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千古名篇(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

苏轼之所以名列唐宋八大家,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人所尊崇,主要就是源于他的才华。而能够彰显他才华的,便是那首著名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

苏轼是复合型人才,当然指的是在做学问方面。在官场上他并没有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以致于当那位红颜侍妾王朝云说出“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时,扪腹徐行的苏轼也不得不开怀大笑“此言固当”,说得恰如其分极了。

明月几时有千古名篇(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1)

苏轼怀子由

苏轼的中秋词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明月几时有”时,苏轼知密州,是密州太守,那是前呼后拥“倾城随太守”;那是地方大员,那是八面威风;那是壮志满胸,豪情满怀。所以表现在文字方面,也是春风得意,也是踌躇满志。即使在中秋之夜,在案牍劳形之余的片刻有那么一点失落伤感,也是蜻蜓点水,不足为虑。

“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北宋神宗熙宁9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那年苏轼四十岁,按道理正是他年龄、阅历、经验都处于巅峰的时候。苏轼知密州,是他自己请求,争取到的,用官场术语来说叫做外放。

他从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开始,远离新旧党争的漩涡,由京城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说起这事儿,其实是怨苏轼自己,大家都知道,苏轼为宋神宗所赏识,所以就安排到自己身边做个近臣,负责撰写诏书一类的文字活儿,当然也少不了顾问一番。

所以当神宗皇帝垂询苏轼对新政的看法时,直肠子、炮筒子、不会拐弯的苏轼竟然信口开河,说什么“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听到这些话,把苏轼引为“自己人”的王安石当然不高兴了,于是就把苏轼调离皇帝身边,让他当开封府推官,让他整天处于脚不落地的处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之中;

苏轼得罪了王安石还不算,还得罪了一大帮其他领域的官员。熙宁三年元宵节, 皇帝颁布诏旨,开封府可以购买浙江的灯,并且可以“讨价还价”。明眼人一看就是巧取豪夺,“打脱牙齿和血吞”的“乱摊派”,别人都是明哲保身,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可是苏轼不是一般人啊,他毕竟是苏轼啊,于是按捺不住一腔豪情“为民请命” ,他直言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少数人的耳目之乐,却耗费了众多百姓的“必用之资“,请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因为喜欢苏轼而采纳了他的建言,可是那些想借此机会逢迎谄媚甚至中饱私囊之徒,却认为苏轼断了他们的财路,于是之后的“乌台诗案”爆发,就不只是新旧党争那么简单,苏轼无意中的“树敌”,落井下石再踩上一只脚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

我们知道了这些,就知道为什么苏轼会一再要求外放了,苏轼在密州说话还是算数的,因此心情还算舒畅,所以就有了《超然台赋》,就有了喧嚣之后的凝神静思,就有了离别十年后的妻子王弗入梦,因而有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有了“自东坡中秋词一出,余词尽废”的那首“明月几时有”。

有人说,“明月几时有”的魂儿在那首词,我却认为那首词儿的魂儿在叙,君不见,如泼墨挥毫,如飞来之笔,简单点过”丙辰中秋“这个时间节点,马上以突兀排山倒海之势诉说胸中丘壑,“欢饮达旦,大醉”,简单六个字,却拥有丰富的内涵,有情感的白描----那便是“欢”;有为什么达到此境界的动作----那便是“饮”,君不见,不是小口喝,不是闲情逸致地品,不是有口无心地喝,不是抿,一个“饮”字将苏轼多少年来的郁闷、委屈、压抑、痛苦尽情宣泄出来。

在古诗词中,用饮这个字眼的语句不知有多少,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王翰的“欲饮琵琶马上催”、包括后来者辛弃疾的“鲸饮未吞海”、明朱朴的“把酒为鲸饮”、李东阳的“我狂不去当重来,鲸饮碧筩三万吸”等都是表明这种情愫。“大醉”大者,酣畅淋漓;醉者,神情恍惚而心智清楚。

明月几时有千古名篇(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2)

无人会登临意

想起了过去想不起来的事儿,触动了心底不曾有过的愁绪。于是“作此篇”哪里是“兼”怀子由,其实就是想念兄弟。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恋人一样,“你想我吗”?“不想、不想、不想,滚一边去,有多远滚多远”,其实这是正话反说,每一句的不想都是万千思念;每一句的不想,都是想他时刻不离我身边。苏轼何尝不是如此呢?

苏轼虽为密州知州,终究是江湖之远,难免有抑郁在心,不能对同僚说;对家人来说,又不能理解自己。只有对自己的弟弟苏辙可以倾吐,兄弟两个惺惺相惜,当年曾经共同见证“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终于在密州也没有呆多长时间,也就是两年,就收到了到河中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任职的调令,后来虽然改知徐州。但是苏轼不想错过和弟弟见一次面的机会。

明月几时有千古名篇(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3)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齐州

此时的苏辙在齐州任掌书记,齐州也就是今天的济南。其实苏轼当年选择外放密州,也就是希望离弟弟近一点。那个时候不比现在,有火车,有动车,即使有车马,还有官职在身,也不能擅离职守。熙宁六年,苏辙拖家带口到济南,也是因为自己在当时的京城开封,生活并不是那么滋润,也就是口袋里面瘪瘪的,想回趟四川老家也不那么容易。

听说“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会其郡从事阙,求而得之”,由此可见,苏辙也是奔着济南也就是齐州“家家流水、户户垂杨”去的,据老人家们说,在路上随便掀起一块砖,就能够看到流淌的泉水。当然苏辙也看中了其中的富庶,尤其是民风的质朴。

明月几时有千古名篇(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4)

这就是苏轼词中的弟弟子由

本来苏轼在赴密州任上想在济南和弟弟苏辙过个团圆年,那个时候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节,可是因为苏辙早在十月就动身去了汴京述职;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苏轼决定前往齐州,没有考虑到气候变化因素,刚出发就大雪封路,到潍州也就是山东潍坊时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元旦”了,错过一个难得的良机,又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元旦雪停了,苏轼继续赶路,没有想到又是大雪,又是道路泥泞,等到到了济南时,苏轼“敝裘羸马”俨然成了古代牧羊北海的苏武了。

明月几时有千古名篇(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5)

峨冠多髯的苏轼

苏轼看到在残雪未曾消融的凛冽寒风中迎候自己的三个侄子苏迟、苏适、苏远,激动得热泪盈眶,自从爹爹苏洵辞世,兄弟两个携家带口返回眉山守孝三年;而后王安石变法,兄弟二人如参商两星颠沛流离,各自奔走。而今虽然没有见到弟弟,见到弟妹和孩子们,苏轼也是特别开心、特别知足了。更何况还有京城时的故人李常,能够陪着自己饮酒、谈学问、流连湖光山色。

知道了这些,对于我们更好领会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愿今天的月圆之夜,皓月当空,我们所有相亲相爱的亲人、友人、爱人、恋人都能够“千里共婵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