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份为什么叫鬼节(一个有人情味的鬼节)
今日农历十月初一,乃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间称为“鬼头日”,是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与春天的清明节,秋天里的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很遗憾的是,就算过节,也不放假,整个农历十月都没有法定节假日。既然是鬼节,例行讲个鬼故事,今年的法定节假日貌似都过完了!
孟冬之月
《诗经》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从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要开始添置御寒的衣裳,准备过冬了。农历十月一日一到,冬天也就拉开了序幕。
农历十月被人们称为“孟冬”,《礼记·月令》说:“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古人用“孟、仲、叔、季”来表示每个季节中的月份排行,十月排在冬天第一个,故为“孟冬”。
人们对于冬天的理解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丰收的秋天过去了,各种农作物经过各道工序储存在仓库里,就像是《诗经》描述的那样,“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人们安安心心地囤起粮食,过一个好冬。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天气渐寒,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缺衣少穿,所以在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外,还会将衣服焚烧,为逝去的亲人送去“寒衣”,表达我们的怀念与哀思。
直至近现代,民间仍有过此节的习俗。古往今来的“送寒衣”,虽然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地区差异,但“合乎时令的悼亡”是送寒衣的内核。慎终追远不忘先人,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
寒衣节传说
现在的“寒衣节”好像被大多数人遗忘,但其实它由来已久,关于它的传说可不少。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天子始裘”。意思是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当年孟姜女嫁给了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结果寻到长城脚下,却发现丈夫已死,被埋在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昼夜痛哭,终于哭倒了长城,露出丈夫尸骨。
就是因为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人们才把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也成了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寒衣节诗词
诗人也在诗词中留下笔墨,多为表达愁苦、离别和哀思。
吊边人
[唐]沈彬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对早梅寄友人二首
[唐]崔道融
忆得前年君寄诗,海边三见早梅词。
与君犹是海边客,又见早梅花发时。
忆得去年有遗恨,花前未醉到无花。
清芳一夜月通白,先脱寒衣送酒家。
相和歌辞·怨诗
[唐]张汯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征客去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越中
[唐]杜牧
石城花暖鹧鸪飞,征客春帆秋不归。
犹自保郎心似石,绫梭夜夜织寒衣。
赠康叟
[唐]白居易
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
再三怜汝非他意,天宝遗民见渐稀。
君不来
[唐]方干
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
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
塞下曲
[唐]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十二时·忆少年
[宋]朱敦儒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
问黄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读秦纪·七绝
[宋]刘克庄
黔首死于城者众,杞梁身直一微尘。
不知当日征入妇,亲送寒衣有几人。
边头叹
[宋] 苏泂
边头奏凉风,战士送寒衣。
北征夏徂秋,君王虚六师。
区区彼敌人,授首讵无期。
冰霜辉戈甲,勇忆临去时。
去去思树功,宁复顾家为。
指挥在将军,坐作看旌旗。
谓是白沙漠,那知青草陂。
当时均死力,顾乃用之非。
你的家乡还会在寒衣节纪念亲人吗?有什么风俗,留言区说给大家听听。
END
推荐阅读
点击左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诗经》
导读 注译:吴广平 彭安湘 何桂芬
定 价:¥22.00
从汉代开始,《诗经》就被列入儒家的经典,是儒家经典著作中唯一一部诗歌总集,由此可见《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圣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时通称为《诗》,到西汉才出现《诗经》之名。《诗经》最后编订成书,大约是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产生的地域十分辽阔,遍布黄河中下游流域及江汉地区,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诗经》各篇的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绝大部分诗篇的作者已不可考。可见,《诗经》是众多作者在广大地域上进行创作并经漫长时间形成的文化积淀。
春秋末期,《诗经》成了当时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教科书。到了战国时代,《诗经》已经成为儒家学派尊崇的典籍,如孟子、荀子都惯于引《诗》作为立论的依据。在秦代,《诗经》虽然遭到焚毁,但由于学者口头传授,仍然得以流传保存。
《诗经》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点击左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国学经典文库
《礼记》
导读 校注:陈戍国
定 价:¥40.00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系西汉戴圣所编,共四十九篇,多为孔门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被儒家列为“五经”之一。
李学勤先生曾言:“整个中国学术的核心都是经学。”对《四书五经》的阅读与理解,是了解我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本套《四书五经》校注本,凡六种十一册,是陈戍国先生深耕数年之力作,系以阮刻本为底本, 参校众本,广泛吸取前人注疏、校勘成果,精校精注,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版本权威、校注精审、内容可靠、轻松好读的《四书五经》读本。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