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

中国功夫,在全世界享有盛名,更多需归功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现实中,传统武术到底是何样貌,与小说、影视剧中的想象差异有多大?今日习武之人说:想象中的武术依然繁茂,现实中的武术已然没落。

作者丨孟繁勇 编辑丨崔世海

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崆峒、华山六大门派集结,再次杀向明教光明顶。这是六大门派第14次围攻光明顶了。这次光明顶迎敌的张无忌由当红“小鲜肉”曾舜晞饰演。

自1963年首次搬上银幕以来,《倚天屠龙记》已前后被翻拍了14次。从尔冬升、郑少秋、李连杰、邓超……再到曾舜晞,饰演张无忌的演员换了一代又一代,六大门派也跟着换了一拨又一拨。

以少林、武当为首的武林门派多在小说、影视剧中现身,真实社会中,除了少林、武当有少林寺、武当山为实质依托,其他基本难觅踪影。

2013年8月,少林、武当、峨眉、青城、崆峒、昆仑、崂山、苌家拳等门派齐聚新疆特克斯县,参加“天山武林大会”,号称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武术赛事。

不过,各武林门派人士的着装颇有古装戏服的感觉,有网友调侃,“确定不是横店跑出来客串的群众演员?”期望中的巅峰对决没有上演,却有掌门人被民间高手砸了场子。遐想中的武林大会竟沦为了一场闹剧。2017年,天山武林大会在天池风景区举办了第二届,但没有多少人知晓。

想象中,练武之人,当龙行虎步、视瞻不凡,但现实中却少有仙侠之气,多了些人间烟火。

在有“武术之乡”之称的河北沧州,号称习武者有10万人之众。行走在现代化的城市街道,开馆收徒的武馆还有不少,但却都人丁零落,不复往昔辉煌。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1)

沧州武术功力拳传承人魏占林

溯源:武术源自战争,武林始于小说

“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是南朝《昭明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此时的武术,所指的是战争。

习武自先秦时期便已萌芽,至汉代出现模拟击刺攻防的活动,已经脱离军事练习的范畴,被认为是武术的雏形时期。门派的产生,文献《汉书艺文志》中的《剑道》篇有所记载,这也是一种武术形式单独成为流派最早的记录。

至两宋时期,战火频繁,为保家护乡,民间开始出现如锦标社、角抵社、英略社等专有的习武组织。此后,元朝时期,禁止人民私有兵器,同时严禁练武,习武被禁,武术发展处于萧条时期。

明朝时期,武术解禁,武术开始出现不同风格的拳种流派。《纪效新书》《陈纪》等文献记载,当时出现了“宋太祖二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等武术流派。明末清初,火器发达,武术在战场上的格斗作用逐渐减弱。武术从军队逐渐流传至民间,武术至此转为兴盛,民国时期,仅太极拳就至少出现上百个新流派。

现代意义上的“武术”一词的普遍使用,是1910年之后的事。1927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当时称武术为国术),以培养军队教官、中等以上学校教员及公共体育场所指导员为目的。沧州劈挂拳传承人郭贵增的祖父郭长生,其时正是国术馆的武术教练。

“武林”一词,最初专指地名或城名(杭州别称武林)。宋末周密著《武林旧事》,所写故事均为杭州之轶事。上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作家宫白羽,受万籁声所著《武术汇宗》影响,据说由文林(指文化界)化用武林。

宫白羽在1937年创作的小说《十二金钱镖》中首先创用了“武林”这个词,该书第一回,写至俞剑平出场时,描述俞氏的金钱镖“尤属武林一绝”,又说俞氏挟拳、剑、镖三绝技“争雄武林”。自此“武林”一词,专指武术界,并一直沿用至今。

1982年出版的《大百科全书体育》对武术的定义为: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对于门派的定义,武术界大多数人公认的一个判断标准,是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由具有某种共同武学理念,因师承、地域、风格、特点,由某个或一群宗师级人物开创,经过历史传承和发展,逐步形成或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技术体系,称为门派。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2)

