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打碗花(清平乐牛鸣)

清平乐打碗花(清平乐牛鸣)(1)

《本草纲目》,工笔画,喻慧作

一、锲子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高峰。清丽的宋诗,浩瀚的宋词,颇具系统的文学批评,优秀的散文和骈文,通俗的民间话本,巨幅的写实山水,流畅自为一家的书法,等等等等,将人带到浩大的宋代历史波涛中。而这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座仰止的高山。

晚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长期动荡,各方势力的边境因为战争的纷扰,造成大量人口迁徙和伤亡。面对北强,北方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江浙及沿海。文化和儒学家族的南迁,让南方在以后几个世纪成为文化和儒学的重心。

有宋一代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代战乱纷争,开辟了另一个大一统的局面。但是在这样可期的博大的开国气象下,在北境因历史遗留的女真、党项等游牧民族的滋扰挑衅的背景下,外部因素就使大宋显得独特和矛盾。它既有继承大唐的文学和历史的传统,又有对现实的妥协和苟安。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继承了柴氏的衣钵,兵不血刃的夺得了一国的政权,让赵家感受到权力的熏心的滋味同时,也对武官产生发自内心的忌惮。于是在登大位后"杯酒释兵权"后,改由文官节制武官。这是宋朝政治独特和矛盾的内部因素。由此,开始了长达三百一十九年的以文统武的朝臣幕府的局面。

这种历史的巧合开启了宋朝冗官、冗兵、冗费的内忧,西夏、大金的外患的大格局;也形成了尖锐的党争和派系,士子的清谈宋调和针砭时弊,儒释道三教的分和合,全面发展的艺术和宋学的局面。

现以一首《清平乐》作为了解宋朝的引子,让我们轻拨历史迷雾,还原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的部分。晏殊是一位诗人和词人,前承南唐冯延巳、李煜的抒情小令,后启欧阳修、苏轼、秦观的婉约宋调;同时他身居高位,做太平宰相,引荐后辈;还有他支持创办书院,"兴办学校从晏殊始"。

而小令《清平乐》弹唱时由清调、平调和瑟调三调组成;吟诵时由上下双调组成。四十八字可以抒情次第鲜明,可以弹唱明快上口。三调可以变换,题写的主题也可以灵活更改。这种灵活小调儿或许正和晏殊士子的遭遇和才情。晏殊集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于一体,一生富贵,一世清名,正暗合三调组成的《清平乐》,三调分开各自为美,三调合奏必定绝响。


清平乐·雨晴烟晚

五代: 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二、圣茭

清平乐打碗花(清平乐牛鸣)(2)

把碗和香放在垫子上,旁边放着茭杯。

茭杯,是两个约掌大的外形类似阴阳鱼的半月形,它们一面平坦、一面凸出。将两个茭杯掷出来,根据两个平凸情形来探测神鬼的意思,叫做掷茭。根据平凸展现的结果可以分为三类:一平一凸,两个平的,两个凸的。三种结果分别有三个含义:

一平一凸,称之为"圣茭",表示神明认同,或行事会顺利,但如祈求之事相当慎重,多以连三次圣杯才做数;两平面称之为"笑茭",表示神明还未决定要不要认同,行事状况不明,可以重新再掷交请示神明,或再次说清楚自己的祈求;两凸面称之为"怒茭",表示神明不认同,行事会不顺,可以重新再掷交请示。

宋代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赵匡胤在没有黄袍加身时,曾经因为醉酒而到南京高辛庙,香案上有竹杯茭,于是拿来占卜自己的名位。结果从小校占起,到节度使的名位,占卜起来的都不是圣茭。他忽然说,如果这样,难道是天子吗?于是一掷而得到圣茭。后来晏殊为南京留守,专门为此事题诗:"庚庚大横兆,謦欬如有闻。"

晏殊似乎也得到命运的照顾,年少才显,出仕平顺,这不也得到一个暗暗的圣茭吗?

