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是什么(重新认识太极拳)
古人的哲学嘛,今天还有用吗?还有说古人哲学是迷信是神秘主义的。历史的折叠也会造成无知,更何况古人的哲学近乎变成千百年沉睡之梦。但是我们不能永远无知。
梦境必须打破,再也不能视钻石为玻璃、视金如土,更不能端着金饭碗哭穷。我们从哲学和太极的相互验证中,正看到它们各自和相互的价值,重新看到其灿烂的光辉。
我们几乎重新发现:没有中国哲学,便没有中国太极;哲学是太极之本,太极是哲学的精美体现。
太极武学方法,就是中国古代哲人的方法高层次太极武学训练,特别强调从站桩或打坐要求入静的方式起步。而这既是高级技击基础,同时又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有用则见,无用则视而不见,是我们后来人“不老实”之处。它来自高度发达的功利心和自觉意识,即来自有选择地观察世界的后天习性。尤如为了回避强光而戴上墨镜,虽然舒服,却已经看不到世界的本色。
古人有比我们幸运的地方。他们的头脑已经和我们一样发达,同时还没有丧失原始的直觉和本能,以及同大自然直接交流信息的能力,这是一种最优智力状态。
中国古人利用这种优势,充分综合加工,于是发现:世情人欲,以及五官感受,还有言语逻辑思维,都有局限性,有时甚至阻碍更精微、更广阔、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尤如明镜上的污垢遮住了光线,出不了影象或影象残缺。
于是虽然没有制造飞机、火箭以至至今令人遗憾,却发现经过某种处理,人的心灵便是最清沏的明镜,可以原原本本地反映这个世界及其规律。从中发展了“去垢技术”,称之为“明心见性”,即把心打扫干净,才能看到事物和自己的本性。
那就是排除片面的感官刺激和意识障碍,进入身心内外感觉毫无差别、全面沟通的无欲状态,静收周围世界和自身任何变动发出的不经折射的信息。然后返回有欲的常态,经过有欲与无欲的对照,再决定如何利用无欲之所得,在遵循不由人的规律范围内,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去造福于人类世界。
单凭“有欲”必盲;有了“无欲”的知识作背景,则即使“有欲”也不盲。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就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至于有人拿来搞迷信,那不是老子的错误,正如有人制造杀人的原子弹不能归罪于居里夫人一样。我们可以凭着现代科学和逻辑思维傲视古人,同时是否也该正视一下他们高于我们之处?我们只懂得“有欲”,不大懂得“无欲”。以“有欲”取得片面的信息,再而综合加工、创造发明,虽然眼前非常舒服实用,整体上则是否后患无穷?科学的盲目进步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是否足以为例?工具代替人体固然方便,但是导致原始直觉和显能转入潜能,使人在许多方面变得无能,还要费力重新开发,是否又是一例?
扪心自问,面对古人,我们有时是否象矮子看巨人,象瞎子摸象般可笑?
古人的“去垢技术”传至今日,有太极武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里面。因为太极武术是可以用个人的身体和心灵来体验古人哲理的一种非常难得的途径,太极武术是这些哲理的身心体现和身心载体,其中有许多方面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和记载的,并且仅仅靠代代太极大师的体悟才得以传承下来。
而太极带给习武者第一可宝贵的,正是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来自古人的这种哲理和方法。这也是我们重新、全面开发人体和大脑潜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无欲和有欲相结合,言语、非言语相结合,逻辑、形象、直觉、灵感等各种思维形式相结合,显意识、潜意识、本能相结合,非理性、理性、超越理性相结合,所有的认识途径相结合并且融会贯通、一体化,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太极武术讲究动与静的和谐面对变化不已的宇宙与人生(即动),先哲发现其中有相对稳定的系统和规律(即静)。而且只有以静观动,即从相对稳定的角度来观察一切变化不定的因素,才有可能同时把握动静变化规律,进而在实践上取得动与静的和谐。
不难看出,中国哲学的动静观同前述有欲(动)无欲(静)观念一脉相承。 高层次太极武学要求达到身心运动的“动与静”。动,是打破平衡;静,是维持平衡。动中静(和“静中动”),就是动态平衡。理想的和谐和尽善尽美的水平,是身心保持连续的随遇平衡。
请想一想,人的身心不是球体(其中的心还不是一般的物理量),而且面对千变万化的格斗招数和生死危机,还要做到像理想的球体在理想的平面上那样,保持随遇平衡的运动,还要灵活多变、轻松自如、高度节能——这种训练会挖掘和造就人的心理、生理和力学何等高级的超常能力!
静或平衡的关键,在于心理中主管身心内外表里相互沟通的综合意识,不论运动如何激烈和变化无常,都要保持高度沉稳冷静的状态,尤如一平如镜的水面。也只有这样的心理平衡,才能够使人达到高度的身心松驰和高度的节能。
正如拳论所说:“只要性心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而在最高境界里,还要取得身心运动同宇宙韵律的和谐与同步。这又是中国哲学关于天人感应、人天同步的整体观。人之动静一旦同宇宙整体的动静相沟通,面对未受过这种训练的人,便是静则坚不可摧、动则无坚不摧。至于真正的太极武学高手相对,则完全可以不经伤亡就分出高低。
“动中求静”的技击目的,是为了“以静制动”“以静制动”,是太极功夫特有的以随遇平衡能力为基础的功夫和技术,具体表现为“得机得势”。
略去细节不谈,其大致的过程如下。
高手在对方微动之机,感应对方微动之势(这叫做“得机”);以“舍己从人(静服从动或无欲)”之心,同对方势取得和谐与同步,在对方尚未真正出手时,即已破坏了他的攻势,从而化掉对方带来的不平衡(即动);
几乎同时,高手以“从人仍由己(动中求静或有欲)”之心,把对方化入自己和谐而开放的身心力学系统中,即化入自己的动态平衡(即静)之中,取得“有欲与无欲、动与静、由已与从人的动态统一(这叫做得势)”。
而一旦得势,则始终保证高手的优势和主动权,也就是意味着对方注定外于全面受制的被动地位,这叫做“我顺人背”。
至于真正达到把握自身、对手与环境平衡的高手相对,则是谁动谁败。因为先动者先破坏了自己的平衡。
因此“动中求静”有许多高于技击的目的和作用,诸如在人生、在人际关系中、在适应环境或改善环境方面,都要力求达到动态平衡。因为平衡运动是损失最小、最节能、效率最高的,因此适用于任何活动领域。
太极讲究阴阳阴阳也是中国哲学无所不包的概念。阴阳虚实及其相互转换,是太极借力打人以及以柔克刚等独特效应玄理之所在。
然而其中的奥妙,却世世代代以至于今日,令人百思不解。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