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流口水的水果(广西有一种苦尽甘来)
广西南宁有一句俗语:“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嘢摊!”
何谓酸嘢摊?
酸嘢摊指的是“卖酸类食品的小摊”。
正如四川人爱吃辣一样,广西人则非常爱吃酸。而在各大风味偏酸的水果中,广西流行一种吃起来“苦尽甘来”的水果。
这个水果不仅仅在广西有,在广东、云南、浙江、福建、海南等地都有野生或者种植。在各个地区,它的名字也不同。
在云南有人叫它“滇橄榄”;其它地区有人叫它“油甘果”、“牛甘果”、“油金子”等名字。
国外,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这个水果,通常叫作“Amla”,可以音译成“阿拉姆”,同时也经常被叫成“印度醋栗”。
但是在这里,我们还是以《本草纲目》中的名字为准,叫它“余甘果”。
《本草纲目》有曰:“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名余甘!”
苦尽甘来的水果余甘果,学名叫余甘子,是大戟科、叶下珠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原产地在亚洲热带地区,具体地区还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
目前,全球栽培余甘果数量最多的国家有2个,一个是我国,另一个是印度。
余甘果在国外炒得非常火热,但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里比较冷清。
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余甘果的独特风味。
有人说余甘果吃起来发酸且不甜,味道似醋栗,不能鲜食,只能用来加工成其它农副产品,在大多数以甜水果为主流的地区,难以流行起来。
这个说法是不太准确的。
目前,野生的余甘果肯定相对较酸苦,但已经商业化的余甘果品种味道吃起来就不能再轻易地用非常酸苦来评判了。
如今商业化的余甘果吃起来,味道更加贴近“苦尽甘来”,刚刚吃第一口的时候,觉得发苦、发酸、发涩,但你只要忍住了这开头的“苦”,当你再吃第二口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余甘果的口味发生了质的变化,变得“酸酸甜甜”,变得越来越美味甘爽,接下来越咀嚼越甜。
“初吃不识果中苦,再吃方知果中甜!”
余甘果的风味很像周星驰电影中的苏乞儿,享受人间富贵,也尝尽人间疾苦,最终是苦尽甘来。
广西平南余甘果余甘果不只是广西独有,但真正把余甘果搞出名堂的却是广西平南。
平南余甘果指的是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是国内余甘果商业化种植最早的地区之一。平南县丹竹镇廊廖村是一村一品中的“余甘果村”,以种植余甘果而闻名。
广西平南在三四十年前就已经有人在商业化种植余甘果了,但当年的市场却是同当时的余甘果一样苦涩,那些年消费者基本上都是追求“甜水果”的,越甜的水果越有市场,像野生余甘果这类的,基本上属于水果中的“废品”,没人愿意花钱买着吃。
幸好,平南余甘果还是靠着自己的坚持,迎来了这个产业的“苦尽甘来”。
随着各类小众饮品的爆火,这些年余甘果也逐渐走上了大众化之路,很多余甘果都被用来加工成了各类饮品,一时间风靡出了广西,在各地有了一批忠实的余甘果粉丝。行业也由此正是“苦尽甘来。”
2016年,平南余甘果的产值突破了1.6亿,种植面积达到了1.8万亩。
2019年,平南余甘果成为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种植余甘果而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区。
平南余甘果也就此出了名气。
余甘果该怎么吃?在广西,余甘果的吃法以前大多数都是喜欢吃腌渍后的酸品。
有人会撒上一些辣椒面腌渍一下再吃。
也有人会将余甘果封在密闭容器中,用盐水来进行腌制多日,再进行食用,吃它的那一种“酸咸”味。
但这些余甘果大多数都是以前的老品种或者野生余甘果,个头小,风味酸苦,果肉少。
如今商业化栽培的余甘果,个头大,平均单果能达到15g, 是野生余甘果的2-3倍,果肉可食用率高,而且酸苦的程度下降了许多,直接吃起来不再那么的“难以下咽”了,再保留了它那“苦尽甘来”的独特风味的同时,也让它的口味变得更大众化了。
或许,如今的余甘果真的可以逐渐尝试成为一个大众化的鲜食水果,在我国流行起来。
你认为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