公元991年,宋太宗淳化二年,晏殊出生于(今江西省)抚州临川。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出了无数文学大家,包括晏殊一族,王安石和曾巩。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在他十四岁时,江南大旱,张知白安抚江南时发现了这个神童,然后推荐晏殊与千余名进士一起殿试。晏殊小小年纪,毫不怯场,文章挥笔即成,皇帝大加赞赏,赐同进士出生。十四岁中进士,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在让人艳羡。

临川在五代时属于南唐的辖地,是宋的敌国。宰相寇准对真宗说:"晏殊是江东临川人氏。"这么说的意思很明显,即晏殊不可重用。真宗看了一眼说:"唐朝名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东人氏吗?"真宗向来对寇准言听计从,这次反唇相讥,可以看到真宗十分欣赏晏殊。

《梦溪笔谈》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当他殿试时,晏殊上奏说:"我曾经自己练习写过这篇赋,请重新出题。"真宗十分喜欢他对事不隐瞒,等他重新破题写完,皇帝连连称好,破格提拔他为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让他在史馆任职。一日缺东宫官,晏殊被破格做了东宫官。真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第二天上疏说:"我听说馆阁臣僚没有一个不出去嬉戏设宴,唯有晏殊和他的兄弟们读书,这样严谨敦厚的人,正是东宫官的人选啊。" 晏殊听了连忙谢恩,罢了还说了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他说:"我不是不喜欢宴会游玩,其实是没有钱去做这些事情。我如果有钱,也会去的,但是没钱就不能出去了。"真宗赞赏他的诚实,对他更加信任。

景德三年,晏殊刚15岁,晏殊官运亨通,历任八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

宋代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载:散文大家曾致尧性情刚直直接,很少认可一个人。一天在李侍郎的家里看到李侍郎的女婿晏殊,当时晏殊只是一个小小的奉礼郎。曾致尧仔细看了晏殊后说:"晏奉礼他日贵不可言,但老夫看不到你当宰相的时候了。"

公元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晏殊17岁。晏殊父亲去世,晏殊回乡服丧,丧期未满就被真宗强令出仕。提为升光禄寺的副官(光禄寺丞),成为集贤院的校理官。后来晏殊母亲去世,他请求终身服丧归乡,朝廷不允许,提拔为低阶谏官和史官(左正言、直史馆),又升王府记室参军。这一年的官运还没结束,接着又任尚书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任知制诰,判集贤院。之后又任翰林学士,迁升左庶子。

需要说一句,封建朝廷以孝治国。父母去世必须回家服丧,一般需要守孝三年才能重新出来做官。父亲去世,晏殊夺服出仕,后来母亲去世,晏殊请求终身服丧,也就是不出来做官。晏殊年纪很小,沉浸在宦海中的时间不长,相信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少年做出的至孝的行为。不管这种服丧行为是官方的程式,还是真心孝顺而做出的形式,可以肯定,感动了当时的真宗。

真宗每次召见晏殊,向他问及政事时,晏殊都用巴掌大的小纸片以蝇头小楷书写意见。等到答奏完毕后,就连同底稿一起封好呈交给真宗。真宗非常欣赏他这种缜密审慎的作风,君臣相处非常融洽。

晏殊在年少时,经历了才学初显,举荐,中进士,做官,父母去世,服丧,做官的起起伏伏人生经历。才学精进的同时,又有大悲大痛的挫折,就像掷两个茭杯,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一样,人生的无常和有序随时交织。经历挫折,才能在挫折中体会到不同的滋味,才会有非同凡响的人生感悟,才能在挫折时处变不惊。晏殊是幸运的,才能过人而不自满,经历挫折而不自艾,坚守了直率和诚实。这种人生感悟赢得了真宗的赏识,将他送给太子赵桢作为陪读,和太子日日相伴,为他的未来掷下了一个圣茭。


《清平乐·春花秋草》

北宋·晏殊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

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


清平乐打碗花(清平乐牛鸣)(3)

仿宋山水

三、清平三调

1022年,乾兴元年,仁宗继位,晏殊31岁。刘太后临朝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太后奏事,以独揽朝政。朝臣慑于他们的威势,没人敢出来反对。只有晏殊站了出来,建言:"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帘汇报,使太后不能看到他们是谁。"此事方定。后来晏殊又忤逆太后意旨,上疏反对张耆担任枢密使。

