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认的十大古桥(至今唯一还在使用的京师四大古桥你知道是哪个吗)
往京北去,都是沿着清河——沙河——昌平——南口——八达岭这条路走,到南口这一段明代谓之南口御道。八达岭那就是太行八陉最北边的军都陉呀,是自古以来的交通要冲,。
这条路上路过的清河、沙河上还留存着两座古桥。前两年我去过五环边上的清河桥,从清河桥往西北30里地就是北沙河上的朝宗桥。
那天我从城里去,在牡丹园东里乘345快车,车走“八高”,一气到沙河下高速,沙河停一站,北沙河桥停一站。到北沙河我下车,时间也到中午了,路边小馆吃了一碗拉面。往北没多远就到了北沙河边。
哇,这朝宗桥还在用着!!是八高北向南的辅路,大大小小的车忽悠忽悠急驶而过。想当年此桥是北京周边拱卫京师四大桥——卢沟桥、永通桥(俗称八里桥)、朝宗桥、马驹桥之一。马驹桥早就无迹可寻,卢沟桥和八里桥已经退出现役,只有这桥还在拼着老命服务着600年后的人们,可叹!!
不过这所谓“四大桥”,也有说“三大桥”(没有马驹桥)有些存疑。一是此处往南二里多地的南沙河上,当年和朝宗桥同时建有安济桥,那桥在1959年修沙河水库时给拆了。在网上看见过那桥的照片,比朝宗桥长。同时,在同一条路上的清河桥,建于永乐十四年(1416),比朝宗桥早30年。这些桥又如何,所以难以确定。
桥这边的路西是朝宗桥公园,先下到河边看看。河边也不让你能好好地看,都是一人多高的栏杆,从一个缺口钻出来看桥——七孔联拱结构的石桥横亘在河面上,粗大的砂岩砌成的桥体,浑厚稳重。 明正统以前,沙河上有木桥,但一来大水就冲毁了,在昌平知县刘思义的请求下,明英宗命工部侍郎王永寿在正统十二年(1447)修建了南北沙河的两座石桥,完工后,两桥南曰“安济”,北曰“朝宗”。这北边的朝宗桥桥全长130米,宽13.3米,中间高7.5米。
桥的中孔上有吸水兽头。
想一想,北京往西北边去必须走此路。尤其是永乐皇帝在昌平天寿山开建皇陵,到英宗这一代已经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三个陵了。建此桥是势在必行。
河面上一片片的浮莲,水也比较干净,看来也是下了功夫治理的。这个北沙河发源于昌平西南,往下过沙河镇以后汇合南沙河一起叫温榆河,往东南到通州汇入白河。
上到桥上面,看着这宽的桥面。600年来有多少人通过此桥??
可能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此桥修完了后两年,明英宗带着四十万大军(多大的规模,得走几天吧)由此往北,经过军都陉到大同。后来自乱阵脚,在怀来土木堡让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兵败,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反正这事够狗血的,从此明军实力大逊以前,要不是于谦,都要奔亡国去了,可是这个英宗回头把于谦杀了。从这一点看,这个英宗是个很坏的人。
靠两边桥栏前都有隔离墩,看来是为保护桥栏。桥上有石栏柱53对,望柱雕得很粗放,只有简单的莲纹,栏板和柱子身也很简洁。可见当年其主要以实用的目的。
河道里水流涓涓,清清浅浅,都是芦苇。东边是八高的主路。
走到桥北头,朝宗桥的碑立在这里,加了玻璃板保护。要说我也多次过这里,印象中当年有一段时间这字是染成了朱红色,很醒目。 碑建于明万历四年,螭首方碑,高四米多,汉白玉碑身,阴阳两面相同,都是“朝宗桥”三个字,字好肥大,但不失风韵,说是线刻双勾的馆阁体,明神宗万历皇帝御笔。
碑额上面是篆书的“大明”两字。碑顶正、背面刻有二龙戏珠,共四条盘龙, 有意思的是龙头在碑两侧,每侧有两个龙头。
北京市保的碑,还没到国保层面。
就是这个小护栏搞得太没有情怀,拍一张正面的照片都被那个小栏杆挡着拍不全“桥”字,欠琢磨。
好像还有榫卯?
桥的东北侧,也能看见中孔上的兽头。
转到西北侧,这边比较开阔,来一张全景。
拉近中孔上的兽头,还带着小爪子,不过这颜色很新,是不是后补刻的。
走回到桥南边,看东南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