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仙李白和杜甫(韩愈李白杜甫成为)
今天我们来读一首韩愈的诗。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人,祖籍昌黎(一说辽宁义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因曾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和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唐代仅有的两位文学大家。
(韩愈塑像)
韩愈在唐代诗人里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位重要诗人。因为一提到唐代诗人,就大概会说到大小李杜、王维、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李贺这些以诗见长的大神们,韩愈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并不小,只可惜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诗名为文名所掩,他是“唐宋八大家”居首的文章大家,到现在的中学课本里,选韩愈的文章还较多,比如《师说》、《马说》、《进学解》等,这些都是一等一的好文章,苏东坡赞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里的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让一代文豪而又性格耿介的苏东坡这样称赞,很说明问题了。
唐朝是诗的时代,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一般意义上被划分为四个诗歌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参考六神磊磊对唐诗的分期,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唐诗分期法:1、初唐时期:唐朝立国到李白出生(701);2、盛唐时期:李白出生到杜甫去世(770);3、中唐时期:杜甫去世到韩愈去世(824);4、晚唐时期:韩愈去世到唐灭国。即记住“一生二死”(李白生、杜甫死、韩愈死),就大致记住了唐诗四期。
(韩愈雕像)
由这个分期表来看,韩愈时代同期的高手也不少,比如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元稹,但韩愈因为政坛、文坛地位的原因,无疑成为中唐诗人的代表。但韩愈对于诗歌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贡献:韩愈是唐代诗人里李白和杜甫最重要的推手,是韩愈将李白和杜甫推到了如今公认的诗坛地位。
在韩愈所在的时代,几乎人人写诗,唐朝整个就是诗的国度。那个时节,李白、杜甫所谓“诗仙”和“诗圣”的名分还没有定下(或许李白已经被杜甫摆在了“诗仙”的位置上)。而中唐盛行的是王、孟和元、白诗风,李白、杜甫还不被人重视,甚至还有人公开贬抑李、杜诗风,就在这个时代节点,韩愈站出来,公开力挺杜甫和李白,高声喊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以当时韩愈的地位,这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首诗的诗题叫《调张籍》,是与友人张籍的讨论诗歌写作的“论诗”之作,全诗如下: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这首诗大约写于815年,这一年,韩愈已48岁,我们相信,韩愈在他的少年“暴学”期(即《进学解》中“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对杜甫和李白都曾经深入钻研过,人到中年,对于李杜更加叹服。关于杜甫,韩愈跟他都是河南人,且孟县(现在的河南孟州市)与巩县(现在的河南巩义市)相隔不远,或说一山之隔,或说一河之隔都可,立志于学的韩愈应当早就认真研读过这位近邻大贤的作品;关于李白,韩愈跟他的渊源更深,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就是那位向李白索要黄鹤楼诗的县令,当时李白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当韩仲卿卸任武昌县令时,新上任的县令以及当地民众邀请李白专门为韩仲卿撰写了一篇碑文,李白欣然应允,即《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韩愈对李白的了解必然更为透彻。
(李白像)
鉴于对李白、杜甫的深入研究,韩愈开篇就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前两句是对李杜两人发自内心的钦敬与赞美。现在我们讨论起对李白杜甫的评定,这两句几乎算是定评。后面四句是对当时文坛小人毫不留情的嘲讽与批判。蚍蜉,白蚁的简称,代指蚂蚁,小蚂蚁想要撼动大树,实在是太不自量力了。
(大禹治水)
接着诗人从自我出发写感受: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可惜你我生在李白、杜甫之后,只能在夜间梦中遥望他们的神采,到了白天反倒觉得渺茫而不可见了。他假想李杜写诗时的情景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高高举起的摩天巨斧,山峰被一劈而成陡峭的涯岸,被阻碍的洪水瞬间倾泻出来,天地之间好像回荡着雷一样的山崩地裂的声响。这当然是对李杜诗歌成就的高度赞扬。李杜对于诗歌史,当然不是盘古开天(那是《诗》《骚》的事),但说他们如大禹治水,救诗歌于泽国,是恰当而又准确的。
(杜甫像)
接着写李白、杜甫的生平遭际。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可惜的是这两位大诗人生平都不顺遂,他们的处境都冷落困顿(回忆一下李、杜的生平,显然都是饱经忧患的),或许是天帝想听到他们更多更好的作品,因此就让他们崛起而又困顿,饱受人生的折磨,使他们就像剪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被关在笼中,只能看着笼外的鸟儿自由地飞翔。诗人为李杜鸣不平,替他们惋惜,叹息命运的不公。不过,也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李杜,他们的成就由上天安排造就。
那么李杜都有什么样的成就呢?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一生写下了千万篇杰作,如金薤(金薤即倒薤书,后用来比喻文字的优美)美玉一样美好贵重,但(因为它们太过优美了)其中多数好像被天上的仙官派遣神兵收取去了一样,现在在人间流传的这些,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罢了。
李杜如此杰出,诗人不禁要追随他们。这种追随,是精神层面的,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诗人希望自己能免生出双翅,在天地之间纵横飞驰,以追寻李杜的诗歌精神。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后,诗人的神思忽然与李杜相互沟通感应了,于是,千奇百怪的诗意便涌进了我的心里:我伸手拔出了海中大鲸的长牙,举起大瓢,在天宫中酌取了美酒,我忽然腾身而起,飞到了无穷无垠的天宇之中,真是太自在太美妙了,甚至超越了织女星运行的天际。
(织女星)
关于织女襄,有人译为织女织就的衣衫,似乎不准确。《诗.小雅.大东》里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注: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按:织女,谓织女星。肆,谓星宿所舍,即星次。织女星每天要七次变换星位(这也是织女星名字的来由),那么,这一句是诗人夸言自己神游物外,连织女星的车驾都不乘坐了。这显然是超越了织女星运行的范围,这想象,可谓恣肆纵横。
于是诗人向友人投去规劝: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老朋友啊,你不要在书堆寻章摘句了,也不要在人群里忙碌经营了。还是上来和我一起向李、杜学习,在诗歌的广阔天地中高高飞翔吧。我在天上这么美,你还不来?
张籍实际上比韩愈年长两岁,包括孟郊也比韩愈年长二十岁,史上多把张籍、孟郊归为韩门弟子,固然是因为他们都是在韩愈的帮助或照顾之下才走上仕途的,但更多的是他们与韩愈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他们都深受韩愈精神气质的影响。
(韩愈像)
韩愈似乎天生有一种雄强豪放的精神气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的追求冲动,这使他的诗奇崛雄浑,读来如大河奔流,绵绵不绝而又波澜壮阔。这似乎与李白的某些特质相仿,但他在李白奇瑰之外,似乎又多一分浑厚老辣,又多一分世俗责任,让人在目眩神迷之外,又心生安稳踏实。
这么打个比方吧。读韩愈的诗,像与一位少林派的高僧对战,明明他的内力源源不绝涌来,让人躲无可我躲、避无可避,但却丝毫不显凌厉、霸道,让人在感服之外,又觉得亲近与心安。所以,在韩愈的时代,他是天生的文坛领袖,也正因此,他成了中唐之后,李白、杜甫成为“诗仙”、“诗圣”最大的推手
(【唐诗闲读】之153,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