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

面类小鹦,经过几十年的人工培育,以及在培育过程中出现的不断变异、选择及淘汰,目前能稳定品系特征,并进行遗传的,共计为18类单基因品系(特指明是单基因),这些品系与原始种在体羽颜色、面色、头色、眼色、以及体貌特征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18种单基因品系分别是原始种、深色系、黄化系、淡绿系、浅蓝系、橙面系、美桂系、澳桂系、闪光系、显派系、隐派系、淡化系、边化系、浅色华乐系、深色华乐系、浅色头系及长羽种系。

1.原始种:代表-绿桃

“绿桃”是所有面类小鹦品系当中,能代表面类小鹦,并能独立称之为“种”的单基因个体,其羽色基因最为“原始”。同时也是所有面类小鹦基因的本源,目前所有面类小鹦,皆由绿桃产生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培育而来。非洲野生“桃面情侣鹦鹉”中只有绿桃。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1)

3.深色系:代表-橄榄绿桃

“橄榄绿桃”,也有人称为“坦克绿桃”,相对于浅色的基因而言,“橄榄绿桃”由于鸟体自身结构色素发生改变,在体羽上反映出来,比正常的绿桃颜色要深很多,而面部红色等暖色系色素不变,体表羽色加深,腹部羽色呈现黄绿色,尾部深蓝色,明显与原始种不同。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2)

4.橙面系:代表-绿金面

“橙面”国内也称之为“金面”,是由于鹦鹉体内的鹦鹉色素产生变异,面部的红色变成了橙色,并且该特征具有遗传性,体表羽色较“绿桃”要略浅一些,身体其它部位羽色,无特殊变化。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3)

5.淡绿系:代表-绿金(银)顶 

“绿金顶”品系的鸟,也称为海蓝色,蓝绿色,属鹦鹉色素变异品系中的,部分蓝化(parblue)变异形态中Aqua blue类型。由于不完全蓝化,体羽变为淡绿或蓝绿色,面部鹦鹉色素大部分消失,也会在顶部残留或完全消失,出现了所谓“金顶”或“银顶”的区分。个人认为“金(银)顶”的区别只在于部分蓝化形态下的Aqua blue与中间型,(小鹦parblue 有三型即Turquoise blue. Aqua blue 跟中间型)同一品系的单位个体间,色素沉淀变异不同而已,表现性状上除顶部色素残留有区别,体表羽色也会有深浅不同。但色素变异的作用机理是一样的。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4)

6.浅蓝系:代表-蓝金(银)顶

“蓝银顶”这一品系的变异,与淡绿系一样,都属于部分(不完全)蓝化,只是浅蓝系属于Turquoise blue类别,又叫white face blue。蓝化效果要明显强于Aqua blue,除面部额顶上已很少有紅色残留外,体羽已变为蓝色,但也只是部分蓝化,全世界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蓝化小鹦。至于顶额还带有红顶的蓝银顶,国内一般习惯称为“蓝金顶”,这种个体的类别,和“绿银顶”的色素机理是一样的,都属于三型当中的中间型,界于Turquoise与Aqua之间的一种不完全变异形态。另外,这两年在国内经常提到的一个羽色形态“荷兰蓝”,其色素变异与作用机理如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5)

7.紫罗兰系:代表-紫罗兰

紫罗兰这一品系,于1980在丹麦培育完成,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品系,变异机理与其它品系不同,而与深色系类似,属于结构色变异,由于羽髓海绵区结构发生改变,髓质直径变粗,能吸收到很多较长波长的光线,使得体羽呈现出紫色来。另外,紫罗兰基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后腰部的羽色会是靓紫色,且具有比较稳定的遗传性。带有金顶或绿毛的紫罗兰系,个人认为是品系中,变异形态非完全表现的单位个体,虽然80年代所培育的紫罗兰系是带有红顶的,但目前全世界各地,纯白面和紫色体羽的紫罗兰系,已非常普遍了。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6)

8.澳桂系:代表-澳洲肉桂

“澳洲肉桂”,简称“澳桂”,起源于澳大利亚。澳桂的基因属于黑色素突变的一种,与美桂相比,它是直接减少黑色素的产生。澳桂的飞羽,是浅灰褐色或淡灰色,脚趾和脚趾甲是浅粉色或肉色。在出生0-20天,是栗色眼/葡萄色眼,随着日龄的增长、黑色素沉淀,在成年后变成近乎“黑色”的眼珠。澳桂的腰部会存在比较多的色素,所以澳桂通常都会有比较鲜艳的腰色。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7)

