不够。因此,作者在第四部分对清末民初时期的古陶斗珍品又分别进行个案研究。该部分占据了全书共三分之一的篇幅,对每个古陶斗的评述涉及到作者简介、实物尺寸、造型特征、烧成颜色、磨光程度、装饰内容、装饰工艺、技法与风格、文化意蕴、美学判断等内容。其中,对于陶斗装饰书画的内容典故、风格技法、文化意蕴等,均展开了非常细致的考据与分析,而更重要的是把所有形式因素综合起来的美学判断。该部分虽然是由55个独立的个案研究组成,但对审美精神的体悟始终贯穿其间,以小见大地将民族文化置于读者眼前,再加以对照精美的实物图片。由此,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取向都具体化了,阅读成为把玩古陶斗的情境体验,这也正是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过程中所获感悟的分享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亮点,则表现在书中所列举论述的建水紫陶古陶斗原先都没有名称,每一个陶斗的题名都是孔明教授经反复推敲后题加的。这一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本书来说尤显重要,其既牵涉大量的考证问题,也触及文化理解的问题。前者需要丰富的古代文学和文化专业知识以寻绎考证的线索,后者需要深厚的古典修养以概括古陶斗的文化意义。只有在二者完美结合以后,这些古陶斗所隐藏的文化信息才能够得到揭示,所呈现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到升华。尽管这是一件并非一定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但孔明教授不但完成了,而且完成得相当完美。可以说,孔明教授对每一个古陶斗的“命名”过程,是在一种新的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激活这些古陶斗的古典文化价值,从而赋予了这些古陶斗以新的文化审美和认识的过程,这样的工作,无疑是创造性的。陶斗在孔明教授的研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是一般的研究做不到的,因而也使本书具有了研究与创造兼备的鲜明特色。
可以说《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是一本集陶艺历史、陶艺文化、陶艺美学研究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作者基于严谨的学术态度,依据大量的实物实证材料,对于一些需要进一步拓展的问题,则审慎地为后续学者的研究留下路标。本书以历史概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为我国的陶瓷历史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而且也为宏观的历史叙述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本书的问世,对建水紫陶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能够改变建水紫陶在全社会的认识向度,提高其文化声誉和商业价值,人们也将藉此书打开进入紫陶文化世界的大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