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动宾译法(译准动宾关系)

什么叫动宾译法(译准动宾关系)(1)

如何将文言句中的“动宾关系”译准呢?可按如下步骤分析判断:

首先,看是否是“支配式”,若直接由动词支配宾语,则直接按一般顺序译。如“背本趋末”(贾谊《论积贮疏》)、“起视四镜”(苏洵《六国论》)、“十则围之”(孙子《谋攻》)。若一眼看不出,则先对该句意思揣摩,看是否是“直接支配式”,若是,译出来也合情理,则也直接按顺序译,例如“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史记·鸿门宴》)中的“杀之”,从意思上看得出是“杀他”。

其次,如按一般支配关系译不通,就要考虑是否是“动补关系”。这种关系容易看出来。如“贱妾留空房”“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而公子独与客留赵”(《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般人绝不会将它们分别看成“留什么”“挂什么”“留什么”,而看得出是“留于空房”“挂于东南枝”“留于赵国”。若不是这个类型,再从学过的“使动”“意动”“为动”等关系上想,如是这几种“动式”,则按它们各自的规律译出,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之”,即“使他活下来”。

什么叫动宾译法(译准动宾关系)(2)

最后,若不属于以上各类情况,可在动词后加一个介词“于”(译“动补关系”当然也是这种办法,只是很容易看出罢了),然后根据句意、文意,灵活推出“于”的具体用法。如果发现是主语在“对宾语施动”,就把“于”理解成“对”,这就是所谓的“对动”用法。如“仁而下士”(《信陵君窃符救赵》),可理解为“仁而下于士”,可直译为“对士下”。如果发现是主语在“被宾语施动”,就把“于”理解成“被”,这就是所谓的“被动”用法。例如“逼兵势耳”(《三国志·赤壁之战》),可理解为“逼于兵势耳”,这句可直译为“被兵势逼罢了”。发现是主语“让宾语动”,就把“于”理解成“让”,可姑且称为“让动用法”。例如“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这句可直译为“康肃笑而让之遣”(康肃笑着让卖油翁走)。其他情况类推,即:若认为“于”(或补出的“于”)可作“被”“让”“对”等用,就根据文章译出这个“动宾关系”。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