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无所不用其极(论语其然岂其然乎)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四篇“ 宪问篇”,本篇比较集中的内容是对诸侯、大夫的评说,同时对德行、才干、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

论语无所不用其极(论语其然岂其然乎)(1)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文中先是提到孔子对孟公绰的评说。

孔子说,孟公绰这个人呀,在一个家族里当个家臣的能力就绰绰有余,可以很好地发挥才能。

但是呢,要让他去一个国家里当个总理或者宰相什么的,还是做不了的。

首先孔子是认为孟公绰没有这样远大的追求,而是他也是个属于清心寡欲的人,不适合去做太大的事。

后面又提到了,子路来问完人,说怎么做才能做个完美的人。

孔子跟他说,首先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智慧、无私、勇敢,再然是要有像冉求那样的才艺。

最后孔子又说,具备了这四种特征还不行,还得有礼乐之才,这样的人呢差不多就算是完美的人了。

继续下章。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译:

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话、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

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错。

先生他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的话;他等到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有感解读:

这次是孔子问别人,很少有孔子问别人的章句。

公叔文子是卫国大夫,公叔文子在当时的社会上很有声望,政治上很有影响力,大家都说他很好。

而且大家都说公叔文子不说话,不笑,也不收取别人的东西。

所以孔子就问公明贾这个人,也是一个卫国人,问他公叔文子是不是“不言、不笑、不娶”,是不是真的。

公明贾就回答孔子,说传这话的人呀,说话太过了。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公明贾说,其实公叔文子不是不说话,而是懂得适可而止,该说话的时候他才说话,所以不是不言,而是不厌其言。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公叔文子不是不笑,只是到了真开心的时候才笑,没有虚情。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公叔文子也不是不取,而是要合乎于道义,要取得正当才取。所以大家他拿也是应该的。

但孔子最后回答了一句疑惑的话,说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吗?

这点就不知道是孔子不相信公叔文子是这样的人呢,还是不相信公明贾这个人说的话。

或许孔子觉得,真有品德这么高的人吗?

但不管是怎样,公明贾说的这些行为,都值得学习的。

继续下章。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注译:

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叔纥,著名的聪明人。

原文解析: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即便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有感解读:

前章孔子就说过臧武仲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但是这里就讲到这个臧武仲在政治斗争中落败了。

臧武仲是鲁国的大夫,后来得罪了孟孙氏而逃离鲁国。

可是他不肯放下权力,在防区上整兵振武,要求鲁君封他的儿孙永远做这个地方的领导人,这样他才肯离开防区。

他用这个方法,直到得到了想要的为止。

孔子认为他这样做,表面上虽然说是提出退让的要求,不说要挟,但是他实际上是用要挟取得富贵功名与政权。

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其实不光是孔子不信,臧武仲的意图是路人皆知。

尤其是对于孔子这样重视君臣纲要的圣人来说,更是极端,一句话就揭穿了臧武仲虚伪的外交辞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