20世纪80年代,中国曾进行过一次系统的挖掘整理工作,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种。自此,129个拳种,成为武术界大部分人公认的标准。简而言之,如今的武林,有129个武术门派。

武林门派之中,自古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说法。南方拳法流派,拳多,腿少,讲究近身短打,地域特征明显。有一个说法,江南水系繁多,早年间练武者多为船上生活。船于水面航行,动荡波间,行走间步法稳固。逐渐形成下盘动作小、脚抓地,桩法紧的特点。

广东区域常见咏春拳、五祖拳等拳种流派,皆为短打近攻,少高腿攻击,也罕见跳跃腾挪,多为拳法灵变、紧健,擅长上肢搏斗的风格特点。

北派武术大开大合,舒展大方,蹿纵跳跃极为明显。比如流行于黄河流域等地的武术流派,大多呈现桩步稳,招式凶猛激烈。打斗演练,常伴于呼喝之声,气势惊人,着重下肢踢打。比如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翻子拳,通背拳大开大合、放长击远,八极拳动如绷弓、发若炸雷,皆为北方代表拳种流派。

山东齐鲁大地,流行门派有螳螂拳、华拳等,演练大方朴实,动则劲力雄厚,刚柔相济。东枪西棍之说,与西北武术紧密相关。早年间的甘肃、宁夏等西北区域,人口多居住在半农半牧地区,羊群放牧频遭虎豹豺狼之害。护牲口,保平安之需,便手中始终提着鞭杆,现在的大西北此风仍可看到。上山放牧,吃草牛羊,牧羊人便练习打狼,久而久之,便形成棍法。

甘肃、宁夏一带,回族武术的棍法独步天下。在西北各省份,天齐棍、阴把棍、单头母子棍、双头条子棍等,至今仍有习武者练习。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3)

枪法之妙,流行于东部省份。山东流行杨家枪,据说由宋代杨妙贞所创八母梨花枪,号称天下无敌手。冷兵器时代,枪棍在两军对阵时常用,因此各地广泛使用,东枪西棍的地域特征逐渐消失,成为各地均有的武术流派。

至今有石家枪、杨家枪等。棍法则有东海边城棍、条子棍等等,不一而足。

武林门派百余种,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河南有名者,温县太极拳、登封少林寺。广东南拳,佛山咏春、蔡李佛等。武当山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掌。山东济南、德州一带,螳螂拳、六合拳、八极拳等。东北三省,习练劈挂拳、戳脚等。

中国129个拳种门派,北派武术兴盛之地沧州,便有53个拳种之多,占据武术种类40%以上,“中国武术之乡”之名广为人知。

中国武术八段名家齐保卫曾参与当年对沧州诸多拳种普查工作。沧州武术的代表性拳种,有劈挂、燕青、六合、八极、八卦、功力、查滑、太祖等等,而疯魔棍、苗刀、戳脚、阴手枪等拳械更为其他地区少见的武术。

沧州拳师授徒,有些仍保持着古法,师承口授,言传身教。少部分拳种掌门人,明确表示,学我的拳术,不得再习其他。大部分拳种,已经摒弃了一徒不能认二师的传统。有些拳法的掌门人,往往不仅精通本门派的功夫拳术,同时也会演练其他拳种。

沧州53种武术拳法,如今还有多少在流传?多位沧州武术界人士向《凤凰周刊》表示,一些拳种仅有二三十人学习,甚至有些拳种仅剩下传承人一家人仍然在演练,已经不收徒,也无法再传习下去了。

沧州现在还有没有53个门派拳种,谁也无法保证。齐保卫说:“好多练武术的人都在家里待业,没事干。传统武术,如今已经没落了。”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4)

想象:在小说、影视中飞檐走壁

小说、影视剧等载体,对公众于武林、武术、武侠的认知的影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武侠小说至唐代方萌芽,唐传奇可谓是早期的雏形。至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快意恩仇,对武术招式有颇多描写,如武松交手蒋门神的鸳鸯脚、玉环步等,但仅为简单的描写,被称为武侠的萌芽。清中期《三侠五义》出现,被赞誉为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故事中所描述的点穴、暗器、刀法、轻功等,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深远。

