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都吃什么奇怪的东西(广东人什么都吃)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广东人是什么都能吃的。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再到水里游的,似乎只要是活的,就没有广东人不吃的。为此,广东人还被人们称作有异食癖。
如果查查历史,似乎还能发现广东人的异食癖不是现代才有的。汉朝的《淮南子》中就有记载,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相隔千年之后的唐朝的《岭表异录》,更是将广东人吃鹦鹉、猫头鹰等习惯记录在册。之后的宋朝《岭外代答》中,直接说: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
《淮南子》中的广东人就爱吃猫头鹰
这些记载都坐实了广东人在众人眼中的异食癖。可是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在古代,类似的习惯是几乎所有地区都有的。《汉书》就曾记载,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以五日食之。古者重鸮炙及枭羹。盖欲灭其族类也。显然在当时,食用猫头鹰的习惯非常普遍。
汉朝人其实非常依赖野味来获得肉食
2002年,社科学家在陕西的长安城遗址中,挖掘出一堆餐厨碎骨。其中就发现了猫和黄鼠的残骸。在唐朝,全国各地各有各的地方野味。比如闽浙地区就爱吃青蛙和蛤蟆,江西地区在冬天会吃红烧穿山甲。哪怕是到了清朝,果子狸也是各地公认的美食。所以,野味在古代并非只有广东人的爱好。
古代的都城居民 一样会食用猫肉
古代的畜禽业生产效率一直不高,鸡鸭猪羊等家禽的养殖量,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所以,大部分人其实是吃不上肉的。正因如此,孟子在见梁惠王时,还特意阐述了他的解决办法:要确保畜禽业勿失其时,70岁以上的人才能吃上肉。可见,寻常百姓家吃一次肉是多么困难!
古代畜牧业的产量 远远无法满足大部分人需求
所以,人们就只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来补充人体所需的动物蛋白。野生动物种类越多的地区,就越容易成为人们眼中的异食癖地区。广东地处南部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加上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所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种类繁多。
孟子就提醒梁惠王要注意畜牧业发展
到了近代,环境改变与畜禽业发展,让大部分地区的人都已经吃不上多少野味。但古老的饮食习惯记忆还在,并因为野味的数量减少而逐渐变得“富贵化”。例如在清朝,人们就将熊掌、燕窝、鱼翅等列入八珍。更将驼峰和果子狸等更少见的野味,列入山八珍。为了体现身份,官宦与富人都流行用熊掌、鱼翅和驼峰等来宴客。野味就这样成为了身份尊贵的象征。
从古至今都不会便宜的 燕窝
在价格上更胜一筹的鱼翅
在广东开放通商口岸后,贸易让有钱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用最直接而迅速的方法,来标识自己的与众不同。由于野味价钱越来越贵,所以就成为了商业新贵们的装逼首选。随后又向着其他有身份阶层流动,最后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饮食理念。
近代广州一直是较为富裕地区
富起来的新贵们 都喜欢用野味来彰显身价
所以近现代广东人吃野味,已经不单纯是为了补充身体所需蛋白质,而是把野味当作了富贵的符号。一直发展到今天,野味在广东已彻底承载一种社会功能。任何有身份的人,都会以野味来招待那些倍感诧异的贵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