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

作者:宛晋之子(梁学晋)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

 我的毑婆家强家塔是吕梁山黄土旮旯的一个小山村。三川河在距它数里之外的地方。村子坐落在山腰的一块坪地上。山下有一条潺潺的小溪,向北流入三川河。三川河又曲曲折折向西流入黄河。自然,这里属黄河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有三千年农耕文明的足迹。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2)

 我在十岁的时候与三岁的妹妹随母亲来到这个村庄。我们投入了吕梁山的怀抱,黄土地以它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们,用它甘甜的乳汁喂养了我们。从此以后,我就成了强家塔村人,成了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3)

 这里的地形沟壑纵横,梁峁交错,一切呈现着自然的原生状态:村里有一层层的石头结口的土窑洞,有石砌的院子,石垒的墙。院子里有石板的桌子和石凳。牲口的圈里有石槽和石臼。村坪圪旦有石碾和石碨。看着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4)

 我的毑(外公)和毑婆很疼我们。当时,我的父亲已瘫痪在床,母亲又要上地,又要做饭,又当婆姨又当汉,拼死拼活地供我读书。我在学校自然勤奋刻苦,星期日和假期回家后,尽力帮母亲担水、劈柴,干自留地的活。  可是,由于父亲历史的原因,虽然我的成绩特别优秀,是那个时候的“学霸”,但初中毕业后未被高一級学校录取。所以,我就跟上生产队劳动,整整的一年,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做了一年真正的农民。自然,对黄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  现在,就说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强家塔村一年四季的农耕生活。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5)

 春耕的酝酿是从冬季开始的,冬季要备粪。农家的肥料主要有羊粪、牛粪、猪粪,还有茅粪(人粪)。羊圈主要在山上,拿黄土垫圈。春耕的时候,把这一尺多厚的羊粪一镢一镢地刨下来,一鍬一鍬地铲出去,一担一担地送到地头。冬天,拿茅格栳掏茅粪,担上后翻山越岭,过沟爬坡,送到地里的时候已是腰酸肩疼,汗流浃背,头上冒着热气,喉咙直喘息。把粪倒在挖好的茅窖里,一层茅粪,一层黄土,盖好。所以,这扁担的功夫是不可少的。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6)

 茅厕的茅粪是最好的肥料。说到茅厕,那石头垒的墙墙上,放着一块块的黄土圪垯,那是用来擦屁股的,村里的人们说,黄土圪垯比那纸纸干净。大人们不许娃娃们用有字的纸擦屁股,谁家的娃娃用有字的纸擦了屁股,谁家的娃娃就识不里字,念不成书,因为他糟蹋了文化。我的外爷对我要求很严格,吃枣要啃干净枣核,尿尿要尿到庄稼地里,而且不能对着太阳尿,那样,蝎子会蛰鸡鸡的。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7)

 春风过后,到了入籽的时候。生产队的社员们赶着牛,担着粪,背着挖粪格栳,扛着镢头、耙磨,送送(褡裢)里背着籽,到山上的地里去下种。这正是桃杏花盛开的时候,山山洼洼里到处荡漾着回牛的吆喝声,到处是花花点点的人群,到处是忙忙碌碌的身影,那真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春耕图。  当年,我十六岁,算多半个劳力,每天挣七分工。我不会使牛耕地,我的任务是抓粪、踢壕壕,拨拉土圪垯。因为地远,所以中午要送饭。送饭的自然是婆姨、汝则们,到各家把饭拿上放在筐子里。一般是一盔盔米汤,笼布则里包着一碗骨累(有的地方叫“擦擦”或“不拦则”)和一条则窝窝。饭来了,地里没水洗手,这抓粪的手就拿着窝窝吃了起来,饿极了,津津有味,只觉得五谷香,并不感到大粪臭。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8)

 当赤日炎炎的盛夏到来的时候,黄土高坡,山梁沟峁都变绿了。这是夏锄的季节,社员们在山坡上排成一字斜形,飞舞着银锄,给庄稼除草培土。我被夹在队形的中间,后边有人赶着走,不至于掉队。太阳直射着地面,黄土灼热烫脚。虽然戴着草帽,依然是汗流浃背。 “ 风尘尘不动,树梢梢不摇”。有人边锄边吆喝着风来:喔儿——呜——。有时倒还真呼来一丝凉风,令人顿觉心神一爽。休息时,一片树荫,一段山影,都是难得的阴凉。人们会躺在下面,顷刻入睡。  这就是庄稼汉,他们自称为“受苦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甩八瓣,演绎着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也是夏收的季节,小麦黄了,山坡上露出一片一片的金黄色。社员们拿着镰刀、扁担去收麦。  我自然想起了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社员们还把沟沟岔岔的红砂土,用石头砌成一块块的蔬菜地,种了西红柿、茄子、西葫芦、豆角、白菜、红薯等各色各样的蔬菜,引清澈的溪水浇地,这叫沟塌地。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9)