一次有事,他的手下因为拿笏板迟到,晏殊大怒,用笏板打断了侍从的门牙。因为这件事,晏殊遭到弹劾,被一调到宣州。没有过几个月,改到应天府任职,让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教书育人。

没过多久,晏殊又回朝做副宰相。有人提议让刘太后穿衮服戴皇帝的帽子祭拜太庙,太后问朝臣这样是否可以。晏殊用《周官》中的太后穿戴的服饰回答,用来说明穿衮服戴皇帝帽子是僭越无礼的行为。刘太后去世后,晏殊从礼部尚书二次外调为亳州长官,降到陈州。

宋代庞元英的《文昌杂录》中记载这样一个趣事。早年间陈州有女妖,自称孔大娘,每天天黑后在鼓腔内和人说话,尤其知道未来的事情。晏殊在陈州时,刚做了一个小词,修改未定,而大娘已经可以将它唱出来。

没过多久,晏殊又回朝做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后来在庆历时,又做回宰相。晏殊平时喜欢贤能之人,像范仲淹、孔道辅当世名士,都是他的门生。等到他做了宰相,更加致力于推荐贤能之人,而范仲淹、韩琦、富弼等都得到提拔重用,甚至做到阁老的位置。仁宗也想凭借这些人才改革政治。晏殊让欧阳修出京担任河北都转运,谏官上奏说要把欧阳修留在京城任用,仁宗没有答应。

孙甫、蔡襄上奏说:"宸妃生下了作为君主的皇帝,可是晏殊曾经受诏命为宸妃墓写墓志铭,却隐瞒没有提到这件事。"又上奏批评晏殊役使官兵建筑出租房来谋求利益。因为这个原因,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府。晏殊又三次外调去陈州上任,又去许州上任。可是,实际上晏殊是因为刘太后刚刚垂帘听政,所以,墓志铭里不敢提到李宸妃是仁宗的生母;而他使用士兵,是当时辅臣例行的公开借用的情况,当时的人都认为这不是晏殊的罪过。

公元1051年,庆历11年,晏殊60岁。第三次回朝做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又做户部尚书,成为观文殿大学士,永兴军节度使,后做河南知府,调到兵部。

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晏殊63岁病重返京。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笔记中记载:晏殊晚年做梦骑白马过长桥,桥断马跑,公堕桥上,马独登天。

北宋王铚的《默记》文集中这样记载。晏殊在西京久病,请求回京师晏元献在西京,以久病请归京师。晏殊病情已经加重,仁宗过来询问他的病情,外甥杨仲谋说晏殊已经病入膏肓。晏殊回奏到:"我的病已经有些好转,不应该麻烦陛下亲临询问。"仁宗认为晏殊说得对。没有几天,晏殊64岁去世,谥号"元献"。

晏殊身居高位,一生辗转朝堂,作品中没有功利之作,也没有游山玩水的羁旅愁苦。也许很多人会说晏殊是无病呻吟,而这恰恰就是晏殊的独特所在。北宋词风改革,主张言之有物,赋之有情,而晏殊无疑是这方面的开创者。

宋朝书院鼎盛,兴学之风自晏殊始。《晏溪志》载:"本镇有(西溪)书院,有南风亭,皆晏丞相建"。 到明代时,西溪书院已具相当规模,不仅有傍水而立的书斋学舍,而且有汗牛充栋的典籍图册。正是由于晏殊的点燃,东台文教事业从此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由明而清直至近代当代,王艮、吴嘉纪、戈公振、戈宝权、周巍峙……名人辈出。史称"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而晏殊的"兴学",则自西溪始。

晏殊性格正直简单,诚信清俭。举贤不避亲,起用富弼、杨察两个女婿;知人善任,重用范仲淹、孔道辅;家教严格,八个孩子各自安命。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足以赢得浩瀚奇绝的宋词中的一席之地。


清平乐

(谢叔良惠木犀)

南宋·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圆高树影。十里蔷薇水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芳芬。

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参考:

《宋史》及宋朝笔记。

清平乐打碗花(清平乐牛鸣)(4)

晏殊的生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