此后大量武侠小说出现,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宫白羽《十二金钱镖》等等。当时的武侠小说动辄销量达到十万以上,街头书店“书贾非武侠不刊”,而畅销如张恨水在连载《啼笑因缘》时,也因武侠广受欢迎,不得不在故事中加入武侠情节。张恨水直言,“报社方面根据一贯的作风,怕我这里面没有豪侠人物,会对读者减少吸引力,再三的请我写两位侠客……我只是勉强的将关寿峰、关秀姑两人,写了一些近乎传说的武侠行动。”

甚至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武侠也出现在教科书中。如世界书局出版的新主义教科书国语读本第二册中,有一节课是宣讲飞剑之术。报刊多有报道,青年看了武侠小说之后,去往深山寻名师,练习武术的新闻。

武侠小说在读者中引发的巨大影响,很快引起电影界注意。1921年,上海爱伦影戏院上映的电影《车中盗》,讲述的故事就是侠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武侠自此第一次登上银幕。此后《火烧红莲寺》上映,轰动一时,武侠电影火遍大江南北,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片浪潮出现了:仅在1929年-1931年,武侠片便拍摄了250多部,占其全部影片出品的60%以上,但当时的电影多以呈现武侠神怪为主。

至20世纪50年代,武侠小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梁羽生写出了《萍踪侠影》,轰动港台,紧接着金庸开始他的武侠小说创作,温瑞安、古龙等作家相继有作品问世,摒弃了旧武侠的怪力乱神元素,开辟了武侠故事与虚构历史相结合的新武侠写作。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5)

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创造的武侠小说世界,武术成为飞檐走壁、各种神奇武功的代名词:如来神掌、北冥神功、内力、一掌打去天崩地裂等细节描写,将公众对武术的认知神化。文学写作方法的介入,描述了充满奇幻色彩的各种武术招式,甚至于练功方法,令公众迷恋其中。

影视剧将文学情景化,进一步吸引公众对武术文化产生兴趣。比如说《少林寺》的上映,使得河南登封成为很多人的向往之地。《武当》电影,又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去往武当山学艺。

武侠影视剧对于武术的夸张演绎,使得受众对武林充满向往,想要去走江湖,行侠仗义,出现了青少年荒废学业,去往影视剧中描述的地点拜师的热潮。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王宝强看了《少林寺》电影之后,前往登封拜师学武。

陈红兵在初中时,就曾受电影《少林寺》的影响,想要去往登封。他的家距离登封约有500公里之远。为了去心中念念不忘之地,手里没有钱的陈红兵,趁父母不在,偷偷将家里粮仓的小麦卖掉一半,得了约900元。

拿到钱后的陈红兵,坐火车先到郑州,再坐汽车去了登封,找到少林寺之后,看到寺前左右,到处都是拜师学艺的人。他回忆,当时少林寺旁边的村庄,都住满了从全国各地来学武术的年轻人,“山东、河北、湖南、广东,最远的从云南来,都要学少林功夫。”

人太多了,寺院没有收徒。陈红兵学着其他人,一头磕在寺院门前,那里黑压压跪了上百人。后来相关部门开着车,领头的人拿着大喇叭,去劝陈红兵等人回家。有的人回了家,有的人不甘心,就在少林寺附近的村里到处问,有没有人会武术。村民说声会,交上五十、一百元,就跟着人家学功夫了。

陈红兵跟着村民学了一个多月,练武太苦了,根本没有电影里演的好玩。家里人找到登封,将陈红兵领回了家。后来同学们问他练武的事,当知道练武不能隔空打牛时,脸上充满失望的神色,“大家都是从电影、小说里知道的武术,和实际中的功夫不同。知道武术的真相了,影视剧里那些不过是夸张的表演,心里确实有落差。”

影视剧、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武功神奇,心法口诀繁多,对吸引读者、增强对武术的兴趣有益处。另一方面,也误导了公众对武术的理解。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6)

近年来,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一些与武术相关的节目出现,比如《武林风》等,将武术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公众面前。2004年1月1日,《武林风》栏目开播,将传统的擂台赛,与武术套路表演结合,成为武术娱乐化的典范。

