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有几人活到了最后(甄嬛传留下的灿烂遗产)

甄嬛传有几人活到了最后(甄嬛传留下的灿烂遗产)(1)

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新的想法,《甄嬛传》的经久不衰不代表时代没有进步,而是恰恰代表着我们的时代在发展、在变化,在看不变的剧情时,会有新的想法。

甄嬛传有几人活到了最后(甄嬛传留下的灿烂遗产)(2)

“孙答应的肚兜挂在了什么位置”“剪头本宫的秋好痛”“翠嘴打烂他的果”……近日,有关“《甄嬛传》平均每年能为版权方带来一千多万收益”的新闻又唤起无数粉丝观众关于这部剧的记忆。这个春天,《甄嬛传》再次以各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出现在社交网络的各个角落,大家对《甄嬛传》的二次创作似乎已经完全跳脱出了原有的剧情,让其成为具有崭新生命力的作品。本期《新辣公社》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聊聊,《甄嬛传》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

嘉端

夏之南

新榜研究院执行院长、内容运营总监。

说到《甄嬛传》,我其实前几天才发现甄嬛传都已经播出11年了。我记得我那时候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断断续续看完的,对于《甄嬛传》的大部分记忆其实是后面看了大量二创的作品,慢慢才感觉到《甄嬛传》的魅力。

嘉端

林宛央

畅销书作者。

我第一次看《甄嬛传》的时候,是在一家做漫画的报社实习。因为当时正在热播,所以做了很多二次创作的漫画,尤其是华妃那句“贱人就是矫情”,当时是我负责画的,印象特别深刻。说实话当时我就把它当成一个爽剧,看的时候以调侃吐槽居多。现在重看,才发现原来这个剧拍得非常有深度,有很多可以写、可以反复看的东西。

嘉端

摇铃铛

长沙作家、自媒体人。

这部剧我觉得有一个特点,哪怕你没有看,你也会被迫成为一个业余的“甄学家”,因为不管哪里都能看到甄嬛传的cut。比如你现在扔一块砖头出去,砸中10个人,9个人都是甄嬛传的粉丝,还有1个就是我这种可能平时没有太多时间追剧,但是随便打开一个社交软件都能刷到甄嬛传的人。前几天我还和朋友说,疫情已经差不多三年了,甄嬛在甘露寺也就待了三年。类似这种梗,基本上看到的人都会秒懂。

#1

为什么《甄嬛传》在传播上可以拥有如此经久不息的讨论?

夏之南:这部剧它足够好、足够精良。第一,它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丰满,不像一些剧比较“二元对立”,好人坏人可以一眼看得出来。第二,它的台词非常经典,总有那么几句话让大家印象深刻。这些经典的台词为后面大量的二创留下了很多空间。还有,确实我自己把《甄嬛传》还是定义成偏爽剧这一类,但是它又做得非常精良,给了观众很多去寻找细节的空间。

分享几个数据给大家。我用新榜公众号的数据工具搜了一下,发现哪怕过去11年,在过去30天里将近有19,300多条文章,而且是阅读量还不错的文章,在讨论跟《甄嬛传》有关的一切。而抖音上最近两周带有甄嬛传标签的作品,差不多有3000多个,总共应该获得了2200多万的点赞。无论是剧情、衍生话题,还是比如“这个剧到今天还在给版权方在创造收益”等等,都成为了大家去讨论和做二次创作的素材。

这两天我看到有一个不错的做《甄嬛传》的内容,专门讲它里面的衣服怎么穿错了,甄嬛穿错了衣服,雍正穿错了衣服等等。甚至我看到有爆款视频的标题是类似“今天是甄嬛316岁的生日,让我们祝福她”。一个很简单的30秒左右的视频,放了一些甄嬛比较典型的镜头(主要是她的一些笑脸),就成为一个爆款,其实是很难理解的。

林宛央:网友对《甄嬛传》的评价:它是一个什么梗都可以接得住的神剧。我觉得《甄嬛传》就像一个“小渣男”,特别擅长和观众搞暧昧。其他电视剧可能像是有点硬加工的糖,太直给了,强行喂你,你就没有思考的空间。但暧昧就不一样了,你不说明白,我就会脑补出100种想象力,这样互动就来了。比较聪明的恋爱的方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对方的主观能动性。

