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鸟语有几种(低沉嗓音更受雌鸟欢迎)

说话的鸟语有几种(低沉嗓音更受雌鸟欢迎)(1)

杨晓菁分享鸟鸣研究趣事。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郭可滢 黄亚婷

通讯员赵慧娟

你知道吗?鸟儿也喜欢富有磁性的“低音炮”,鸟儿也会有“方言”……8月28日,由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策划的第三季自然通识课第六课,邀请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成员杨晓菁主讲,分享鸟鸣研究的那些有趣事。

■ 鸟儿并非天生会唱歌

鸣声还有“方言”差异

“我在草丛里看到了黄嘴巴的乌鸫,它发出‘叽叽’婉转的声音”“我听到树枝上有‘嘎嘎嘎’粗嗓子的叫声,原来是灰喜鹊”……正式讲座前,杨晓菁带着进湿地研学的孩子们在解放公园寻鸟,在一片不大的湿地周边,不过十来分钟,他们就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麻雀,找到五六种不同的鸟叫。

鸟儿的鸣声有什么含义?杨晓菁在讲座中介绍,“以白头鹎为例,它唱出来的声音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鸣唱,婉转悦耳,大多由雄鸟在繁殖季节发出,鸣声较长且复杂。鸣唱的主要功能是吸引配偶和领域防卫;另一大类是叫声,听上去短促、单调,例如有联络叫声,还有警戒叫声,嘈杂、沙哑、快速弹动,‘哒、哒、哒’像机枪。”

有意思的是,鸟儿也并非天生会唱歌,它们和人类从小牙牙学语一样,也需要经过后天学习,且幼鸟的“语言学习能力”强过成鸟,“研究表明,1岁以前的鹦鹉、八哥等,更容易学会人类说话,而成年之后的鹦鹉、八哥,学舌技能明显下降”。

当然,学人类说话只是少数鸟类在与人类接触后的非必要性表现,更多鸟类要学习的,还是出于生存需求的必要性鸟语。杨晓菁说:“它们和人一样,语言学习能力取决于神经生物学基础,且语调会受周围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语言环境)影响,就像人类因地域差异会有‘方言’,鸟语也有类似‘方言’差异。”

杨晓菁团队的研究发现,武汉市不同区域的白头鹎唱的都不是一个调,例如解放公园的白头鹎跟华中科技大学的白头鹎唱法就不相同,“虽然它们互相仍能听懂,但这已经表明了鸟类鸣唱具有微地理变异。而当距离足够远,同一种鸟类的鸣唱则可能产生宏地理变异,甚至出现互相听不懂的状况。而因为鸟儿会通过鸣唱找对象,听不懂可能导致的局面,就是不同地理种群间出现生殖隔离,从而促进地方种群(或亚种)的分化,乃至产生新种。”

■ 和人类共居后

部分鸟鸣不再“低沉有磁性”

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原来不只在人类社会受欢迎,鸟类也有这样的评判标准。杨晓菁解释:“因为在自然界,从发声的生理基础判断,能发出相对低沉、浑厚的声音,往往需要个头更大、更强壮。这也意味着在找对象时,更具竞争力。”

但是,与人类共居的鸟儿们,受人类活动的噪声影响,它们的嗓音频率也在发生变化。早在2003年,荷兰莱顿大学的鸟类学家就发现人类产生的环境噪声正在干扰或掩盖鸟儿之间的交流,生活在城市里的鸟儿会适应环境,比生活在森林里不受噪声干扰的同类,发出更高频率的鸣唱。

相比完全不被听到,鸟儿提高鸣唱频率能被听到,可以视为与人类共居的一种主动适应,但“提高鸣唱频率也是有代价的,因为具有较高频率歌声的雄鸟相对于那些唱更低沉歌声的同类会显得缺乏吸引力,这样可能会在长期效应上影响鸟类的性选择。而如果雌鸟选择伴侣时,越来越不倾向于体型强壮、频率低沉的雄鸟,若干代以后,鸟类的身体性状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物种分化、遗传信息改变等。这对于物种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当然,人类环境噪声对于鸟类的影响不仅于此,环境噪声还会在其他很多方面改变和影响城市鸟类的声学通信行为,进而影响它们的生存,严重的噪声甚至会直接造成生理上的伤害。因此,她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环境噪声,为鸟儿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人类同样是大自然大居民,鸟类的生存环境好了,也意味着我们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在变好。

作者:郭可滢 黄亚婷

来源: 长江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