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

艺术歌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百余年,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我国声乐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

学生在学唱艺术歌曲时,不仅可以提高其歌唱技巧,还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自身的文化积淀。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2)

尚德义先生在谱写《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这首艺术歌曲时,打破艺术歌曲创作的常规,采用多种音乐手法创造出卡西魔多这样一个长相丑陋但心地善良的人物形象,传递了想要追求人类世界真、善、美的美好愿望,使这首歌曲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3)

尚德义先生独树一帜的取材角度与创作手法,不仅在艺术领域中开拓了新领地,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我国艺术歌曲曲库中的一首经典之作,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

艺术歌曲

十三世纪以前,就出现了艺术歌曲这个词语。世界上各类的音乐词典、书籍对艺术歌曲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说,是大同小异的。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4)

笔者可以做一个概括:艺术歌曲是音乐会独唱曲目。其歌词为大诗人的经典诗歌,在唱法上使用“美声”方法进行歌唱,伴奏乐器为钢琴或管弦乐乐队。

中国艺术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发展之路的开端是由1920年青主(1893~1959)以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歌词,创作了歌曲《大江东去》开启的。作者通过音乐语言来展现原词丰厚的意蕴,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第一首艺术歌曲。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艺术歌曲也开始走向辉煌与成熟,这一阶段从文革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在这20年间里,无论是在歌词上的创作、旋律的艺术性还是作曲技法的娴熟程度都实现了质的进步与飞跃。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6)

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虽然延续了原有的音乐创作方式,保持了音乐的严肃高雅性;但是在创作选材上又贴近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令听众容易接受。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发表于1993年,这首音乐作品以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作为题材。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7)

国内的翻译版本有很多,笔者选择的是李玉民老师翻译的版本。他将敲钟人的名字翻译为卡西魔多,而不是卡西莫多。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更贴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原著中人物众多,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剧情引人深思。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8)

卡西魔多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极丰满的:他看到浮比斯可以得到拉丝美拉达的爱情时的嫉妒;他在广场上被众人围观行刑时的绝望;他亲手将教父推下城楼时的痛苦;在看到情敌姣好的外形时的自卑等等一系列的故事都展现出了他丰富的人物形象。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9)

但是歌曲的切入点非常单一,如何将小说里活灵活现的悲剧人物形象用凝练的歌词展现在歌曲当中,令其在音乐中的人物形象同样有层次是非常困难的。作者采用宏观的角度去概括整个故事,巧妙地利用人称的变化塑造人物形象。

在卡西魔多悲惨的一生中,拉丝美拉达无疑是照亮他唯一的一道光,所以在歌词只提到了卡西魔多爱慕的埃及女郎。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0)

歌词并没有太过明显的批判,却准确的传达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丑陋。四个“钟声”排比句的运用,使得卡西魔多的音乐形象更加真实、鲜活。由虚词代替具体歌词,留给歌者进行二度创作的空间更大。歌词与小说结尾形成呼应,卡西魔多永远的陪伴在爱人的身边。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1)

由此可见,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使得卡西魔多的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与在音乐中的人物形象结合的天衣无缝,在歌曲只能以敲钟人卡西魔多作为切入点的条件下,完美的表达了原著中的卡西魔多的善良、纯真的品质和自卑的个性,歌颂了卡西魔多为爱牺牲的高尚纯洁的品质,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世态炎凉的现实感叹以及想要追求人类灵魂真正的“真善美”文字可以打败时间,经典的作品流芳百世。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2)

作者独特的取材视角使得更多中国的听众能够了解这部名著。声乐与器乐最大的不同便是声乐有歌词,可以传递作者的思想。语言的尽头便有了声乐,这首作品雅俗共赏、深入人心,至今都被人们喜爱和传唱。

曲式结构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结构为并列单三部,伴有引子、尾声。歌曲四四拍、中速、f小调。引子由两小节构成,模仿低沉的钟声开始全曲。前奏在和弦运用及节奏型选择上都较为复杂,使音响效果极为丰富。这样的音响效果使得听众眼前好像浮现了宏伟的大教堂,缓缓的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3)

A乐段由3个4小节的乐句构成。A段的歌词叙述了故事内容,好像在用平稳、深沉的语气向听众诉说了敲钟人的背景以及悲惨的命运。乐段在f小调的第五级七和弦上结束,由于并不是完全终止,所以音乐的走向并不稳定。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4)

旋律开始处从f小调的一级音上四级跳到了第四级音,A乐段的旋律走向主要是平缓的,用旋律跳进做为辅助,完美的表达了旋律的抒情性。歌词用第三视角讲述了敲钟人卡西魔多的外在形象以及最终的命运。起伏变化较小的旋律,是歌剧中宣叙调的特点,这样可以流畅的抒发感情。歌词与旋律相融合,使音乐情绪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5)