《武林风》等电视节目的出现,以平易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传统武术的真实存在状态。那些点穴、轻功等神奇功夫没有了,有的是武术学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益求精。在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下,增加了节目的可观赏性。

传统武术也从被影视剧文学作品神化的状态,落到了实地,成为一招一式的刻苦训练。观众也在观赏节目的同时,学习到和传统武术有关的武术礼仪等知识。

现实:一辈子也达不到影视剧中的境界

对于武术,影视剧和现实区别明显。影视剧使用夸张的手法、漂亮的镜头剪辑,演员打得好看,但肯定不是现实中传统武术的动作。比如《一代宗师》,演员张震提前去训练八极拳,在电影里表演,只是选取八极拳的动作特点。一为顶肘,二为贴身靠打。

其他的拳种,在影视剧化之后,采用的是同样的方式。武术指导进行套招编排,演员打出来姿势好看,但实际上只选取拳种基本特点。以八极拳为例,影视剧要吸引观众,要一看就知道这是八极拳的打法,最起码不外行,但表演出来不是八极拳的套路。

影视化对传统武术的改变,升华了武术表现形式,将传统武术门派神化。武术被夸张表现了,只是虚张声势,真正练武术的人,一辈子也达不到影视剧中的境界。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7)

沧州武术协会原秘书长齐保卫

2012年3月份,中华武侠文化节举办,引发关注的点并不是武术如何,而是少林、武当、峨眉、青城、崆峒、昆仑等门派出现在世人眼前。少林、武当、青城派,是公认的武术门派,其他门派呢?有没有就不一定了。

作家平江不肖生亲口表明,其所创作的小说《江湖奇侠传》门派皆为虚构,根本没有所谓的昆仑派、崆峒派。还有天山派,本来是梁羽生小说中的创作,但现在由一名商人注册商标,并且宣布重振此门派。

金庸创作的16部武侠小说中,共提到武术门派122种,其实有现实存在的门派,如少林派、武当派等,更多的是虚构的门派,如丐帮、明教、逍遥派、星宿派、古墓派、金乌派等。

这些虚构的门派,随着武侠小说的影响力,竟然在现实中出现了以此为名的武馆,比如逍遥派,以“逍遥精华武馆”为名挂牌授徒,闻名学习者还不在少数。

无中生有的故事,现在成为有传承人的武林门派了。生编硬造的门派,练起不知从何而来的功夫,开设武馆收钱,骗的正是不明真相的普通人。

传统的武术门派,却并没有在影视剧的推动下兴盛,反而越来越处于小众的状态。陈明7岁习武,至今50余年。陈明直言,现在的武林门派,特别复杂、混乱。首先是人为的因素,利益之争严重。一个拳种,谁练得好呢?你说你行,他说他行,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当拳种的传承人、门派的掌门人。

不服,你练你的功,我练我的拳。一个拳种加上姓氏,这就开宗立派了。开了宗,立了派,还是彼此不服,互相争吵,整个传统武林门派越来越混乱。

另一方面,自上世纪50年代,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普及推广武术,整理出规定套路,延续至现在,形成了竞技武术。其中高、难、飘、新的评分规则,和体操等体育项目规则相差无几。

陈明讲话坦率,认为传统武术的特点是百花齐放,各个拳种不同。现在人为规定了固定套路,并且形成相关赛事,成绩优秀的人,取得二级运动员、一级运动员证书,在考学方面可以免试特招,比练习传统武术有出路,传统武术慢慢就没有人练了。

现实中的各拳种门派所特有的传统武术,自此逐渐式微。近年来,格斗与传统武术比武,格斗多次胜出,更把传统武术推向风口浪尖。沧州沙家门武术掌门人杨志刚表示,传统武术是民间武术,和专业的格斗并不是一个层次。你得承认,两者比拼,本来就不对等,传统武术打不过人家。

