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人本主义的精髓,人本主义的光芒

Amy|作者

Allen|策划

椰子|视觉

1902年1月8日,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他的父母均受过大学教育——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罗杰斯自述他的家庭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强调努力工作的重要性。父母从小就教导他不准喝酒、跳舞、玩牌或是看电影。

罗杰斯人本主义的精髓,人本主义的光芒(1)

卡尔·罗杰斯。图源网络[1]

由于罗杰斯自幼体弱多病和往返学校的长距离通勤,他很少有机会参加课外活动、结交朋友。慢慢地,他开始沉浸在书籍的海洋,而能力也因此远超同龄人。在随家人搬到一座农庄后,他又对观察昆虫和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藉由管理农场的机会,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顺理成章地,他随后选择进入威斯康辛大学农学院就读。大二结束后,他决定顺从上帝对他的呼唤,为从事宗教工作做准备,开始攻读历史(Thorne, 2003)。

01. 中国之行

1922年,作为美国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基督教学生联盟大会的代表成员之一,罗杰斯开始了在中国长达六个月的旅程,而这也成为了他思考模式的转折点。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伙伴交流的过程中,他开始了解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差异性,更对宗教有了新的思考。罗杰斯从此开始对父母灌输的宗教观点产生质疑,并开始追求灵魂、智慧和情绪上的独立与自由。这样的顿悟,为他日后提出的核心理念(即同理心、接纳和真诚)奠定了基础。

“Although I haven’t accomplished so very much that can be seen, yet the trip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weeks that I have spent away from home. In the first place, I have been thinking over, talking over, and meditating over my experiences and impressions of China and the East. That has been valuable.”

"虽然我没有完成很多可以看到的事情,但这次旅行是我离家后最有成效的几周之一。首先,我一直在思考、谈论和思考我对中国和东方的经验和印象。这是很有价值的。"

–摘自罗杰斯的《中国日记》

罗杰斯人本主义的精髓,人本主义的光芒(2)

结束中国之行后回到美国的罗杰斯。图源网络[2]

02. 从神学到心理学

1924年大学毕业后,罗杰斯进入纽约联合神学院继续学习。但是,他对于神学研究的热忱逐渐发生了转变。罗杰斯原以为自己要献身于建设性地改善社会和个人工作,但是他发现许多同学只是为了保住神职地位而信仰一套特定的宗教教义。他对这样带有私欲的行为并不赞同,也因而开始另谋出路,在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师范学院选修了临床心理学。在深造的过程中,罗杰斯得以参加无领导式的研习会的活动,这段经历使他发现自己无法在这种宗教环境中继续逗留。而他也规划好了自己的下一步:那就是进入师范学院就读,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偏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在师范学院学习期间,罗杰斯发现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以冷静客观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在研究所进行儿童相关的研究时,他发现很多临床学家都较为偏重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罗杰斯本人对两边的观点都不完全赞同。但是神奇的是,他的博士论文竟能同时让两种持方满意。(可以说是早期的端水大师了)从他此时设计的人格测验中可以看出,他较为关切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也就是个人中心治疗法的雏形。

03. 初露锋芒

从1928年到1939年,罗杰斯在罗彻斯特(Rochester)度过了前后十二年的工作岁月。他的工作对象是有行为问题或是受到严重迫害的儿童。在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了现有理论的局限性,他开始着手整合、发展新的理论。罗杰斯的思想和理论受到朗克影响极深,后者曾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但是后来逐渐切断了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注:即强调来访者的过往、自我和本我)的连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历,相应地,罗杰斯形成了“自我引导”的理念。他发现,在治疗一些来访者时,这些来访者才是真正知晓治疗方向的人。

换句话说,治疗的目的应当是帮助来访者接受自己的独特性和对自己生活负责任,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咨询师不是权威,而是一位不带评判色彩的协助者。

04. 个人中心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诞生

在咨询中,罗杰斯目睹了来访者从心理失调到恢复的过程,他感到心生敬畏的同时也觉得兴奋。因为目睹了这样神奇的过程,罗杰斯开始想要了解,是怎样的咨访关系使来访者能心理康复。他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把本来依赖直觉反应的咨询工作,转变成有目的的作为;也就是弄清楚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什么治疗元素是有用的。

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罗杰斯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理论逐渐成形,其影响所及直至六十年后的今天。1940年,罗杰斯创立了个人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2年后,他在新书《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Newer Concepts in Practice》中介绍了疗法的原理。

罗杰斯认为,人天然具有自我实现(self-actualizing)的倾向,也就是尽力发挥个人潜能和创造力,以达到建设性的目标。但是人自我实现的程度和周围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人类都有寻求积极关注(positive regard)的倾向。

若一个人能够从亲朋好友身上获取关心时,TA的生命力能被更大地激活,也能更好地自我实现。但是,如果TA从父母处得到的是条件式关注(conditional regard),也就是我们俗称“有条件的爱”时,这个人的自我评价就会和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紧紧绑定在一起,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在价值。

久而久之,一个人的自我和经验将产生不一致(incongruence)。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孩的父母只在TA考100分的时候夸奖TA,那么这个小朋友就容易把自己的价值和父母的肯定挂钩,以不断努力学习而博得父母更多的关注,进而忽略了真正的自己和爱好,例如打篮球、跳舞等。

罗杰斯人本主义的精髓,人本主义的光芒(3)

图源网络[3]

