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书名的由来(日知录选读节选)

作者:六梨《日知录》三十二卷,明末大儒顾炎武倾毕生心力所成,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日知录书名的由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日知录书名的由来(日知录选读节选)

日知录书名的由来

作者:六梨

《日知录》三十二卷,明末大儒顾炎武倾毕生心力所成。

四库总目曰:【书中不分门目,而编次先后则略以类从。大抵前七卷皆论经义,八卷至十二卷皆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卷、十五卷论礼制,十六卷、十七卷皆论科举,十八卷至二十一卷皆论艺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杂论名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为杂考证。】

又曰:【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非如杨慎、焦竑诸人偶然涉猎,得一义之异同,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

此书可谓国学一小百科。

不过此帖没啥正经话说,就是选有趣的条目摘录下

貌似也不能算有趣……反正就是这样,以上。

罔孚裕无咎

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已也,而况“初”之居下位未命于朝者乎?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此所谓“裕无咎”也。

若受君之命而任其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矣。

《易·晋》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P: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反正还是委吏、乘田、技工啥的时候,作好本职,再和下层打成一片就是。人家没把你当“士”,你也别太那啥了……在位后的事另说。

游魂为变

【精气为物】,自无而之有也;【游魂为变】,自有而之无也。

夫子之答宰我曰:【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

所谓【游魂为变】者,情状具于是矣。延陵季子之葬其子也,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张子《正蒙》有云:【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其精矣乎!

鬼者,归也。张子曰:【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此之谓归。

陈无己以【游魂为变】为轮回之说,

吕仲木

辨之曰:【长生而不化,则人多,世何以容?长死而不化,则鬼亦多矣。夫灯熄而然,非前灯也;云霓而雨,非前雨也。死复有生,岂前生耶?】

邵氏《

简端录》曰:【聚而有体谓之物,散而无形谓之变。唯物也,故散必于其所聚。唯变也,故聚不必于其所散。是故聚以气聚,散以气散。昧于散者其说也佛。荒于聚者其说也仙。】

盈天地之间者,气也。气之盛者为神。神者,天地之气而人之心也。故曰:【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圣人所以知鬼神之情状者如此。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非有所托而生也。【文王在上,于昭于天。】非有所乘而去也。此鬼神之实而诚之不可揜也。

朱子曰:【昭明,露光景也。】郑氏曰:【焄,谓香臭也。蒿,气蒸出貌。】许氏曰:【凄怆,使人惨栗感伤之意。】鲁庵徐氏曰:【阳气为魂,附于体貌而人生焉;骨肉毙于下,其气无所附丽,则发散飞扬于上,或为朗然昭明之气,或为温然焄蒿之气,或为肃然凄怆之气。盖阳气轻清,故升而上浮以从阳也。】

延陵季子,春秋吴季札。

张子,北宋张载.

【视之而弗见……】出自《礼记·中庸》。

P:就是记记古人的鬼魂观,基本是士大夫的观点,想多了解的再去细究就是。

凡易之情

爱恶相攻,远近相取,情伪相感,人心之至变也。

于何知之?以其辞知之。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是以圣人设卦,以尽情伪。夫诚于中必形于外,君子之所以知人也。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先王之所以铸鼎也。

故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身之防,御物之智,其全于是矣。

【将叛……】出自《易·系辞下》。

【听其言也……】出自《孟子·离娄上》。

P:上面说的观人方法挺实用的,不经意的时候稍微注意下,基本一个人的大体情况还是能看清的。

言私其豵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先公而后私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先私而后公也。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至于当官之训,则曰以公灭私,然而禄足以代其耕,田足以供其祭,使之无将毋之嗟,室人之谪,又所以恤其私也。此义不明久矣,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也。

P:这篇没啥好说,基本常识,不过貌似属于一搞被无视的基本常识。

变雅

六月,采芑,车攻,吉日,宣王中兴之作,何以为变雅乎?《采芑》传曰:【言周室之强,车服之美也。言其强美,斯劣矣。】 观夫《鹿呜》以下诸篇,其于君臣、兄弟、朋友之间无不曲当,而未尝有夸大之辞。大雅之称文、武,皆本其敬天勤民之意。至其言伐商之功,盛矣大矣,不过曰【会朝清明】而止。然宣王之诗不有侈于前人者乎?

