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受教后的表现(世道乱后孔子的主张)

今天接着唠。

昨天的文章《不讲贵族范,世道变坏了》说到了像宋襄公这种仁义比霸业更重要的体面人开始受到了批评。

兵不厌诈慢慢成了大家的共识,对两面三刀没有底线不识礼节的鄙夷不屑逐渐转向了对胜利者的赞歌。

欲望的潘多拉盒被彻底打开了,君王们纵横捭阖,气吞山河,百姓们三旬九食,牛衣岁月,世道真的变坏了。

像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把个人的晋升之路和军功捆绑在一起,取下敌人的脑袋就是向上晋升的依据,斩杀对方披甲士,取下脑袋就可以晋升一级,全民皆兵下的秦国那时候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把人砍。

是不是很可怕。

世风日下,人心思变,士这个群体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阶层,在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时代里,迎来了君王们的礼贤下士。

朝为布衣,夕为卿相,出入车马,锦衣玉食,但并不是所有的士都是万丈诗书与君谋。

抨击时弊,捍卫人格,这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有人在。

既然世道变了,社会乱了,那就是有病了,要治病就要找出病根,开出药方。

孔子受教后的表现(世道乱后孔子的主张)(1)

这些要为这个时代把脉问诊,施回春之术的人就是至今还在占据我们教科书一席之地的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也不是真的百家,反正就是一伙知识分子吧,按照他们为这个社会开出的药方,归类为不同的流派。

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儒墨道法四家,他们都认为这个社会出大病了,就是对病根在哪和应该开出什么药方争议非常大。

儒家认为病人在于人心,是人心在变坏,法家认为出在制度,墨家有点全包了的感觉,人心和制度都有问题,道家可倒好,认为本来就没啥病,都是大家闲的慌瞎折腾出来的。

正是他们他们互相看不上对方为这个纷乱的时代开出的药方,吵吵闹闹了几百年,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个群星璀璨的历史片段。

作为儒家的扛把子人物,孔子认为世道乱就是不遵守礼乐等级,以下犯上,诸侯大夫僭越,级别低却要享受高等级的待遇,可不就乱了嘛。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周礼。

在孔子的方案里,强调的是一种心理上的依靠,就是在宗法制下,天子和诸侯大夫们本是一家。

相互之间是有血缘上的关系,大家都是同一个家族里的人,天子就是大家的族长,诸侯和大夫就是各自小家庭的族长。

所谓的周礼就是大家共同的文化心理,这样,就可以把天下,国,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

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了,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亲亲之爱”,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这就是对待身边每一个人都要有的“仁爱”,只要做到的这一点,世道不就好了嘛,社会不就不乱了嘛。

这是对待家里的人要有的样子,对待国事上也一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臣要像臣。

只要大家讲孝悌仁爱,君父臣子,这个社会哪里来的问题吗,所以问题还是出在人心上面。

这套说法好是好,那为啥大家不遵守啊。

还是儒家另一个大佬孟子说得更靠谱一些,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什么意思呢,就是时间久了,家族大了,血不再浓于水了,几代人过去了,大家都没有见过面,还说什么仁爱呢。

而且这套说法是自上而下来说的,有利的永远都是“君”,吃亏都是“臣”,时间久了自然会有人说,凭什么。

诸侯在自己封国里面当然喜欢讲君臣父子,因为他最大嘛,但如果面对周天子呢,他又变成了臣了,还愿意吗,这种两套标准的内心想法,可不就乱套了嘛。

这就是为啥年轻人讨厌长辈和他讲道理,而一旦长大变老,自己又很喜欢用道理教育人,所以,我们终将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人数最多,地位最低的低阶贵族呢,这不就是时间久了,人心就思变嘛。

孔子这一套说法还没有把平民算在里面呢,平民连讲礼的资格都没有,孔子从来就没有讨论过平民应该怎么做,他只对贵族讲君臣之道。

孔子受教后的表现(世道乱后孔子的主张)(2)

平民就不说了吧,如果你是个低阶贵族,是不是还是觉得商鞅的那一套砍脑袋就可以往上爬的制度更靠谱一些。

毕竟在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里,你要追求进步就是要破坏礼乐,没有“仁爱”,乱世之中讲这些话还合适吗?

孔子当然知道不合适,但是他很坚持,在鲁国三家大夫胡来僭越周礼,他看不下去了,跑去别国兜售他的为政以德的治国理想,结果处处碰壁。

他自己的学生自贡都说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仁义道德已经说服了人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饱受同时代的人不以为然,孔子的态度就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意思就是天下如果太平的话,我又何必多管闲事呢,“仁爱”解决不了问题,难道我们就应该将它抛弃吗?

孔子受教后的表现(世道乱后孔子的主张)(3)

我只能说,孔子和昨天文章里面的宋襄公一样,都是条汉子。

这里我要再贴出之前的文章《活得长才是硬道理》最后的一段,鲁迅先生在《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里面的一段话。

“自欺”也并非新东西,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孔子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嘛,我们可以说是,但他同样也是民族的脊梁。

孔子的施政思想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不假,但如果我们过度的用现在的治国的标准,治国的手段,治国的对象来评价孔子,未免是太苛刻了一些,这和历史虚无主义者又有什么分别呢。

为什么礼崩乐坏的时代君主们不喜欢道德,难道真的是道德解决不了社会动乱的问题,还是因为以德治国的本身就是在限制他们胡来。

道德之所以能够诉诸良心,就是因为它能让人知羞耻,能让人“有耻有格”,人心坏了,世道岂能不坏。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什么意思呢,就是刑罚能让人不敢犯罪,但人民没有羞耻心,还是可能会作恶。

法律让人不敢做坏事,但拦不住有人想犯罪啊。

最后用《荀子·非相》里面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文章。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意思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能够区分各种事物的界限。

而区分这种界限的标准不就是根植在人心的道德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