而这种不和谐就是心理伤害、障碍的来源—因为它会使个体产生扭曲的自我概念、感到焦虑、迷惑。相应地,罗杰斯认为在治疗中,关心来访者内心真正的感受乃是最重要的部分。他相信当咨询师能够提供一个充满真诚、接纳和同理心的环境,而来访者又能够感知到这一切时,治疗的效果就会逐渐显现。他坚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来访者将能够逐渐明晰自我,相信自己具备自我改变和成长的动力,最终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Therapy is not a matter of doing something to the individual, or of including him to do something about himself. It is instead a matter of freeing him for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ogers, 1942)

“治疗不是对个人做什么,或让他对自己做什么的问题。相反,它是一个使他能够正常成长和发展的问题"。(Rogers, 1942)

在1957和1959年,罗杰斯在著作中正式阐明了治疗关系的六个核心条件

1.心理接触(psychological contact):双方必须存在一种可以互相影响的关系,咨询师不单单是和来访者坐在咨询室里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展现出TA专注于并与来访者互动的能力。

2.失去协调(incongruence):来访者必须处于一种脆弱的心理状态中(例如:恐惧、焦虑),背后蕴藏的是自我概念和实际体验的不协调。一旦来访者能够意识到自己心里的不协调,就会对治疗抱持着更开放的态度。

3.协调与真诚(congruence and genuineness):咨询师在治疗关系中应当是真诚的,也就是用真我和来访者互动,而不是表露出浮于表面的态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要对来访者披露自己所有的态度,而是应当在合适的时机表达自己的开放、真诚态度以促进良好的咨访关系。

4.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或接纳(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or acceptance):咨询师应当无条件接纳来访者的感受,哪怕它们是负面的(例如:痛苦的、怪异的、不寻常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接纳“并不意味着咨询师认同来访者,而是尊重来访者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存在。这一点的重要性在未曾得到过积极关注的来访者身上显得尤为重要:罗杰斯认为,当来访者从咨询师处得到了无条件地接纳和关注时,将会慢慢对自己也产生更多的积极关注。

5.同理心(empathy):咨询师需要进入来访者个人的知觉世界,感受来访者所感受,而避免做出任何的批评或评判。这是引导来访者改变自我概念、得到积极发展的重要一步。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担心迷失自我的过程,是凭着咨询师极大的勇气。罗杰斯认为同理心是最强大的治愈元素,他相信只要一个人能有被理解的感受,那么TA将能够恢复到原来的自我。

6.对同理心与接纳的感知(perception of empathy and acceptance):仅仅是治疗师无条件地接纳和理解来访者还是不够的—来访者也必须通过某些方式感知到自己有被理解和接纳。治疗师可以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把自己的同理心和接纳传达给来访者,而这个过程应当是自然的、非强迫的。罗杰斯相信,当来访者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时,治疗变化将会发生。

罗杰斯人本主义的精髓,人本主义的光芒(4)

图源网络[4]

05. 大师垂暮

从罗彻斯特的儿童工作,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教授(虽然只有四年),再到于芝加哥创立咨询中心、进行治疗工作,直至后来复归母校威斯康辛大学任教,经过了数十年的辗转后,罗杰斯最后选择在加州安定下来,与妻子住在海边一所美丽的房子里。离开了大学官僚系统的约束后,他以一颗炙热的心开始了在新环境中的工作:包括组织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继续著书立说和成立了至今仍旧存在的“人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udies of the person)-- 一个为不同学术领域成员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

罗杰斯人本主义的精髓,人本主义的光芒(5)

在罗杰斯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间,由于年事已高,他逐渐开始退出个案的治疗工作。但是他依旧活跃于各种研讨会间,和大家讨论、分享他关于治疗方法和国际议题的见解。他以七八十岁的高龄,展示出依旧旺盛的生命力,足迹遍布欧洲和非洲大陆,向当地人民传播个人中心的原理。此外,他还于1980年与来自十七个国家的代表一起讨论国际重大议题,例如维护世界和平和避免核冲突等。

1987年,这位对生活充满热诚、对学习充满欲望、对工作从不懈怠的大师逝世于加州,享年八十五岁(Sharf, 2012)。同年,他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这可以说是对他一生贡献的肯定。

结语

回望看罗杰斯的一生,是对心理治疗充满热忱、对抗社会偏见和宗教束缚的一生;他在当时精神分析盛行、强调治疗师权威角色的社会环境下,大胆地提出人能够实现自我成长,而治疗师的角色不过是旅途中的陪伴者。

从现代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很容易觉得,在乎人本身的福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当我们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来思考时,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显然有着开天辟地的意义。他给心理治疗带来的不同视角,正如同他的智慧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耀。

- END -

References

Rogers, C. R. (1942).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Newer Concepts in Practice. Houghton Mifflin.

Rogers, C. R. (1957).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1(2), 95-103.

Rogers, C. R.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S. Kich (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Vol. 3: Formulation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 McGraw-Hill.

Rogers, C. & Cornelius-White, J. H.D. (2012). The China Diary. PCCS Books.

Sharf, R. S. (2012).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cases. Brooks/Cole.

Thorne, B. (2003). Carl Rogers (key figures i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Sage Publications.

图片来源:

[1]medium/cum-grano-salis/a-way-of-being-by-carl-rogers-a920a6f69756

[2]facebook/Carl-Rogers-The-China-Diary-155739411170072/photos/300374993373179

[3]elisekindya/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

[4] mindful/a-15-minute-meditation-for-self-acceptance/

作者简介 / Amy

灵语国际心理中心实习生

目前就读于多伦多大学社工研究生院

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咪

很高兴遇到也喜欢心理学的你

来源:灵语国际心理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