间奏两个小节(23、24),在第24小节处使用了重属导和弦,极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极具音乐表现力,将歌曲推向高潮。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6)

全曲的高潮部分是B乐段,其音乐材料来源于前奏,力度极强烈,好像在每一个听众心里都敲响了震撼的钟声。B乐段的歌词展现了敲钟人卡西魔多敲击的钟声,浑厚、有力的钟声好像释放出了卡西魔多对于当时社会恶势力的愤怒与控诉。旋律以八度的跳进为主,在f2和g2不停反复,乐段在完全终止在VII7-I6上。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7)

C乐段包含4个乐句,变化再现了A乐段。伴奏织体选用律动性强的二八与小附点组合,这也是我国民族性非常强的经典节奏型组合。音区跟B乐段相比降低一个八度,好像在诉说卡西魔多对于埃及女郎爱丝梅拉达的爱意和对当时封建恶势力的痛恨。两段歌词通过强烈的爱恨对比,表现出了敲钟人卡西魔多的爱憎分明,善良纯朴。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8)

歌曲的尾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42小节到第51小节)选择由虚词“啊”来代替具体的歌词。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在音乐情绪表达上更能给听众强烈的艺术渲染力。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变,好像是敲钟人卡西魔多在吟唱,表现出他的悲凉与凄楚。第二部分(第52小节到第60小节)的音乐材料来源于C乐段,结构上前后呼应,使音乐表现更完整。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19)

综上所述,并列三部曲式更容易与歌词的内容和歌词要展现的意境相融合,与小说中故事情节发展的情绪相结合,所以并列三部曲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最佳的选择。歌曲中的旋律部分和歌词部分无不流露出主人公的悲凉和凄楚,但是又含蓄的展现了主人公真、善、美的心灵。

钢琴伴奏

艺术歌曲的伴奏不是烘托旋律的,因此对其的创作要求非常严苛,只有这样才可以与歌词、旋律融为一体。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20)

引子(1-2)部分,作者极具创造力的在倍低音区采用柱式属和弦并升高调式内VI级音,音响效果极度不和谐,弹奏力度为sff,用以模仿大教堂里低沉浑厚的钟声,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造型功能。这钟声好像是敲钟人卡西魔多敲开了其命运之门,缓缓的拉开了他悲惨人生的序幕。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21)

前奏(3-10)部分,伴奏织体右手以附点音符加密集四十六音符、小切分音符为主,节奏较为复杂,律动感强。精心的设计使得前奏音乐情绪饱满,非常具有戏剧性和震撼力,一下就抓住了听众的耳朵。音乐好像在诉说着敲钟人卡西魔多命运的悲惨,其音乐材料也出现在之后的乐段A、B当中。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22)

A乐段(11-22)的伴奏织体为分解和弦四十六音型,好似潺潺的流水一般,其声音效果仿佛就萦绕在耳边,与第三人称的歌词相结合,就好像一位说书人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缓缓的在讲故事。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23)

间奏(23-24)的伴奏织体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由流动的织体变为柱式和弦上行与倚音结合快速的演奏。和弦持续的从低音区像高音区做转位上行,尤其是在和弦上使用到了七和弦及短暂的离调,不协和的音响极具感染力。伴奏与歌词配合的天衣无缝,给听众带来了听觉震撼。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24)

B乐段(25-32)伴奏织体倚音加柱式和弦由低音区到高音区转位置上行,配以左手倍低音区柱式和弦,其音乐材料与前奏互相呼应,结构设计精巧,使音乐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25)

C乐段的钢琴伴奏织体左手以附点音乐为主,右边保持着不间断的切分音节奏。其民族性非常强,但因题材来自西方,尚德义先生将切分节奏与二八节奏型使用连线相连,减弱了切分节奏过于强烈的节奏特征和明确的民族风格,使这种节奏很好的融合到了这首西方色彩浓郁的作品之中,是一次经典的中西结合的尝试。伴奏与歌词相结合,这段音乐带有叙述性的音乐特征,具有总结性的意义。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26)

尾声部分的伴奏用音乐化的语言对敲钟人卡西魔多的凄惨一生进行了总结。伴奏最后一个和弦使用了同主音大调的一级三和弦,用大三和弦结束全曲,更加展现出敲钟人卡西魔多的悲哀与无奈,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巴黎圣母院歌曲解析(艺术歌曲及巴黎圣母院分析)(27)

尚德义先生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创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创作思维方式,他创作的钢琴伴奏不只是对于歌曲旋律单一的音符或者附和,而是通过丰富塑造以及写意等各种表现方式的总和使得钢琴伴奏与歌曲的声乐部分共同融合、诠释出一个全面、深刻的人物形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