锁喉、插目、踢裆等等,招招攻击人的要害部位,讲究一招制敌。但在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传统武术的优势无法体现。比如说锁喉不能用,后脑不让打,更不能踢裆,那么传统武术只剩下直拳、摆拳等。这些动作和散打、现代格斗等多元攻击方式相比,传统武术尽显劣势。

杨志刚和许多传统武术练习者一样,都是业余时间训练。工作忙时,甚至不能保证天天训练。散打、格斗训练时间长,一天8小时,天天练,训练强度高。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传统武术是打不过散打、格斗的。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8)

传统武术打不过散打、格斗,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初,习武的李真被选送至山东淄博参加全国散手比赛(散打比赛的前身)。李真所在城市的传统武术门派,选了三个苗子,一起被送到河北省专业武术队集训,准备参加比赛。

正是夏天,集训时和体工大队专业运动员一起,三天下来出问题了。李真说:“我们是业余武术,连运动员都谈不上,他们是专业武术运动员。我们技术上没有问题,几天下来,体能出现严重问题。”

双方结对,两两对抗,三个回合打下来,李真第二个回合上不来气,身体疲累,出拳没有力量。这一情况并非李真独有,从全省各地的门派抽调来的传统武术运动员,人人皆是如此,第一回合还算可以,第二回合汗出如浆,第三回合胳膊都几乎抬不起来,被人追着在台上打,几无还手之力。

几次比赛下来,教练也发现了问题。一了解情况,李真才知道,主要是营养跟不上、训练时间不足两个原因。

体工队每个队员,平均一天伙食费17.5元,当时平均工资一个月才30多元。李真一个月工资,不够队员吃两天的。李真说:“他们一天练至少8个小时,我们有时间才练,没时间不练,你怎么跟人家专业的运动员比赛?”

实战处于下风,导致舆论怀疑者众多。虽如此,传统武术还得想办法推广,否则更加难以传承。于是,武术进校园成为推广手段之一,效果却并未如人意。李真多次参与此事,他发觉从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门派传承人来到校园,校方组织几百个学生学武,只是学个皮毛。在学校里练完了,没有进一步发展了。

没有专职的武术老师,也没有设置武术课,上面来检查了,临时问班级老师,哪一个孩子在武馆学武术呢?报上名来,组织武术队为领导们表演。甚至有时候请来的武术老师,自己也只学个三拳五脚,就敢去教孩子了。

请专业教师来教学,同样难为。李真看到的情景,是大部分的高校教学的是国家规定武术套路,本身对传统武术了解不多。从院校老师的角度,很难做传统武术的传承。而民间门派的优秀拳师,也进不了学院。他说:“从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无解的矛盾。”

未来:传统武术前途暗淡

传统武术格斗功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逐渐演变至生存技能(镖局、看家护院),再演变为如今的修身养性、健身的一种方式,功能性逐渐消失,转而向表演性质演变。并且,现实中武术以竞技武术为主流,传统武术渐退其后。

竞技武术面世之前,一些地区的武术协会举行座谈会,主要议题便是中国传统武术如何发展,以及竞技武术如何办,重点集中在竞技武术方面。陈明及少数几位人士,当场提出观点,传统武术的本质特点是攻防,竞技武术离开了攻防,成为套路武术,那武术也就不是武术了。

陈明讲完了,人家听了,不高兴。现在竞技武术搞得类似于体操项目,固定套路表演,武术变了味道。变了味的武术,还是武术吗?陈明认为不再是了。他退休之后,甚至不愿意再去武校指导,直言不想看武术如此不伦不类的训练。

但竞技武术发展越来越好,采用传统武术当中的招式章法,通过重新编排,形成规定拳套路,进行竞技武术套路比赛,影响力远超传统武术。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9)

传统武术不甘心,也想举办相关赛事,促进影响力,但现实中发生的一切,也让人无奈。你想举办传统武术比赛?如今却没那么简单。

民间的积极性高涨,大张旗鼓推广传统武术比赛。不言自明的规矩是,先打报告请示,相关部门也不说反对,也不说同意,几个月时间晾在那里了。不打报告吧,民间也不敢擅自比赛。托关系,问怎么回事?回答明言,90%批不了。

