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另一个角落(历史的角落十七)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历史,每天都有新鲜事!

历史这门学科,涉及到很多的历史名词和概念,如果将历史学科比作一座殿堂,那么历史名词则是这座殿堂的基石。学生只有对历史名词精确的了解,才能在变化的习题中,找到不变的规律。举例说明:以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史为例:官僚与官僚政治,就是两个需要理清的概念。而官僚政治与士大夫政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官僚,随着国家的形成,就有了官僚。《说文解字》曰:“官者,管也;官,治众之意也”,“同官为寮”。比如我国上古时期的商朝,有内服官、外服官;周代百官的官署,称为“百寮”。足见官僚早已有之。 而官僚政治一词,则是近代西方的政治术语。1745年,法国学者德顾耐创立了这个词,后又被德国学者韦伯继续研究。官僚政治是指:“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的行政权力体系”。官僚政治的特点是:1、分科分层的官僚组织结构;2、严格遵循法律和文书档案;3、选贤任能;4、依赖职业文官承担行政(代替了贵族执政)等。因此,就我国古代历史来说,大约在战国时代,官僚政治才开始形成。秦朝的统一,将官僚政治推行全国。秦汉及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政治,就可以用中央集权、皇帝专制、官僚政治这三个词来概括。 士大夫政治,则又是另一个概念。在官僚政治形成以后,我国的官僚政治随着历史的演进,形成了独特的形态。在秦和汉初的官僚帝国中,存在着两个官僚群体,第一个群体是文吏,主管会计、文书、律法等职能,叫做“优事理乱”,不研究《五经》,秦国主要任用的就是文吏群体。而另一个群体是儒生,秦国儒生比例较小,汉初儒生开始增加,儒生主管教化,研究《五经》,叫做“轨德立化”。一个帝国,既需要法,也需要教化,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儒生和文吏逐渐合流,儒生开始学律法,文吏开始学教化。这就逐渐的形成了“学者兼官僚的”士大夫政治。而这一形成,是在东汉末年完成的。由此可见,士大夫政治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逐渐演变出的一种独特形态。

历史的另一个角落(历史的角落十七)(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