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从小品到小品你知道

小品节目是衡量春晚水平的晴雨表,是广大观众关注和议论的重头戏。所以,今年的春晚小品热搜话题至今不断,比如有如此的说法:最生硬的小品是《初见照相馆》、最无聊的小品是《对视50秒》、最广告的小品是《上热搜了》,还没来得及笑的小品是《马上到》——“还没来得及笑”,想想就可笑!

小品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从小品到小品你知道(1)

真的观众,敢于直面尴尬的小品,敢于正视惨淡的晚会。当然,网友的这些评价不一定准确,但十分,也许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或者是“曲高和寡”的缘故吧!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尴尬小品,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做“流量”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的很寥寥,因为键盘侠不知创作难,没有身受难同感——我想,春晚导演可能也会这样想。

然而既然我关注“小品”了,当然不免目光要扩大。于是,从故纸堆里就整理出了“小品”的前世今生,分享给大家。

初见“小品”名词

“小品”一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里。该书至少有四个地方记载名士在读或讲“小品”的活动,比如文学篇第30节的“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瓦官寺,讲《小品》”、第43节的“殷中军读《小品》”、第50节的“后见《小品》,恨此语少”等等。

此处讲“小品”,带书名号,实际上是一次读书活动。所读之书的全名叫《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常被人简称为《小品般若》或《小品》,另有《大品般若》。《小品》只有七卷,而《大品》有27卷,故有大小的区别。

小品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从小品到小品你知道(2)

可见,此处的“小品”指的是严肃佛经的节略本,语言简约篇幅短小从而易于诵读和传播,备受人们的青睐,于是,“小品”这一名词流传开来,“品”的含义在此是品读、品味经典的意思。

小品文现身

最早将“小品”作为文学概念的是明万历年间的学者王纳谏。大家可能对王纳谏这个名字不熟悉,他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王圣俞——其“江中遇鬼”的故事被蒲松龄写进了《聊斋志异》:王圣俞南游,泊舟江心。既寝,视月明如练,未能寐,使童仆为之按摩。忽闻舟顶如小儿行,踏芦席作响,远自舟尾来,渐近舱户。~。全文只有200多个字,有兴趣的可以读全文。

小品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从小品到小品你知道(3)

众所周知,大才子苏轼除了诗词书画赋之外,还写过大量的随笔小文章,谈养生、评美食、记旅游、论人物等等,内容丰富率性、文笔活泼风趣。

作为苏轼粉丝的王纳谏很喜欢苏轼的这些小文章,就把它们选编成册,命名为《苏长公小品》出版。从此,“小品”成了文学意义上的一个名词,小品文开始兴起和发展。

小品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从小品到小品你知道(4)

苏长公就是苏东坡

特别是晚明大儒陈继儒写的小品文集《小窗幽记》的面世,更使“小品文“名声大噪,写小品、读小品、论小品蔚然成风!

自此,“小品”一词已经与佛经没有任何关系,它有了新的内涵:一个小的故事,让人去品味;它“篇幅短小,隽永新异”。

喜剧小品登场

喜剧小品的登场起源于演艺界面试学员。考察者现场出题,学员当场表演,时间不能太长,内容还要尽量的丰富,所以题目往往从有故事又风趣的小品文里选择,叫小品文表演,在演艺圈内简称“小品”。

有考试就有应考,就有总结提高和规范。于是,“小品”表演这种文化“小菜”就有了如下标准:短小精干、情节简单;幽默风趣、滑稽可笑;雅俗共赏、角度新颖等等。

在1983的首届央视春晚会上,严顺开表演的《阿Q的独白》,被认为是"小品"这一表演形式首次在全国公开亮相;

1984年的春晚,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使小品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并成为以后历届春晚不可或缺的节目。

小品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从小品到小品你知道(5)

赵丽蓉、宋丹丹、巩汉林、赵本山、范伟、高秀敏、黄宏、郭达、郭冬临、潘长江、蔡明、冯巩、孙涛、沈腾、贾玲、贾冰等等一大批小品明星也先后脱颖而出,小品这个演艺形式也空前火爆!

于是,我们现代说的“小品”,就已经默认是指的喜剧小品的演出形式了,而把明清时流行的“小品文”归到散文里了。

小品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从小品到小品你知道(6)

赵本山

小品是一幅漫画,是一个“哈哈镜”小品里有故事,更有笑声——水平和理解有限,若有不当之处,欢迎补充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