还有10%,有关系硬的人,找到主管领导。即便是批准了,也要交管理费。管理费交给相关部门,本来由民间主办的比赛,就此成为相关部门支持的比赛。管理费多的50万元,少的20万元。谁主办比赛,谁就来交管理费。什么还没有做,管理费反正你得交出去。

比赛好不容易准备开始了,邀请相关主管部门参加,邀请函送过去,到日子不来。既然不来,意思很清楚了,不支持。几次下来,于是有的主办方办传统武术比赛,干脆不请相关部门,也不打报告,直接定了时间、地点,邀请各地区传统武术相关人员组队参加,友谊第一,交流第二,准备在练武场上一较真功。

日子到了,比赛场地准备妥当,酒店里也布置得热闹,静待各地武林人士欢聚一堂。媒体记者都开始采访参赛选手了,一个通知下来,说违规,没有经过审批,比赛还没有开始,便结束了。

场地费白花了,酒店的宴席钱退不了。参加赛事的武林人士,满脸无奈,只得坐在酒桌前,打开酒,倒满杯,吃了喝了,不欢而散。

如今那些能成功举办的传统武术比赛,大多由企业支持。在陈明看来,也算不上是比赛。上世纪80年代,全国武术交流观摩大会举办,要一级一级选拔,乡、县、市、省,各个省份组织武术队参加。

现在的传统武术比赛,谁愿意组织就组织,谁愿意参加就参加,也不用选拔,只要报名就可以。没有经过选拔的比赛,如何代表最高水平?没有人知道,只是一群练武术的人,加上一家或数家企业,举行武术比赛。得了名次,官方也不承认,久而久之,只是武林中人自娱自乐罢了。

企业老板组织比赛,通过比赛,搭上旅游,就是一项赚钱的生意。谁来参加比赛,多少都给个奖牌奖状,人人都高兴。陈明说:“你去了,交报名费、住宿费,必须到我大会吃饭,样样都赚钱。但传统武术的水平,比下来一看,真是降低了。”

那些赚钱的武术,在李真看来很难再称之为传统武术了。他曾去往各地考察,广东各拳种,开设武馆教学的越来越少,一些小拳种门派,仅存一两位传承人,一个小屋,放着个木人桩练习。河南温县陈家沟,出了村,几乎少有传统武术的习练者。登封少林,武校密集,竞技武术习练者,远超传统武术。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10)

李真表示,全国范围内,学习传统武术的人,都处于收缩状态。武馆越来越少,武林门派也就越来越稀罕。现在传统武术,包括各地区门派,都处于没落时期。

沧州武术拦手拳传承人田秀峰有感于此。他做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将沧州武术各拳种,尤其是对濒临失传的拳种套路进行抢救性整理挖掘,一一录像、绘制拳法成书。

沧州武术的门派传承人都在坚持,但实际上力量很弱了。只要有人愿意学,传承人便愿意教。有条件的传承人开武馆,没有条件的传承人,业余时间,在公园、广场等场所教拳。后备人才,连个苗子都选不出来,传承越来越困难。对此,田秀峰担忧不已,他都快六十了,再过20多年,就是80岁的人了。他现在收集传统武术的资料,保留下来。有可能再过几十年,有天赋的人想学武术了,有东西可以学,拳种不怕绝了。

李真去外地参加研讨会,与一些拳种的传承人交流,越来越觉得传统武术前途未知。传承人大多为六七十岁,40岁以下的拳种传承人,几乎凤毛麟角。好不容易看到一个50岁左右的传承人,一打听,没有几个徒弟了。

甚至有传承人悲观地告诉李真,他这一门,传承人一死,那就是绝了。想找人学吧,没人学,甚至自己家的孩子也不学了。

世界十大防身术武术格斗排行榜(传统武术打不过格斗)(11)

李真觉得,也许时间不用长,20年之后,一些传统武术门派,恐怕就没有人练了,“传统武术没人练,没人传承。或许武林仍然还会在,但一些武林门派没有了,那不消亡等什么?”

(应受访者要求,陈明、李真为化名。感谢沧州群英武术文化公司提供采访协助)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观象台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