9.美桂系:代表-美国肉桂

“美国肉桂”,简称“美桂”,诞生于美国,因而培育者取名为“美国肉桂”。美桂的基因,也属于黑色素突变的一种,但它的基因与澳桂的区别,在于,它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而使其转变成棕色素。因而“美桂”小鹦,它的羽毛上不会发现任何黑色的色素,但这靠肉眼分辨不出来,得借助显微镜。美桂的飞羽为灰褐色,较澳桂深些,另外,脚趾和趾甲的颜色,以及出生时及成年后的眼色发展过程,都和澳桂近似。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8)

10.闪光系:代表-红头闪光小鹦

“闪光”品系英文称为opaline,原意为蛋白石,国外及台湾也称为“玫瑰头”或“欧派”。第一只闪光小鹦,于1997年,诞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由一只带黄化基因的绿桃公配绿桃母变异产生,一共繁育了三公两母的闪光后代,通过基因学家和美国本土小鹦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系,该品系最显著的特点是,面部红色扩展至整个头部与颈部,并且尾羽颜色与头部一致。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9)

11.显派系:代表-红面派特

红面派特也称为“红面花桃”,培育于美国三十年代初期,派特的产生,缘于黑色素部分缺失,且不均匀分布于体羽上,形成深浅不一块状或斑状。显性派特属显性基因,但需分清双基因(DF)和单基因(SF),两者的遗传方面,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10)

12.隐派系:代表-隐性派特  

隐派即平常所说的“隐性派特”、“隐性花桃”根椐多方资料查阅,最早的一只隐性派特,来自“澳大利亚”一只近乎黄色的鸟,直至今日,澳洲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派特品系,称为“澳洲黄”。隐派也分为单双基因,该品系与显派系最大的两个区别在于,1;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2;同等基因状况下,隐派系的趴度相对于显派而言,要高不少。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11)

13.淡化系

“淡化”一词,是牡丹爱好者平时经常在说的词语,但在此所述的“淡化”是一个单独的基因所形成的品系,英文称为“Dilute”,意指能起到“淡化、稀释”作用的基因,淡化系的作用机理与肉桂有所区别,而与华乐却较为接近,都是通过自身基因的作用,将黑色素转变为棕色色素。淡化种的具体品系,也称为部分黄化种、黑眼黄或黑眼青脚黄,也是严格意义上真正的“日本黄”,而不是现在市面上所谓的日本桃-美国黄,由于在基因突变过程中,该品系母鸟绝大多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性染色体发育障碍,导致绝大多数的该品系母鸟,无法正常繁育,因而目前国内纯基因的淡化系牡丹鹦鹉几乎没有。能接触到的,只有复合基因类的淡化系鸟只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12)

14.边化系:代表-边化小鹦

“边化”系的基因与淡化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英文称为“edged dilute”,意即有边的稀释,更严谨的英文名称,也称为“Marbled”,即云石斑,该基因除具有淡化基因的作用机理外,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在基因鸟体羽,尤其是主翼羽的羽片外沿,形成更深的边色,和淡化基因一样,边化基因也是属于隐性遗传基因。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13)

15.浅色华乐系

浅色华乐(pale fallow)也称为西德华乐,最早培育于德国西部,华乐属隐性遗传,是黑色素弱化的一个品系,主要特征表现在全红眼、粉红脚和白嘴。浅色华乐与深色华乐并无太大区别,只是体羽棕色素深淀的程度略有深浅而已。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14)

16.深色华乐系

深色华乐(bronz fallow)则称为东德华乐,遗传方式与性状表现与浅色华乐类似,但羽色要深一些,棕色色素的沉淀相对浅色华乐要多些。华乐与肉桂的最大区别在地,除眼睛瞳色有区别外,对棕色素的作用机理不一样。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15)

17.长羽种系

长羽种是近几年兴起于欧洲的一个新品系,目前台湾地区已有引进,该品系的基因与遗传方式与其它品系都不一样,尤其是遗传属多因子遗传方式,体型较普通面类小鹦大30-50%,且体色更为鲜艳,视觉冲击力更强。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16)

18.浅色头系

关于该品系的资料,本人找了很久,浅色头系英文称为“pale headed”,遗传方式与紫罗兰和深色系一样,属半显性遗传,是否属结构色变异品系,尚未了解。网上只找到极少的相关照片,应该是指头部色素的变异。各位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牡丹品种冠群(牡丹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17)

以上为包括原始种绿桃在内,目前能见到的18种单基因品系。目前全世界所有面类小鹦的基因,都是以由绿桃原种及由其产生变异而定型的新品系,改良而成。将面类小鹦以基因为区分标准,只是本人自已的理解和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加指正。

鸣谢:本文内容由www.cpb-lb.com网站收集整理并原始创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