“秋风糜子,寒露谷,生来熟个割得吃”。秋季是硕果累累的季节。社员们忙着割高粱穗,掰玉米棒,刨土豆,刨红薯,刨萝卜,刨蔓菁,剪谷穗,摘棉花。摘棉花是个细活,要把棉絮从棉桃里抠出来,还不能沾一点叶子。穿红着绿的农家妇女,撒在棉桃绽开的雪白的棉花地里,自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秋收图画。每天收获的粮菜由生产队长和会计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户,天黑的时候人们担着沉甸甸的果实,满载而归,自有一番丰收的喜悦。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0)

 集体的庄稼担回来以后,堆放在打谷场上。晒几天以后,开始打场。摊好的庄稼,先用牛拉着碌碡滚几圈,然后人工用勒杠(连枷)打。十几个人分成两排,面对面,一起一落,“嘭——啪——,嘭——啪——”,发出整齐而雄壮的声响。秸秆飞舞,颗粒都落在了下面。然后,用木叉叉去秸秆,用木锨把粮食堆起来,看好风向,扬去尘屑,留下干净的粮食,然后过称入库。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1)

 秋天是红枣成熟的季节,枣儿累累压满了枝头,就像红色的玛瑙。社员们扛着麻袋,担着格栳,提着篮子,拿着竹竿去打枣。男人们爬上树去打,女人和孩子在下边捡。“啪——”一竿子打下去,顿时像下起了一阵红色的冰雹,人们一窝蜂的去捡。于是,打枣声,红枣的落地声,大人的欢笑声,孩子们的尖叫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欢乐的交响曲。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2)

 秋季最有意思的是剥柳。沟沟渠渠里长着人工务弄的柳丛,那长长的柳条,剥去绿皮,露出雪白的木条,没有骨节,可以做笸箩、簸箕、格栳等家具。晚上,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大场上,一边听盲人说书,一边剥柳。男人们用两条铁钩夹住柳条一拽,勒一道白痕,女人们很利落地就把皮剥下来了。孩子们则用柳皮编成长长的柳绳,栓在树上荡秋千。朦胧的月色下,是一幅欢声笑语的剥柳图。  那是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这黄土旮旯的中国农村,没有电灯,更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文艺享受。农民唯一的乐趣就是听瞎子说书。全村人挤在一眼光棍住的大窑里,听《三侠五义》,听《说岳全传》,听《串枣林》,听带色的“荤段子”。有时,村里来了电影放映队(农民叫“耍电影”的),每村一晚,年轻人会抹黑趟水,翻山越岭去邻村看电影。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3)

 山里的人爱唱歌是天性,无论在黄土之巅,还是曲折的羊肠小道,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歌声。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有后生们“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他们喜欢唱揽工调,四季歌,劳动号子,秧歌调子,《下柳林》,《走西口》,《姐夫唤小姨》等。农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驮炭,心有所感,就放着嗓子唱起来,悠扬高亢,粗犷奔放。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来驱逐疲劳和酷热,赶牲灵的人把歌声洒满山道,小媳妇们手摇纺车,边摇边唱,用歌声倾吐爱情和思念。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4)

 我的外婆和母亲都会纺花织布,家里有纺车和织布机。自家种的棉花,自家纺成线,织成布。听着“吱扭,吱扭”的纺车声,和“沓——沓——”的织布声,感到她们真了不起。  冬天收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山药(土豆)窑窑,胡萝卜窖窖,粮食放在大瓮里。生产队的粮食除交公粮外,连同种子都放在仓库里。由于我们家七老八小,挣不下工分,分红的时候,总是拖欠口粮款。  那是人民公社化的一段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实现了电气化,信息化,家家有了电视,人人有了手机。农民外出打工赚了钱,村民们筑起了大坝,水库里碧波荡漾,水草萋萋。干部们筹划着移民新村,那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美妙蓝图。(写于2015年秋)【写在最后的话】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本。强家塔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据地,是我们的祖先袓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  遗憾的是,在移民拆迁之前,我们沒有把以前的村容村貌拍摄下来。我根据自己的回忆,简单的画了个60年代的村貌图,示于后。还有几张拆迁前拍的照片,一並付后。以图我们以后再建美好家园。圪都上我毑婆家的旧窑洞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5)

荒芜的前院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6)

坪宅宝珍家院子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7)

泥遮了的大庙戏台遗址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8)

60年代的强家塔村貌图

黄土故乡情(黄土情一)(1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