包括我自己写剧评,就老吐槽说我写的其实不是《甄嬛传》,而是我在《甄嬛传》载体上发生的,不同时期对于人生、爱情、婚姻等等100种的自我想象。一个电视剧团队再厉害,一定厉害不过观众的想象。而《甄嬛传》就是尊重观众的想象,观众的理解,观众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它成功。

摇铃铛:我觉得所有人在看《甄嬛传》的时候,都有很特别的一个感觉,那就是每个人看到一个场景或者一个剧情,心里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自媒体可以在《甄嬛传》里面找到海量选题的原因。

#2

这部剧里在当时的创作语境下创作出来的角色,放到现在还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鸣,甚至能把这这两年才流行的像小镇做题家、三人友情都带入进去,是不是说我们的流行文化这些年没有进步呢?

夏之南:如果我们一起看《甄嬛传》,我只能看到10%,那么铃铛和林老师从女性的视角看,她们可以看到150%的细节。所以我倒不觉得是流行文化停滞了,而是里面的一些剧情,大家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热点,或者说有不同的大众情绪拿来套用。二次创作的逻辑也是这样,不断地去让大家创作,不断地去创造“点“。因为人的环境在变、关系在变、话题在变,每一个人的经历在变,但是人性底层的东西我觉得不会变。这是这个剧反复被拿出来讨论的原因。

林宛央:引用一句我很喜欢的作家金庸先生的一句话。我最近闲来无事在看金庸新修改过的版本的金庸全集。在看《倚天屠龙记》的时候,他在自序里面写了一段话,说他写小说只在刻画人性,描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小说并不影射任何东西,所有关于文化、时政潮流的东西,并不是他的主旨。这种价值上的东西在小说中都是一些暂时性的观念,所以他从来不对这种观念做任何价值的判断,因为价值是一定会随着时代改变的,但人性的变动却非常的小。所以他把自己小说里面所有的东西都交给人性,包括人物的命运、最后的结局,他教给你人物人性上基本的逻辑是怎么来的。

我觉得《甄嬛传》也是这一点做的比较好,每个人物的命运其实就是根据他基本的人性逻辑过来的。而你对人性的理解随着成长一定会变的。比如我10年前写安陵容可能是这样写,但10年后再看,我的经历变了,我对标的东西变了,我就会再写她。是一个不断“打脸”,又不断重塑的过程。这不代表时代没有进步,这恰恰代表着我们的时代在发展、在变化,而你也变化了,所以看不变的剧情时,会有新的理解。

摇铃铛:对,常看常新。

#3

请三位大胆地做一下不负责任的预测,像《甄嬛传》这样的爆款剧下一步大概会是什么样的走向,才会让大家继续关注?

林宛央:其实类似于《甄嬛传》这样的爆款剧,这几年也一直都有。比如我自己很爱的《父母爱情》也是一个很宝藏的剧,一开始看觉得是写父母的爱情家常,但是后来再看,发现它很多隐晦的东西写得也非常好。包括《人世间》虽然是一个年代剧,但是里面有很多关于人性最基本的东西值得说道。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题材,只要能做到尊重观众,发挥出观众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太“狗血”,又能把人性一些比较朴实、比较客观的东西做好,做的细致,不要怕展现它的复杂,都一定会出现爆款。

摇铃铛:可能是我平时每天写文章真的挺费脑子的,所以我一旦想要看剧的话,就会想要看越无脑的越好。像《甄嬛传》就是经常做下饭剧看,可能有一会儿没看到再看还可以接上。但是很多剧注水严重,要不就是故弄玄虚,要不就是太低质,我觉得都属于不尊重观众的表现,也就难成爆款。

夏之南:从这几年的电视剧产业来看,未来一定会出更好的作品。包括最近,也有一些不错的爆款剧。比如说今年的《开端》也是属于小成本,却给大家留下了很多印象,而且很多网友还在不断地去做二创,不断地去抛梗接梗。包括像《大江大河》,我觉得也拍得很好,它讲述的虽然是大的年代跨度,但最终落地到了每个个体的命运。我觉得大家看剧看的是这种共鸣和代入感,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性本身。

本期主播:包宇琨、胡啸

本文编辑:徐彦琳

投稿、合作邮箱:

xjbcmyj@bjnews

甄嬛传有几人活到了最后(甄嬛传留下的灿烂遗产)(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