一传而周遂亡。呜呼,此太子晋所以谓【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固不待《沔水》之忧,《祈父》之刺,而后见之也。

【自我先王……】出自《国语·周语下》。

P:这篇宣王啥的说法不必当真,小雅里其他歌功颂德的也不少,但取其意而已。

夸毗

【天之方懠,無為夸毗。】(《诗·大雅·板》)

釋訓曰:【夸毗,體柔也。】天下惟體柔之人,常足以遺民憂而召天禍。

夏侯湛有云:【居位者以善身為靜,以寡交為慎,以弱斷為重。以怯言為信。】(《抵疑》)

白居易有云:【以拱默保位者為明智,以柔慎安身者為賢能,以直言危行者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為凝滯。故朝寡敢言之士,庭鮮執咎之臣。自國及家,寖而成俗。故父訓其子曰“無介直以立仇敵”,兄教其弟曰“無方正以賈悔尤”。且慎默積于中,則職事廢于外。强毅果斷之心屈,畏忌因循之性成。反謂率職而舉正者不達于時宜,當官而行法者不通于事變。是以殿最之文,雖書而不實;黜陟之典,雖備而不行。】(《長慶集·策》)

羅點有云:【無所可否,則曰得體;與世浮沉,則曰有量。衆皆默,己獨言,則曰沽名;衆皆濁,己獨清,則曰立異。】(《宋史》本傳)

觀三子之言其于末俗之敝,可謂懇切而詳盡矣。至于佞諂日熾,剛克消亡,朝多沓沓之流,士保庸庸之福。苟由其道,無變其俗,必將使一國之人皆化為巧言令色,孔壬而後已。然則喪亂之所從生,豈不階于夸毗之輩乎?是以屈原嫉楚國之士謂之【如脂如韋】。而孔子亦云【吾未見剛者】。

《後漢書·崔駰傳》註:【夸毗,謂佞人足恭,善為進退。】

P:国朝讲古,前段是阶级斗争啥的,现下又加上厚黑啥的。讲到个人,不是反革命就是玩权术,没个正经货,资治通鉴啥的算是白编了。

不弔不祥

威仪之不类,贤人之丧亡,妇寺之专横,皆国之不祥。而日月之眚,山川之变,鸟兽草木之妖,其小者也。

《传》曰:【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孔子对哀公,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为俗之不祥。(《孔子家语》)荀子曰:【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而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一虏对曰:【此则妖也,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武王避席再拜之。(《吕氏春秋》)

自余所逮见五六十年国俗民情举如此矣!不教不学之徒满于天下,而一二稍有才智者皆少正卯、邓析之流。是岂待三川谒而悲周,岷山崩而忧汉哉!《书》曰:【习与性成】。《诗》云【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识时之士,所以引领于明王,系心于耇德也。

少正卯、邓析事见《荀子》。

耇德,年高有德之人。

P:这篇流传到现在,不必多辨,人尽知其迂腐。说来国朝当下也算是大争之世,实用主义盛行,伦理民风啥的自是不合讲了。有时被少正卯之流气得吐血,那也是自找的。

少正卯啥的也是千古口水仗了,这里不多说。

凶禮

大宗伯以凶禮哀邦國之憂,其別有五,曰死亡、凶札、禍烖、圍敗、寇亂。是古之所謂凶禮者,不但于死亡,而五服之外有非喪之喪者,緣是而起也。

《記》曰:【年不順成,天子素服,乘素車,食無樂。】又曰:【年不順成,君衣布搢本。】周書曰:【大荒,王麻衣以朝,朝中無采衣。】此凶札之服也。

《司服》“大札、大荒、大烖、素服”註曰:【大烖,水火為害,君臣素服縞冠,若晋伯宗哭梁山之崩。】《春秋》:【新宮災,三日哭。】此禍災之服也。

《記》曰:【國亡大縣邑,公卿大夫士厭冠,哭于太廟。】又曰:【軍有憂,則素服哭于庫門之外。】《大司馬》:【若師不功,則厭而奉主車。】《春秋傳》:【秦穆公敗于殽,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此圍敗之服也。(注:

《呂氏春秋》:公孫龍對趙惠王曰:【今藺離石入秦,而王縞素出總。】是戰國時猶行此禮。)

若夫《曲禮》言【士大夫去國,素衣,素裳,素冠,徹緣,鞮屨,素篾,乘髦馬】,孟子言【三月無君則弔】,而季孫之會荀躒,練冠麻衣。此君臣之不幸而哀之者矣。

秦姬之逆晋侯,免服衰絰;衞侯之念子鮮,稅服終身。此兄弟之不幸而哀之者矣。

楚滅江,而秦伯降服出次;越圍吳,而趙孟降于喪食。此與國之不幸而哀之者矣。

先王制服之方,固非一端而已。記有之曰:【無服之喪,以蓄萬邦。】

《漢書·高帝紀》:【秦王子嬰素車白馬。】應邵曰:【喪人之服。】

杜氏《通典》以賑撫諸州水旱蟲災、勞問諸王疾苦編于凶禮之首。

《記》: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P:看来哭丧的机会蛮多……

唐人增改服制

唐人所议服制,似欲过于圣人。嫂叔无服,太宗令服小功;曾祖父母旧服三月,增为五月;嫡子妇大功,增为期;众子妇小功,增为大功;舅服缌,增为小功。父在为母服期,高宗增为三年。妇为夫之姨舅无服,玄宗令从夫服,又增舅母缌麻,堂姨舅袒免。而弘文馆直学士王元感,遂欲增三年之丧为三十六月。皆务饰其文,欲厚于圣王之制,而人心弥浇,风化弥薄。不探其本而妄为之增益,亦未见其名之有过于三王也。是故知庙有二主之非,则叔孙通之以益广宗庙为大孝者绌矣;知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之义,则王元感之服三十六月者绌矣;知亲亲之杀,礼所由生,则太宗魏徵所加嫂叔诸亲之服者绌矣。《唐书·礼乐志》言:【礼之失也,在于学者好为曲说,而人君一切临时申其私意,以增多为尽礼,而不知烦数之为黩也。】子曰:【道之不明也,贤者过之。】(中庸)夫贤者率情之偏,犹为悖礼,而况欲以私意求过乎三王者哉?

宋熙宁五年,中书门下议不祧僖祖。秘阁校理王介上议曰:【夫物有无穷而礼有有限,以有限制无穷,此礼之所以起,而天子所以七庙也。今夫自考而上何也?必曰祖,自祖而上何也?必曰曾祖,自曾祖而上何也?必曰高祖,自高祖而上又何也?必曰不可及见,则闻而知之者矣。今欲祖其祖而追之不已,祖之上又有祖,则固有无穷之祖矣。圣人制为之限,此天子七庙所以自考庙而上,至显祖之外而必祧也。自显祖之外而祧,亦犹九族至高祖而止也。皆以礼为之界也,五世而斩故也。丧之三年也,报罔极之恩也,以罔极之恩为不足报,则固有无穷之报乎?何以异于是?故丧之罔极而三年也,族之久远而九也,庙之无穷而七也,皆先王之制,弗敢过焉者也。《记》曰:【品节斯,斯之谓礼。】《易》于《节》之象曰:【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唐宋之君岂非昧于节文之意者哉!

贞观之丧服,开元之庙谥,与始皇之狭小先王之宫廷而作为阿房者同一意也。

《记》曰:【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

P:唐人改礼制的是非姑且不论。“以有限制无穷”,此探本之见也。思无极而礼有节。

毋不敬

【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修己以敬也。【安民哉】,修己以安人也。【儼若思,安定辭】,何以安民?子曰:【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惧以語,則民不應也。】《詩》云:【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P:《诗·相鼠》也不齿“人而无仪”。仪的涵义古今有出入,不过作领导的言行举止总要讲究下,没脑子的至少也作个有脑子的样子出来。说话办事没头没脑的,显然是不能“安民”的~

如欲色然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能以慕少艾之心而慕父母,则其诚无以加矣。

《正义》云:【王肃解“欲色,为如欲见父母之颜色,郑何得比父母于女色?”马昭申云:“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亦比色于德。”张融云:“如好色取其甚也,于文无妨。”】

P:这个比喻很强大~

转自龙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